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万众创客空间(深度拓空间)
拓展新增空间约3.8万亩,盘活存量空间约3.5万亩,提容产业空间1.8万亩,改造低效空间1.9万亩……这是东莞市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以下简称“拓空间”)总指挥部挂牌三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
从京东都市智能产业、天安数码、硅谷动力智能制造、康华医疗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到推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再到打造10个标准化产业片区,东莞一系列大动作,志在打通自身堵点,瞄准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优质企业用地需求。
2019年7月,广东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赋予了东莞服务全省发展改革试点的使命。三年来,东莞通过拓空间,拆旧换新、空间重塑,激活城市发展动能、优化城市格局、塑造宜居生态环境,为广东乃至全国提供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借鉴。
在广东提出打造“黄金内湾”、东莞聚焦“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的背景下,“拓空间”成为加速土地资源提质增效,推动东莞更上一层楼的机遇,不断释放着东莞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加快向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迈进。
■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
整备成效
三年来拓展新增空间约3.8万亩,盘活存量空间约3.5万亩
沿着谢岗镇粤海大道行驶,银瓶山下,土地整备如火如荼。作为一座GDP刚刚越过120亿元的小镇,打造连片产业空间,招引龙头企业、重大项目,是谢岗力争5年内GDP翻一番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在东莞镇域经济中,谢岗属于次发达镇。但拥有连片大面积未开发用地,这是我们的后发优势。”谢岗镇党委委员张桂标告诉记者。
土地资源,是项目落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作为今年新晋万亿GDP之城,东莞遭遇着“成长的烦恼”。
与国内其他万亿级城市相比,2460平方公里的东莞,土地面积排在最后,约是杭州、成都的1/6,苏州的1/3。
同时,东莞的开发强度又很高,比例近半,建成区面积排名位于全国城市第五。且已开发土地的利用,呈现零碎化、低效化的局面。
一组数据,显示了东莞土地利用困境。
246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布着1965个镇村工业园,面积从十几亩到6000亩不等,超过80%的镇村工业园面积在500亩以下;60%的镇街,拿不出500亩以上的土地承载新增的产业项目。
昔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村级工业园,曾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因土地权属复杂、土地利用碎片化、产业形态低端,成为严重制约东莞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改革迫在眉睫。
时间回到三年前。
2019年,市政府“一号文”提出实施“拓空间”重要战略。当年7月25日,东莞市“拓空间”总指挥部挂牌成立。不久后,广东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东莞再次成为改革“急先锋”。
“三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主要围绕规划引领、土地整备、城市更新和资源配置四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重点从‘优化增量’和‘盘活存量’两个方面精准发力。”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吕鹏表示。
通过政策创新,促进闲置土地的盘活处置;将城市综合环境治理,与“三旧”改造的“工改居”结合起来,包括通过TOD站点建设,支持城市综合开发,推动旧村落改造。
实施“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以连片更新“头雁计划”为突破口,推进大片区综合性整体开发,同时以新型产业社区模式统筹规划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促进镇村工业园改造提质增效。着力优化拓展发展生活空间,重点推进“15分钟标准化街区”建设。
2019年以来,围绕产业拓空间,东莞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全市共拓展新增空间约3.8万亩,其中工业用地超1.5万亩,促成了京东都市智能产业、天安数码、硅谷动力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盘活存量空间约3.5万亩,提容产业空间1.8万亩。在改造低效空间方面,2020年启动“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至今,累计完成“工改工”拆除、整备1.9万亩。
