南北朝时期王猛的遗言(南北朝时期那三大猛人)
每一个成功的君王背后,大多都有一个厉害的谋士。看秦孝公的商鞅,刘邦的张良,刘备的诸葛亮。相比这几个人的名贯古今,今日,我们要说的三位角色,可能就并不是为我们所熟知。毕竟在混乱的南北朝,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实在太多了,长江一浪一浪的,推得太快了。
有人说,这三位是汉奸,因为这三位辅佐的都是外族君王,入侵了中原。有人说,这三位助纣为虐,在外族入侵的年代,辅佐外族,搞得生灵涂炭。
不同的角度,总会有不一样的立场。抛开这些,需要为这三位辩护一下的是,没有八王之乱,何来的五胡乱华。偏安一隅的东晋,和那些频繁更替的南朝,有多少次是真正灭于外族呢?
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士为知己者死。如果这三位没有辅佐明君,也许就在战火中死于非命了。
张宾
张宾,是赵郡(今属河北)人,父亲做过太守。从小好学,书读大义,不泥于章句,为人豁达、胸怀大志。他曾对兄弟说:我自认为智谋不逊色于张良,只是没遇到汉高祖而已。
石勒征讨邺城时,张宾对周围人说:我看过许多将领,没有人比得上这个胡人将军,我觉得可以和他一起成就大业!
可惜他没有诸葛亮摆谱的机会,也不期待有“三顾茅庐”的待遇。他提了一把剑主动到石勒军营门前,大声呼喊请求接见。
石勒看他相貌平常,以为又来了一个混饭的,姑且留了下来。哪知道,此后张宾多次献策,战斗的结局和他猜押的一模一样,石勒对他越来越尊敬。
永嘉四年(310年),石勒进军江、汉,并打算长期据守。张宾不同意,希望石勒北还。石勒没接受张宾的意见,结果,石勒军中缺粮,又被王导所率领的晋军攻击,损失惨重。石勒只得采纳张宾的建议北还。
张宾最先的贡献在于帮助石勒消除了势力扩张的强敌王弥。当时,石勒希望在扩张自己的势力,他面对着汉国另一位大将王弥的挑战。当石勒活捉了晋雍州刺史苟晞后,王弥写信给石勒,说:“明公擒获苟晞却赦免他,真是太神奇了!让苟晞和我在明公左右效力,天下不足为虑。”石勒看出王弥的用意是麻痹自己,向张宾问策。张宾劝石勒必须迅速铲除王弥,可以先引诱他,然后再加以消灭。石勒接受了他的建议。
王弥军与晋军刘瑞相持,形势危急。当时,石勒正在进攻陈午,但还没有攻下。王弥请求石勒增援,石勒不想答应。张宾说:“明公常担心没有机会算计王弥,今天是机会把他交给我们了。陈午这小贼,有什么威胁?王弥是人杰,一定会成为我们的祸害!”石勒听从张宾的建议,亲自率军支援,击败晋军,斩刘瑞。王弥很高兴,认为石勒是可靠的盟友,不再怀疑他。后来,石勒请王弥赴宴,王弥不顾部属劝阻,贸然前往。席间,石勒发伏兵杀王弥,又兼并其部众。石勒表奏汉国皇帝刘聪,称王弥系因叛逆被杀。刘聪虽然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又加封其为镇东大将军,督并、幽二州诸军事,领并州刺史。石勒自此实力日增。
永嘉六年(312年)二月,石勒军准备南攻建业。镇守建业的司马睿会集江南兵力于寿春,派扬威将军纪瞻都督诸军以防御石勒。当时江淮地区连降大雨,汉国军因饥饿和疾病,死伤惨重,军情十分紧急。石勒召集部下商议对策,右长史刁膺主张投降后待晋军南撤伺机而动,石勒当然不答应。夔安、孔苌、支雄等人都向石勒提出建议,石勒都不满意。最后,石勒问张宾:“你看应该怎么办呢?”张宾说:“将军攻陷帝都,囚执天子,杀害王侯,妻略妃主,擢将军之发不足以数将军之罪,奈何复还相臣奉乎!去年诛王弥之后,不宜于此营建。天降霖雨方数百里中,示将军不应留也。邺有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宜北徙据之。伐叛怀服,河朔既定,莫有处将军之右者。晋之保寿春,惧将军之往击尔,今卒闻回军,必欣于敌去,未遑奇兵掎击也。辎重迳从北道,大军向寿春,辎重既过,大军徐回,何惧进退无地乎。”张宾的这个划策看似简单,实际对石勒军的战略决策非常重要。张宾首先驳斥了投降的可能性,指出石勒是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投降绝对不会受到原谅。其次,张宾指出石勒的应该把发展重点放在华北,特别是重镇邺城。另外,张宾认为晋军只求自保,不会追击,所以可以安全撤退。石勒接受了张宾的计划,率军北还,并把重点放在经营北方。从此,之前专打游击战的石勒开始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开始平稳发展。后来,石勒责备主张投降的刁膺,并将刁膺降为将军。
