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常识和专利申请中的误区(其实提升专利质量)

近年来,上至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的新标准,下到各资产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价准则,知产圈中关于专利价值的讨论从未间断过,与此同时,与专利价值息息相关的专利质量也频繁地穿插在诸多与价值相关的话题之中。

倘若说专利价值侧重于从技术与经济等角度来进行衡量,那么专利的质量则更加取决于专利撰写时的专业实务水平,两者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又不全然为因果关系。

对于专利代理师来说,专利质量可以体现出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经验,就好比身经百战的舞台剧演员一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来说(以下简称“IPR”),高质量的专利文件不但可以改善产品技术方案所对应的专利申请文件的授权前景,而且能够在后续的产品维权和无效对抗中更加游刃有余。

以下,笔者便基于业界的部分观点,结合个人工作中的些许体悟,对专利质量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做一些浅析。

专利常识和专利申请中的误区(其实提升专利质量)(1)

图1 专利质量可考虑的部分因素示意图

专利常识和专利申请中的误区(其实提升专利质量)(2)

文本是否清晰易懂

在专利文件的形式方面,首先需要确保的就是让读者能够看懂专利本身的技术内容,尤其是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

除了不能出现错字、别字等基本要求以外,专利代理师在理解完技术内容后,需要站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角度去梳理逻辑,用本领域的通用词句来展开方案的描述,对于自造词务必要配上解释说明,针对较难理解的部分需要添加附图以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技术细节。

对于所提供的说明书附图而言,制图需要规范且清晰,根据专利法的相关要求,还应当使用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制图工具和黑色墨水绘制,线条应当均匀清晰、足够深、不得着色和涂改,不得使用工程蓝图。

图2以专利文件CN107884896B为例展示了一幅结构类专利的附图,申请人通过BOM爆炸图的形式展示出机构的结构关系,且标号清晰,便于说明书中具体细节的描述。

专利常识和专利申请中的误区(其实提升专利质量)(3)

图2 专利文件CN107884896B公开的一种光路调整机构的示意图

专利常识和专利申请中的误区(其实提升专利质量)(4)

发明点是否准确

对于一件专利申请来说,权利要求书极为重要,其中发明点的准确表达更是重中之重。

专利代理师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前,需要充分理解发明人发明创造的出发点,经过对比文件的检索明确区别技术特征,并结合发明人的创造起因发现本申请尽可能底层的技术发明点,在权利要求中进行体现。

专利常识和专利申请中的误区(其实提升专利质量)(5)

独立权利要求是否包括非必要技术特征

专利最根本的意义是帮助专利权人获得技术方案的排他权,即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理范围内确保他人无法自由实施该专利所保护的技术方案。

当发生侵权诉讼时,通常会使用到全面覆盖原则来进行事实判别,此时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所罗列的技术特征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独立权利要求中包含了非必要技术特征,则会导致保护范围毫无意义的限缩,使得专利失去了作为护城河的功效。

如图3所示,如果涉案产品包含特征A与特征B,而涉案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中除了包含A与B,还提到了非必要技术特征C,则认为涉案产品未落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关于撰写时必要技术特征如何筛选的问题,则通常需要在明确发明点的基础上围绕其进行确定。

专利常识和专利申请中的误区(其实提升专利质量)(6)

图3 专利侵权判断时全面覆盖原则的示意图

专利常识和专利申请中的误区(其实提升专利质量)(7)

保护范围是否合理

虽然专利较大的保护范围可以使更多的技术方案落入其中,但是无界限的扩大会显著降低专利本身的新创性,即便侥幸逃过了审查员这一关,后续被他人提出无效宣告请求时亦会遭遇重创,其稳定性无法得到有效的管控。

因此在专利撰写时务必要寻求授权与保护范围之间的平衡点,同时在排布各权利要求时做到层次分明,逐层递进,将创新点分层置入各项权利要求中,为后续审查时的答复工作提前留下余地,做到未雨绸缪。

专利常识和专利申请中的误区(其实提升专利质量)(8)

实施例是否进行了扩充

专利质量的一大关键,就在于说明书中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实施例数量是否充足。

大部分企业发明人提供的技术交底书较为单薄,仅就待实施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程度不一的阐述,有些甚至仅仅提供图片,再与专利代理师口头沟通了发明构思后便结束了。

此时若仅就该单一方案进行专利申请文本的撰写,往往容易形成“三位一体”的写法,即便对具体方案进行了上位化的描述,往往也会由于单个实施例不支持等原因被打回原形,合理地扩展实施例可以同时规避以上问题。

该工作既需要发明人输出深厚的技术理论功底,又需要专利代理师在法律方面的判断支持,两者缺一不可。在电学、化学或生物医药领域,实施例对专利本身价值的影响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国际龙头企业动辄几百页的具体实施方式相比,国内专利在实施例方面的扩充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专利常识和专利申请中的误区(其实提升专利质量)(9)

图4 实施例的上位化概括与抽象的技术方案的层级示意图

专利常识和专利申请中的误区(其实提升专利质量)(10)

权利要求是否抵达底层逻辑

权利要求技术特征的合理上位化在前述实施例的扩充部分已经有提到,除了多个实施例概括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探寻发明点真正的底层逻辑来解析,这一点也在前述发明点的准确性部分有简单提及。

以机械案例为例,除了部件名称和连接关系外,部件的作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技术特征,也是最能够用来抽象概括发明点的技术特征。

如果在专利撰写时能够总结出发明点的底层逻辑并应用至独立权利要求中,则其他具体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后续的从属权利要求来进一步排布,正如高手过招往往不会透露出真功夫,待三五回合之后,依据形势再看是否调整出招策略

以上便是笔者有关专利质量的一点浅见,其评估维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实质上专利质量提升的前提还是在于专利撰写人员本身的意识和素养。在无交底编写导致的非正常申请滋长的现今,诸多专利撰写人员已然忘记初心,将专利代理曲解为“走量”的商业模式。

归根结底,专利撰写始终是一个需要高专业度的技术工种,只有沉下心来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发明人的技术构思,细心打磨撰写技巧,日积月累,方能输出有质量保证的专利文本,也才能在专利维权和专利运营等活动中为专利权人带来切实有效的作用,这也正是现如今广大自主研发型企业的IPR们真正想看到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