■沙田泥洲岛产业片区效果图
战略谋划
从滨海湾到麻涌沿江经济走廊的建设,是东莞未来规划和发展的重点
今年,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空间资源紧缺特别是连片空间不足,是东莞当前发展最大的制约。根据党代会“全方位优化城市功能格局”“实施土地空间连片拓展工程”等工作要求,我市谋划并推动标准化产业片区建设,助力“拓空间”战略能级再提升。
东莞市以标准化产业片区建设为抓手,按照“市级统筹、连片开发、定位清晰、难易结合、片区平衡、凝聚共识”的思路原则,谋划“拓空间”2.0政策体系。
今年5月份,《东莞市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出台,掀起一轮新的产业空间大作战。
方案提出,在全市划定10个标准化产业片区,引“龙头”聚“链主”,力争在三年内整备4片2000亩以上、6片700亩以上连片土地,为东莞打造“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提供连片产业空间保障。其中,近期重点实施的“4 2”片区面积超过3万亩,今年内将整备3000亩以上连片产业用地。
“打造连片产业空间,是目前最大的任务。”吕鹏表示。
回望东莞发展的阶段:第一步从农业县到工业市,依靠交通的发展,主要通道是107国道和广深高速。第二步从2002年左右的GDP破千亿到如今破万亿,主要是通过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来实现目标,通过松山湖区域的开发、承接深圳辐射,实现了万亿GDP的目标。
前不久,省党代会提出“黄金内湾”概念,重新审视东莞发展战略,改变以往东莞作为广深通道城市的印象。湾区各市发展重心也都向环湾地区靠拢。
“东莞从自身城市角度出发,强调‘三个主中心三个副中心’的城市结构,需要进一步融入大湾区和‘黄金内湾’。”吕鹏分析,当前107国道、莞深高速基本处于饱和开发状态,享受最大“红利”的厚街镇与虎门镇,其发展动能接近上限。107国道、莞深高速沿线,难以承载实现跨域式的转型发展。
迈上“双万”新起点,东莞新的发展动能从何而来?
吕鹏表示,一方面,做大做强从光明科学城到松山湖科学城,再到东莞市区的这条廊道,沿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挖潜力。另一方面,做强南部环深经济发展带,形成从长安到黄江、塘厦、凤岗环深发展的经济廊道。
“参与‘黄金内湾’建设,东莞未来会形成两个发展翼。一个是‘融深’发展翼,一个是‘内湾’发展翼。”吕鹏指出,环深经济发展带,是东莞经济底座,要推动环深镇街更加高效地融入深圳都市圈。从滨海湾到麻涌沿江经济走廊的建设,是东莞未来规划和发展的重点。
实际上,东莞早已经谋划内湾一侧的发展。除了布局有滨海湾新区这一城市战略核心外,环湾还有泥洲岛、立沙岛、麻涌TOD等产业平台。
“已全面启动‘4 2’重点实施片区土地整备工作。”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伟华介绍,其中包括沙田泥洲岛片区、麻涌TOD片区、松山湖大朗象山片区、谢岗银瓶片区共4个2000亩级别片区,以及塘厦龙背岭片区、桥头东深公路片区共2个700亩级别片区。
市级统筹
党建引领,开创“战略谋划-空间谋划-项目谋划”空间开发路径全新尝试
塘厦龙背岭片区土地整备面积约2553亩,近期计划整备的856.7亩白地,权属分别为龙背岭、田心、四村、莆心湖四个社区。田心社区党委书记叶国雄告诉记者,“没有市级统筹,龙背岭片区做不到大面积连片开发,田心社区也招不来龙头企业、龙头项目。”
以往,东莞的招商引资和用地供地,大多由镇街、园区主导,受到镇域资源的分割限制,超过90%的招引项目为中小企业。
而在传统开发模式中,市场主体往往“吃肉留骨头”,挑选面积小、成效快的项目,导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前后失衡、规划实施不可持续、大产业空间和大公共设施项目部署难落地等局面。
立足全市一盘棋、强化市级统筹,正是此次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工作的最重要创新。
“开展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就是为了承接更好更优的项目。我们摈弃了以往‘单兵作战’的打法,充分运用前瞻思维,提前将‘空间’与‘产业’结合起来统筹进行谋划。”张伟华介绍,标准化产业片区,开创了“战略谋划-空间谋划-项目谋划”空间开发路径全新尝试,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融合,实现产业规划从“定行业”转为“定行业 定空间”。
在“拓空间”中,东莞针对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借鉴的片区统筹难题,制定了“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统一配套、统一供应”的思路,“肉骨搭配”连片整合收储零散土地,统筹安排片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不但为优质产业项目提供了宝贵的连片充足空间,还为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价值较低的项目落地提供保障,从而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围绕土地整备实施,我市专门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政策指引,建立包括组织架构、资金方案、管控规划、征拆补偿指引、整备操作指引与流程等,充分调动市、镇、村三级参与土地整备工作积极性,科学高效推动整备工作落地。