石勒实力扩张后,他面对又一个强敌,就是晋幽州刺史王浚。王浚派了段氏鲜卑军团段匹磾、段文鸯、段末柸等人共5万人进攻石勒的根据地襄国。段氏军团非常强悍,石勒陷入被动。石勒对部下提出强行突围的建议,却被部下否决,石勒的部下都主张固守疲敌。无奈,石勒向张宾问计,张宾不同意固守疲敌。张宾指出,敌军看到我军不出战,一定会懈怠,敌军的战斗力主要依靠段末柸。如果挖暗门20余道,趁敌军攻城时偷袭段末柸,将其俘虏,剩下的敌人就不足为惧了。石勒依计行事,结果俘虏段末柸,敌军士气崩溃,兵败如山倒,石勒军取得大胜。石勒放还段末坯,并且与段氏结盟。从此,王浚势力日衰。
当时王浚十分骄傲,奢纵淫虐,石勒想吞并他。石勒便向张宾问策,张宾指出,王浚表面上是晋朝将领,实际有篡逆之心,他非常想得到石勒的支持。不如先向他称臣,让他失去戒备,再趁机偷袭。石勒接受了张宾的计谋,向王浚献厚礼,表示拥戴其称帝。永嘉二年314年,石勒打算开始行动,于是先隐藏自己的精锐兵力,然后假称自己将于三月中旬亲自去幽州劝王浚称帝。于是,王浚更加骄傲,不再戒备石勒。二月,石勒开始偷袭幽州的计划。军队到柏人时,怕刘琨及鲜卑、乌桓举兵相攻,驻兵不进。张宾说:“偷袭敌国,应该出其不意。这几天军队没有行动,难道是害怕三方的威胁吗?”石勒说:“对啊,可该怎么办呢?”张宾说:“王浚占据幽州,只是仰仗三部,现在都背叛成了仇敌,他没有外援来抵抗我们。幽州饥荒,人只能吃素,众叛亲离,部队非常弱小,这是里面没有强兵来防御我们。如果我们大军在城外,敌军必然土崩瓦解。现在虽然三方有威胁,将军还是可以悬军千里征讨幽州。用轻骑兵往返,不会超过两旬的时间。就算三方有动作,我们也很快可以回来。现在应该立即出击不必迟延。况且刘琨、王浚虽然都是晋朝将领,实际上是仇敌。如果写信给于刘琨,送人质请和,刘琨必然很高兴得到我们的支持,乐于看到王浚的灭亡,肯定不会救援王浚来偷袭我们的。”石勒说:“我不能了断的,右侯已经替我了断了,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于是石勒派使者送信与刘琨,刘琨果然不但不帮助王浚,且给予石勒以进军的便利。三月,石勒军至易水,王浚仍毫无戒备,石勒军到达蓟城。石勒先趋牛羊数千头入城,塞住街巷,声言献礼,使幽州兵不能出战,旋即率众入城,杀幽州兵万余人,俘王浚,将其斩首。此战,石勒用极小代价一举夺取幽州,张宾功不可没。自此石勒势不可挡。
后来,他辅助石勒建立后赵,并订立各种国家制度,被石勒任命为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张宾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石勒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后,后赵追封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史载其“算无遗策、机无虚发”,为五胡十六国第一流的谋士。
王猛
王猛
之前我们提到过苻坚大帝,可以说没有王猛,就没有苻坚大帝。王猛一个人左右了前秦的兴亡。
公元357年,苻坚发动政变,诛杀苻生,即位“大秦天王”。苻坚在论功行赏时,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五胡时期配合最默契,最有作为的一对君臣搭档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以后的18年里,迸发出炫目的光辉。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北海剧县(山东寿光东南)人。苻坚(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是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苻坚即位的第二年,前秦大旱,苻坚“开山泽之利,公私共之,息兵养民,旱不为灾”。由于苻坚把发展农业作为基本的国策,前秦的经济恢复很快,几年后便出现了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的新气象。
苻坚把王猛看作左膀右臂,对其极为信任,“岁中五迁”。朝廷中如果有人打王猛的小报告,“坚辄罪之”,并将与王猛公然作对的开国元勋樊世斩首,“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正是有了苻坚的无条件信任,王猛才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
王猛执政首先着力整顿吏治,严明赏罚。当时皇太后之弟强德仗势犯法,王猛对其快抓、快审、快斩,“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紧接着,王猛又与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弹指之间即将横行不法的权贵二十多人铲除干净。苻坚感叹道:“吾始知天下之有法也!”
