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 史记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记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

岳麓书社 史记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1)

【题解】

《曹刿论战》是一篇战争题材的短文,标题的关键在于一个“论”字,它直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此文的重点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即战略、战术,而不在记述、描写战斗的情况。

“长勺之战”的背景是,齐襄公时,齐国发生内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公元前686年冬十二月,齐国公孙无知杀害了齐襄公自立为国君。一个多月之后,孙无知亦被齐国人所杀。鲁庄公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并命管仲率军把守住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以阻止公子小白归国。

齐国大夫高奚等则暗中派人赴莒国迎公子小白返国,管仲率领的鲁国军队与护送公子小白归国的军队发生交战,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带钩,公子小白佯死,使鲁国放松警惕,结果公子哥小白先一步回到齐国即位,而成为齐国的第十六位君主,这就是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公元前685年秋,鲁庄公为助公子纠争位,再度领兵攻齐。齐、鲁两军在齐都临淄以西的干时相遇。齐军大败鲁军,鲁庄公差点被俘,侥幸逃回。

岳麓书社 史记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2)

公元前684年初,齐国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打鲁国,两军战于长勺。但但不知为什么,这一战役司马迁在《史记》中却没有记载。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解】

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齐师:齐国的军队。师,军队。伐我:伐,攻打。我,指鲁国。因《左传》根据鲁史《春秋》而写,故称鲁国为“我”。: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曹刿: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也不他当时是何等身份。从文章的记述来看,曹刿应该属于平民或最下等的士卒。据说,他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岳麓书社 史记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3)

也有人认为,曹刿和《史记·刺客列传》中和曹沫是同一个人,此观点尚存争议。但从《刺客列传》中曹沫“与齐战,三败北”的记载上看,似乎非曹刿所为。无论是《齐太公世家》,还是《鲁周公世家》,都没有出现曹刿这个人物,想来司马迁对此也存有怀疑,所以干脆不写。

肉食者谋之:肉食者,吃肉的人,指代鲁国的贵族和当权者。谋:谋划。

间(jiàn):参与。

: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倒装句,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介词,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介词,把。,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弗敢加也,必以信:加,虚报夸大。,按照。

小信未孚,使人信服。(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指代(诉讼)案件。:明察。: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岳麓书社 史记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4)

解析

这是本文的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着重写政治方面的准备,强调取信于民的重要。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遂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开头以“十年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然后写事态的发展“齐师伐我”,而“公将战”,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当时的形势。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曹刿见庄之前,有一段他与“乡人”的对话,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现出曹刿对于鲁国当权者的鄙视,同时也暗示出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且具有远谋的人。

遂入见”:有的版本作“乃入见”。

第二层,是这一段的重点从,以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了这一战的主要前提。

曹刿的一句“何以战”,应该把鲁庄公问得一愣,因为从“公将战”一句我们可以看出,鲁庄公对于同齐国的一战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经曹刿这样一问,鲁庄公才说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两个他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但曹刿分别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否定了庄公的观点。

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鲁庄公最后说出了第三个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最后也肯定了这一条,那就是要尽到国君的责任,为百姓多做一些“察狱以情”的实事。曹刿认为这就是“取信于民”,也正符合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历史主张。因此,曹刿果决地认为,凭此就“可以一战”,并提出了“战则请从”的要求,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段开头的“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岳麓书社 史记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5)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原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注解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代词,指曹刿。长勺: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莱芜东北。鼓:这里用作动词,击鼓(进军)。与“齐人三鼓”用法同。

败绩:军队溃败。:驱车追赶。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辙,车辙,指车轮碾出的痕迹。,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遂逐齐师:遂,于是,就。,追赶,追击。既克:已经战胜。,已经。

岳麓书社 史记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6)

【解析】这是第二段,仅用52个字,描写了齐鲁两军交战的实况,用简单的语言记述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这是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两军战于长勺,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军队来说有地理优势也

有人力和物力支援的优势。

曹刿用“未可”二字,直接阻止了庄公“将鼓之”的冒进行为,因为他要等待时机。直到“齐人三鼓”之后,曹刿下令说“可矣!”并开始反攻。反攻的结果就是“齐师败绩”,而对于鲁军如何反击的情形,则是不着点墨,但其战斗的场面和气势我们则可以从“齐师败绩”四个字中想象得出来。

齐军溃败之后,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则再次以“未可”二字制止了庄公的贸然鲁莽,在经过了“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又一次用“可矣”二字,下令鲁军追击齐军,因而获得了此次战役的全胜战绩。

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如此简练的语言,却准确的表现出了曹刿的沉着冷静与果断决绝。

译文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军追击齐军。

岳麓书社 史记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7)

【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解

既克:已经取得胜利。既,副词,表示动作、情况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战胜,意为取得胜利。

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fú),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和看法等,有提示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鼓,动词,击鼓。作,振作。这是由本文产生的一个成语,它的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军队的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常用于动员性的话语。

再而衰,三而竭:再,第二次(击鼓)。衰,衰败,这里指士气低落下来。三:第三次(击鼓)。竭,用尽,这里意为士气已经没有了。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夫大国,难测也:此句中的“夫”应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同“夫战,勇气也”中“夫”的用法;而无白书生以为,此处“夫”字作指示代词“那此”理解也是讲的通的,可以译成“那些(象齐国一样的)大国,他们的谋略是难以推测的。”难测,难以推测或猜测、估计。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代词,指齐军。靡(mǐ),倒下。

岳麓书社 史记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8)

【解析】

这是本文的第三段,紧承题目中的“论”字,也是本文的中心,写的是曹刿论述赢得战胜强大齐国的原因。

整个战役的过程,仅用“既克”二字简单概述,意味着战役的结束。而曹刿的“论战”则是在鲁庄莫名其妙的一问之下自然揭示了出来,也使读者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曹刿之“论”可分为两方面。一是从“士气”对于战役胜败的重要性方面论述。

一是论述了士气与时机的关系: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这时鲁军按兵不动,避其锋芒;第二次击鼓,齐军士气开始低落,但还没有达到“竭”的程度;第三次击鼓时,齐军士气已是强弩之末,几尽完全衰竭,而鲁军的士气正旺。曹刿正是紧紧抓住这种“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化劣势为优势,才造成了“齐师败绩”。

  二是论述了追击与时机的关系:曹刿知道,这场战争的对手是强大的齐国,所以他反攻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之后,并没有轻视敌人,一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强大敌人并取得初战胜利时始终保持警惕。所以他亲自察看敌情,在“视其辙乱”,又“望其旗靡”之后,才确认了齐军是真的已经败逃且溃不成军,而不是诈败“有伏”,于是下令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曹刿的这一“视”“望”,一近一远,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他的谨慎与警惕。

译文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小结

这篇短文仅有二百二十二字,却十分清晰地记述了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字,似乎在有意地把庄公等“肉食者”“鄙”与曹刿的“远谋”对照来写,从而突出了曹刿的智勇形象。

据说,长勺之战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次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例之一,也是鲁国在与齐国长期斗争中一次罕见的胜利,同时也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此次战役的成果,直接影响了鲁国和齐国的关系,并促成数年后齐鲁之间的平稳相处。

至于曹刿是不是《刺客列传》中的曹沫,那应该是史学家们的问题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