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辽东现状(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渤海族人)
大约在距今1400年前,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间,勃然兴起一个新的民族——渤海族。渤海族不仅来自于渤海人的自身族群认同,在唐宋时期始终被作为一个独立族群来看待,如唐宋称其为“渤海靺鞨”,辽金时期称其为“渤海人”,都承认渤海人是一个与其它族群不同的新族群。
那么,这横空出世的渤海族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上图_ 靺鞨族与渤海国图
其实,所谓渤海族人就是渤海国的人。渤海国创立于公元698年,时值武则天当政的武周王朝,即则天顺圣皇后圣历元年。渤海国存在时间不长,仅短短的228年。
到了公元926年,契丹辽国国主耶律阿保机趁着唐王朝灭亡、中原陷入五代十国混战的乱世,发兵灭掉渤海国。由于渤海国存在期间大部分是在唐王朝时期,且其首领乞乞仲象和大祚荣先后接受了武则天和唐玄宗的册封,因此,渤海国可以说是接受册封、有一定自治权的唐朝藩属国。
渤海国的国名就来自于唐王朝的册封。最初,武则天册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该民族政权就被称为“震国”。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后就叫“渤海国”。
渤海国全盛时期统辖的疆域几乎涵盖了今天的吉林省绝大部分,黑龙江省大部分,辽宁省一小部分以及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和朝鲜的咸镜北道、南道、两江道等部分地区。按照《辽史·地理志》的记载,渤海国拥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广袤领土,号称“海东盛国”。
上图_ 渤海国官制简图
那么,渤海族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他们与东北的夫余、濊貊、靺鞨、高句丽、以及汉人又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渤海族是融合了多个民族合后形成的新民族,具有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具体说来,渤海人主要是以靺鞨族的粟末靺鞨为主体,大量吸纳高句丽人,部分融入夫余、濊貊以及在东北的汉人,而形成的一个全新民族。
靺鞨人是东北远古肃慎人的后裔。在隋唐时期,靺鞨分了很多部族,比如有黑水靺鞨(即后来的女真人)、白山靺鞨、粟末靺鞨等。粟末靺鞨是因为生活在粟末水流域而得名。“粟末”一词在辽金时期又称“宋瓦”,明清时期称“松花”。隋唐时期的粟末水就是今天的松花江,粟末靺鞨就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
上图_ 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在东北地区的势力逐渐强大,隋唐时期都曾连续对高句丽用兵,直到唐朝灭亡高句丽。在高句丽强大时期,一部分粟末靺鞨曾经依附于高句丽,渤海国的王族大氏就曾长期依附于高句丽。《新唐书·渤海传》明确记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因此,渤海族是以粟末靺鞨为主,加入了很多高句丽人。
此外,也有一少部分来自于东北地区的夫余、濊貊和汉人。虽然渤海族中汉人人数较少,但他们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成为渤海国的政治文化精英,如熊岳王氏家族最早就是汉人流落东北的后裔,他们成为渤海名门望族,簪缨世家。
上图_ 渤海国遗迹
从族属来说,以粟末靺鞨为主的渤海人与黑水靺鞨发展成的女真人属于一种类似“堂兄弟”的关系,因为他们同出自古老的肃慎族。而与高句丽、夫余、秽貊这些非肃慎族、但与肃慎族偶有婚媾融合的东北民族之间,则类似于“表兄弟”的关系。
渤海人有自己的语言,最初他们主要通行两种语言,即粟末靺鞨人所使用的靺鞨语,这种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通古斯语族。还有一种语言是夫余、濊貊、沃沮、高句丽等民族使用的古亚洲族语。但随着渤海国的建立以及与唐王朝的文化交流,渤海人逐渐接受汉语,并把汉语作为正式的官方语言和当时上层社会的时尚用语。
上图_ 渤海国三彩熏炉
渤海族人的生活习俗也是比较多元的,体现了一种融合型民族文化的特点。他们在饮食、服饰、居处、车马、婚媾、丧葬等方面,基本反映了东北地区民族风俗的普遍特点。在近年来出土的渤海人墓葬中,多元文化、多民族习俗共存的特点尤为突出。
从丧葬形式上看,既有采取木棺葬的,也有实行火葬的,还有合葬、二次葬等习俗。这些丧葬习俗不仅体现了靺鞨丧葬特点,也有高句丽丧葬、汉人丧葬的特点,反映了渤海民族构成的复杂和习俗演进的轨迹。
上图_ 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中的渤海官人
关于渤海族形成的时间,在学术界研究者中是存在分歧的,有的认为渤海民族早在七世纪末就形成了,也就是说在乞乞仲象的震国成立前后渤海民族就形成了。有的则认为渤海民族成立得没有那么早,认为在渤海国建立的初期,并没有形成渤海族,渤海族这个民族共同体是在第三代王大钦茂执政时期(公元八世纪中叶)才形成的,有的人甚至将渤海族的正式形成具体到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渤海大钦茂迁都上京那个时间节点。
上图_ 李亨(711年—762年),即唐肃宗
还有学者将渤海族的形成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隋朝末年、唐朝初年,当时正值中原王朝武力征伐高句丽。在这期间,乞乞仲象、大祚荣父子率粟末靺鞨部族徙居多民族杂居的营州,此为渤海族形成的开始。
第二阶段是渤海国政权存续的二百余年间,这一时期渤海国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将渤海国内的人民凝聚成一个日臻凝聚、彼此认同的民族共同体。
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从产生到发展、从初起到聚合的过程,很难将一个民族的形成精准地到某一时间节点上。追溯起来,在乞乞仲象、大祚荣父子建立震国、渤海国时就已经出现了渤海族的雏形,最迟在公元八世纪前后,渤海人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就已经基本形成了。
作者:空桑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论渤海族的形成与归向》 孙秀仁、干志耿
〔2〕《关于渤海国及渤海遗民研究的几个问题》 都兴智、孙艳
〔3〕《渤海简史》 王承礼
〔4〕《东北民族源流》 孙进己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