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写读后感(我教学生写读后感)

原创:汪智星

有一个习惯:当指导学生写某类习作时,自己总会琢磨透这类习作如何写?换而言之,只有教师自己知道是如何把习作写出来,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把习作写出来。

低年级写读后感(我教学生写读后感)(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是指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训练。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的笔下都能写出好的“读后感”,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的特点及领悟“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方法,即知道“什么是读后感”和“怎样写读后感”。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读后感”习作训练时,牢牢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特征,遵循习作教学规律进行指导,让学生理解“读后感”的特点及一般写作方法。

交流时,教师讲述自己读书时养成的阅读习惯。“常常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书上圈划;常常把书里的精彩句子、片断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里;常常在读到一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感触特别大的文章后,就会写点体会、感想。”如此,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说说对“读后感”的理解时,学生便能自然而然地谈及“读后感”的特点。

要想让学生写出成功的“读后感”,仅弄明白“读后感”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传授学生具体的写好“读后感”的方法更显重要。然而,习作教学中,教师总是犯疑:当教师直接告知写某类习作的具体方法,学生在自主习作时,总是写不出来,或照着“范文”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方法传授时,没有指导,只是告知,诸如,要做到表达有序,要做到详略得当,要做到用词准确等,但是如何做到这些,学生满头雾水,教师也说不清,道不明。

正是如此,我在习作课中,指导学生写某类习作,自己一定要“下水”。在成功写出“下水文”后,琢磨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把文章写出来。当自己在清楚“要写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再琢磨出自己“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指导起来自然水到渠成。

低年级写读后感(我教学生写读后感)(2)

指导前,我读了《窃读记》后写了篇“下水文”。在《让我们爱上阅读——读<窃读记>有感》这样的题目中,引导学生明白一般拟写“读后感”题目可以为《读<窃读记>有感》或《<窃读记>读后感》。但教师的“下水文”的题目却是以主标题十副标题的形式呈现,主题标主要是直接写出读者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副标题是告诉我们作者是读了哪篇文章写的读后感。教师借助自己是怎么拟题目,让学生明白写好读后感的第一妙招:题目要引人注目。

读到“下水文”第一自然段里“合上书,《窃读记》一文里讲作者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去书店‘窃读’的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就是课文主要内容,且只有一句话。由此,明白“一篇长长的文章,读者用一句话将课文内容写出来,就叫概括”。写读后感,读懂内容是基础,写出自己的感受是重点。因此,课文内容的概括力求简洁、明了。而这,正是我引导学生明白写好读后感的第二大妙招:内容概括要简洁。

“下水文”的第二、第五自然段,分别是教师读了文中“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只饿狼,贪婪地读着”和“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两个关键句后讲述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由此,引导学生从中明白“读后感”写作的第三大妙招:针对句子写理解。

“下水文”第三、第四自然段里,“生活中,我发现有的同学阅读是走马观花,简简单单地浏览;有的同学阅读是只读头,不读尾,有始无终;……相比之下,这些同学与作者的差别太大了。”“如今,虽然时时都可以读书,但我们的许多学生不怎么爱读书。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在第三、第四自然段中,学生分别从生活中不同的读书现状与作者儿时读书情况进行对比和老师告诫同学们要珍惜读书机会,引导学生在读悟“下水文”中掌握写好读后感的第四大妙招:结合生活谈感想。

低年级写读后感(我教学生写读后感)(3)

“读后感”的习作指导过程,教师借助“下水文”,巧妙引导学生掌握写好读后感的四大妙招,而这四大妙招正是教师写出读后感“下水文”所灵活运用的。教师亲身“下水”,才摸索出来“路子”。

在习作赏评环节中,教师还从班上部分学生的读后感中发现学生自主运用的“多元”的写作方法,如,结合中心谈感想。“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是呀,书籍是由诸位学者用智慧、知识和汗水凝聚出来的。它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抹鲜艳的彩虹,是让我们增长知识的老师,还是那些盲人了解世间万物的眼睛。”又如,结合写法谈感想。“作者在文中使用了不少喻句,用比喻句写文章非常有味,因为比喻能使文章的语言简洁、形象、优美。我也很喜欢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因此,我强烈推荐‘文章比喻化’。”

让自己彻底清楚“读后感”是怎么写出来的,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把“读后感”写出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