王猛帮助苻坚创立了荐举赏罚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标准,沉重地打击了早已成为士族垄断政权工具的九品中正制,也否定了胡族军阀统治者迷信武力、蔑弃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有效地提高了秦国各级官僚的智能素质。
王猛治国的第二项重要措施是兴办教育。在他的赞导下,前秦恢复了各级学校。灭燕后,苻坚亲率太子、王侯公卿大夫士之长子祭祀孔子,宣扬儒教。这样,先进的汉族传统文化在北方很快得到复苏和振兴,而官僚后备队伍的培养工作也走上了正规化。
王猛注意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国家,国内存在着氐汉矛盾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前秦废除了胡汉分治之法,确立了“黎元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边将贾雍所部攻掠匈奴,立被罢官。各族中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鲜卑慕容垂、羌族姚苌都在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猛坚持以农为本,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努力发展生产。通过召还流民、徙民入关等途径增加劳动力,并注意节约开支、降低官僚俸禄、减免部分租税,以减轻人民负担。政府还经常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奖励努力种田的农民。前秦立国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
公元367年,王猛率军援助前凉叛将李俨,大破前凉军。369年,王猛率军攻占前燕洛阳。370年四月,王猛率杨安等10将共步骑6万人,再攻前燕。当年十月,王猛在潞川(浊漳河)大破燕军数十万,将前燕主力歼灭殆尽。然后乘胜进军,攻克燕都邺城,一举灭前燕。前燕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前秦灭掉前燕后,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王猛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他辅佐苻坚后,前秦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发展,国力蒸蒸日上。在此基础上,他亲率大军四处征讨,败前凉,灭前燕,为前秦统一北方立下了大功。中国北方亦在不久之后实现了大分裂时期的第二次统一。
王猛于375年病死于丞相、中书监、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任上。王猛对于前秦的作用好比一辆车的方向盘加刹车。王猛死后,前秦在错误的方向越滑越远,并始终没有修正。
苻坚对王猛之死极位哀痛,他说:“天下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吾景略之速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在谋士张宾死时也曾发出“何夺吾右候之速也?”的感叹,再到后世实现大分裂时期北方第三次统一的北魏拓跋焘和“白马”崔浩,发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不是只靠“弓马之利”。
王猛和苻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配合最默契的一对君臣搭档,两人相辅相成,合力将一个矛盾重重的前秦打造成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有机会统一南北。苻坚给了王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对其极为信任。王猛的治国领兵特点也正好弥补了苻坚好大喜功、急功冒利的缺陷。“猛为相,坚端拱于上,百官总己于下,军国内外之事,无不由之。猛刚明清肃,善恶着白,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后世崔浩对二人有一个贴切的比喻:“若王猛之治国,苻坚之管仲也”。
王猛死后,前秦好比一个人突然断了一条腿,各种负作用慢慢显现出来。
首先是苻坚个人生活上的懈怠,开始追求享受。“大修舟舰兵器,饰以金银,颇极精巧”;把后赵都城的铜驼、铜马、飞廉、翁仲搬到长安。“骄矜已甚”。
其次是法制败坏。“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颓靡”。且不说一般的犯法,就连苻坚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先后起兵谋反,都未受到应有惩罚,甚至仍被任命为一方军事统帅,手握重兵。
第三是屡兴战火。自王猛之死到淝水之战前,前秦吞凉、灭代、拔襄阳、攻彭城、征西域,七年间,共用兵百万之众。淝水之战更是动员了空前的87万军队。北方地区经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前期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前秦的历次军事行动都加重了北方人民的负担。淝水之战更是“十丁抽一”,加上后勤保障用的人数,几乎征用了北方一半的男性劳动力。
前秦政治日益腐败,人民负担极为沉重。苻坚本人好大喜功,又骄傲轻敌。淝水之败后,前秦无可避免的瓦解。
崔浩
北魏崔浩
崔浩是北魏的第一谋士。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人。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崔浩出身于清河崔氏,是崔玄伯的长子,母亲卢氏是卢谌的孙女。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魏书·崔浩列传》说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长相如美貌妇人,自比张良。
崔浩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崔浩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使太武帝得以依次成功击灭胡夏、灭北凉并出击柔然,这些军事行动使北魏得以解除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尤其是北凉的灭亡,使北魏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崔浩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自比张良。20岁时,因写了一手好字,被调到拓跋珪身边做秘书。他工作勤勤恳恳,经常在单位加班不回家。拓跋珪晚年脑子出了毛病,得了狂躁症,杀人如麻。崔浩和这个“精神病”近在咫尺,但同事一个接着一个被杀,他独得恩宠,毫发无损。
拓跋嗣即位后,崔浩担任“帝王师”,为他讲授经书。皇帝每次去郊外祭祀天地,崔氏父子都坐着豪华的车子。老百姓教育子女都说:你现在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和崔家一样。
作为一个领导来说,最难的就是在十字路口,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一失足可能成千古恨,在这纠结时刻,就要考验各智囊的水平高下了,来欣赏一下崔浩的两次经典回答。
第一次:要不要借道东晋?
