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永念抗疫英雄事迹(生死运粮线洒血铸民魂)

本文持续连载(二)作者:刘胜范 2021年10月 编辑:林增,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家国永念抗疫英雄事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家国永念抗疫英雄事迹(生死运粮线洒血铸民魂)

家国永念抗疫英雄事迹

本文持续连载(二)

作者:刘胜范 2021年10月 编辑:林增

二、那丹大岭播下革命的火种

1929年秋,完达山那丹哈达拉岭层林尽染,漫山遍野都是红黄和浅绿相间的五花山,寂寥的山野像是丰腴的少妇,显得成熟靓丽。

(一)、肩负满洲临时省委重任,崔石泉一行来饶河建党

崔石泉(又名崔庸键,鲜族)、黄哲云(又名黄继兴,鲜族)、崔一山(又名崔石峰,鲜族)、徐凤山(又名李阳春,鲜族)等一行人,无心欣赏着绚丽的山光秋色,沿着历代闯关东人踩出的羊肠小路,急匆匆地兼程赶路。

年仅30岁的崔石泉魁梧壮实,剑眉下的两眼炯炯有神,右手拿军用罗盘不时地与伙伴核对地图。他们这一行人是受满洲临时省委派遣,自哈尔滨转佳木斯启程到饶河建立党组织,在敌人力量统治薄弱的三江原野、那丹大岭开展武装斗争,同时,开辟一条与共产国际联系的新交通线,为迎接东北更大的事变做准备。

当时佳木斯至饶河县最便捷的路径是从佳木斯乘轮船沿松花江到富锦县,再转三江口溯乌苏里江而上到饶河。但这条水路临近苏联,当时东北旧政权为防共产国际与中共满洲省委的联系,这条水路军警盘查很严格。为安全起见,满洲临时省委安排崔石泉一行人走旱路。当时,宝清县至饶河尚没有公路,原始森林浓荫蔽日,只能沿着拓荒前人在草丛、荆棘践踏出来的羊肠小路行走。他们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不时地核对方向,历时10余天方到达饶河县城。

那时的饶河县人口3万余人,大多数人都散居住在沿江河小平原从事种植业和山区种植烟土。县城人口不满1万,且东北旧政权和会道门等顽固势力较强大,不宜开展工作。当时,偏僻的饶河小县城突然来了几个生面孔,立刻引起了街面居民的注意,尤其是警察局的重视,他们一行下榻的小旅店不时地有人来打探、询问。

那时,饶河的农业规模很小,种植的作物主要是满足自身需求,大多数人从事烟土种植,其次是采集山货和狩猎。每年的秋季,有从哈尔滨和佳木斯乘船来的商人围绕着烟土和山产品从事收购,兼带来食盐及日用生活用品出售。由于饶河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人员流动性小,小县城来几个陌生面孔且又非体力劳动的人是非常惹人注意。

斗争经验丰富的崔石泉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我们几人受省委重托,行程两三千里到饶河,目的是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和武装游击队,为争取国际援助开辟新的国际交通线。这里的社会情况有它的特殊性,长期下去会暴露身份,所以,我们不能居住在县城开展工作,应马上转移到农村和山区。”

徐凤山说:“三义屯我的鲜族亲戚较多,我们先去那里落脚吧。”

于是,他们选择离县城15华里的三义屯为第一个落脚点,因为那里的群众是以朝鲜族为主,经营水稻种植,流动性小。这些鲜族群众主要是1894年日本侵占朝鲜后,为免遭日本人的摧残奴役,背井离乡从朝鲜北部越过鸭绿江,一路迁徙颠簸辗转至饶河的,也有的是从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跨越乌苏里江过来的。

他们都是贫苦的农民,又有国破家亡切身之痛,革命觉悟高,而且又是本民族,便于沟通交流,易于隐藏身份,开展革命工作。事后证明,崔石泉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也是及时的。

三义屯的对面是海拔801米的大顶子山,山脚下是通向乌苏里江的大带河,河的两岸是土壤肥沃狭长小平原,水肥条件好,适宜种植水稻。转辗迁徙来的这部分朝鲜族群众就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垦水田,逐渐形成了100多户人家大村落。朝鲜族迁徙到异国他乡,乡土民族意识浓厚,他们形成自己的村落组织,实行自我管理,对外与官府和其他方面交往多由村民选举的屯长(百家长)负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