为了高位统筹推进“拓空间”,市“拓空间”总指挥部在原有基础上,优化调整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能,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指挥部双总指挥长;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市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
在“总指挥部—总指挥部办公室”架构基础之上,“4 2”近期重点实施片区还分别成立了6个现场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分别担任指挥长,建立快速工作推进机制。
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是市自然资源局的“头号工程”。为做好技术支撑工作,市自然资源局抽调精兵强将,组织了一支115人的队伍服务6个片区,其中60人直接派驻到“4 2”现场指挥部,全程参与产业片区的工作,确保年度整备工作落地。
以龙背岭片区为例,市自然资源局重点项目科科长、龙背岭片区现场指挥部临时党支部书记喻运青介绍,现场指挥部工作人员,包括市财政、商务、投促、工信、发改等部门派驻人员,对接各项统筹工作,同步高效推进规划编制、招商引资、征拆补偿等各项工作。
目前,龙背岭片区不仅开展了总体空间管控方案和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也同步谋划产业规划编制、土规和总规调整、近期整备地块选址评估、成片开发方案编制等工作,同步推进、无缝衔接各项相关工作,争取“一张蓝图绘到底”。
利益共享
创立“基础补偿 增值共享”补偿机制
土地物业权属复杂,整理难度大,是镇村工业园改造难啃的“硬骨头”。以道滘镇小河片区更新项目为例,在沥江围工业区150亩的土地上,26宗地块分属16名权益主体。
“要将土地统筹起来,连片共建,集中招大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小河村党委书记卢志明说。
这样的“不容易”,在东莞并非孤例。
一直以来,改造成本高、回收效益慢,是土地整备最大的“拦路虎”。创新土地利益平衡机制,有效提升了镇街、村集体与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成为推动标准化产业片区改革的关键所在。
东莞还明确市镇结算上限、创新市镇共建共享机制,既保证村集体、村民的眼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发展。
一方面,按照“片区平衡、分类补偿、一区一策”的思路原则,分类分片制定补偿参考标准,作为市镇财政结算的上限值,统一了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打破了原有标准不一局面,这个举措可以很好地规范土地市场的征收补偿秩序,弱化征收补偿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优化利益共享模式,采取片区统筹统分模式,以土地增值共享和税收奖励等形式实现镇村利益共享。
对“4 2”近期重点实施片区中的谢岗银瓶片区、塘厦龙背岭片区整备成本由镇级出资,市级设立土地整备周转金,出借给属地镇用于土地整备工作,其中征拆补偿费用可100%使用市级周转金。
以龙背岭片区为例,在土地收储中,创新实施了“基础补偿 增值共享”的激励措施,让市、镇、村三级共享改革红利,着力推动形成市级主导、规划引领、多管齐下、利益共享、综合保障的土地收储整备新格局。
“我们在土地整备中突出‘让利’,将土地出让金留给村集体,着眼民生福祉。”塘厦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让利于民、让利于村,社区和村民积极响应土地整备,从根本上让老百姓配合征地,以此凝聚最大发展共识。
记者了解到,自5月17日龙背岭片区现场指挥部驻点办公以来,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集中攻坚,已完成一期整备范围内四个社区土地整备的集体表决。目前,塘厦镇政府已与其中3个社区签订整备协议,并支付土地补偿款1.3亿元。
对于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利益共享模式,叶国雄大力点赞。“我们计划拿出30%土地整备补偿款,用于村民分红。另外,引进企业带来的增值贡献,按照塘厦税收留成部分的20%返还给村集体,并设定保底机制,兼顾了村集体长远发展。这样一来,田心社区与进驻企业共生共荣,将以更优质的服务,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良性循环。”
以改革创新,破解高质量发展瓶颈。据悉,结合塘厦产业基础,龙背岭片区拟定的产业方向,为汽车电子、半导体装备、芯片先进封尘和芯片设计,计划在东莞全球招商大会上揭榜招商。
“拓空间”的东莞实践,将有限的国土资源“化零为整”提质增效,打破原来的空间和利益格局,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前沿科研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兴产业集群孕育成长,破解产业空间局限的“路线图”愈发清晰。
文/记者 吴金华
图/记者 郑志波、沙田供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