刘裕北伐后秦时,因为黄河两岸都是魏的地盘,是东晋军队的“拦路虎”,刘裕带信给拓跋嗣:我暂时向您借道,等攻破长安就还给你。
北魏的大臣个个摩拳擦掌,说:唇亡齿寒,后秦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我们,说啥也不能借,保家卫国,跟敌人拼了。
崔浩说:不对,我们要借。晋军士气正旺,我们挡不住的。应当等到刘裕入关以后,切断他的归路。这样晋朝和后秦打得两败俱伤,我们再动手,坐收渔翁之利,把他们两个都灭了。
拓跋嗣不肯“受辱”,派兵出击,结果被刘裕打得“吐血”,拓跋嗣后悔不迭。因为北魏伤得太重,再也无力阻止刘裕在黄河边的来去自由。
第二次:要不要长途北伐柔然?
拓跋焘即位的第5年,想北伐柔然,但恰巧南方的文帝刘义隆放回豪言:要夺回黄河以南的土地。
话音刚落,两国边境就开始有小规模冲突,于是,摆在拓跋焘面前的难题就是:是南征,还是北伐?
多数大臣说:柔然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打下那里的土地,不能耕种;抓到那里的百姓,当奴隶不够格。况且他们到处流浪,漂泊不定,到哪里找到他们?将士们离家万里,最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南方的威胁却是实实在在的,明显是在剐我们的肉。
有两个大名鼎鼎的术士,掐指一算,也说应当南征,不能北伐。
崔浩说:不对,柔然没事就来骚扰边境,我们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警报就不会停,百姓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土地会被蚕食鲸吞。柔然以为我们追不上,肯定不做防备,所以只要我们北伐,一定会灭了他们。南方的人历来没有血性,只是嘴上发发狠,一定不会越过黄河,所以放心北伐。
拓跋焘听了他的意见,大获全胜,一直到班师回朝,磨叽磨叽的刘义隆还在写作战方案的草稿。两年以后,南北方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才爆发。
拓跋焘非常信任他
拓跋焘不仅把崔浩当臣子,还当作最亲密的朋友,允许他出入自己的卧室。拓跋焘一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拔腿就去崔浩家里。
崔浩被皇上的突然袭击经常搞得措手不及,有时,衣服都没有穿好,就匆匆忙忙走了出来,派人手忙脚乱地准备一些水果和小吃。味道都不怎么样,但拓跋焘总是装成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
拓跋焘一次举办宴会,席上有几百名刚刚投降的高车部落酋长。拓跋焘指着崔浩说:你们看看他,又瘦又小,弱不禁风,不能弯弓持剑,可是百万大军怎么作战,都是听他的指挥。
他对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说:你们凡是有不能决断的国家大事,都要听听他的意见。
崔浩因著《国书》被杀
拓跋焘有个愿望:想重现祖上的光辉历程,让世人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可是做这样的事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分寸太难把握。当年拓跋珪就命令尚书郎邓渊撰写《国记》十多卷,还没有写完,拓跋珪就处死了他。
这个倒霉的差事落到了崔浩头上,439年12月,拓跋焘下令崔浩以《国记》为蓝本,撰写《国书》30卷。崔浩赶紧打报告请示:能够全部说真话吗?
拓跋焘说:当然了,历史上是什么就写什么,我替你撑腰。
崔浩手下有两个马屁精,叫闵湛、郗标,说:大人的才华举世无双,主编这本史书更是不朽的伟业,这和您以前写的《五经》,应当都刻在石碑上,让全国人民好好学习。
崔浩同意了,于是在平城郊区修筑了一个巨大的碑林,碑上刻着《国书》,方圆130步,用了300万劳力才完工。
但是这本史书,写得太真实了,比如:1、拓跋氏早期落后,有“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取寡嫂;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后妈”等一些落后的风俗;2、拓跋珪晚年“精神错乱”;3、拓跋焘的疯狂屠城,崔浩全实录了下来。
过往的百姓看了指指点点,议论纷纷,鲜卑的贵族看到后,个个愤怒不已,真是太丢人,跑到拓跋焘面前告状,说:崔浩是有意暴露国恶、家丑,让鲜卑人难堪,十恶不赦。
450年,拓跋焘下令逮捕崔浩,亲自审讯。崔浩已经惶恐说不出话,7月,拓跋焘判崔浩死刑,诛灭九族。崔氏的姻亲都受到株连,全被灭族,诛杀之广,闻所未闻,史称“国史之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