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意思是,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吗?弦高就压低一些,弦低就举高一些。拉过了就放松一些,拉不足就扩张一些。所以天道是减有余而补不足。但人类社会则不同,总是减少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做到减有余以补不足呢?唯有得道的圣人。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功,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曾仕强先生解读

天道就是最好的制衡,它最公正。人的制衡经常有私心。西方的两党政治,有制衡的力量。但是,在野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日日夜夜,无所不用其极,想把执政党拉下来。

我们必须要知道,大位是天定的。如果你相信大位天定,就相信有天道。天道对每一人都制衡,对动植物也制衡。所以老子在七十七章,他就来解释天道怎么制衡。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张弓”是我们最熟悉的,因为我们有弦有弓。怎么张弓拉弦,怎么样调整弦使箭射出去,既有力又能命中目标,中国人最内行。这是根据天道想出来的。

高者抑之,太高了,压低一点儿。下者举之,太低了,拉高一点儿。有余者损之,弦太长了,把它缩短一点。不足者补之,弦太短了,把它续长一些。

这就好了。这不是创新,是调整,所以中国人经常调整。现在我们学西方,满口创新,其实没有必要。

因为创新最大的问题,就是养成老百姓的一种错觉,认为新的都是好的,于是就会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就会造成浪费,造成盲目追求新的,所以就很容易上当。

你看所有的水,只要是满的,你不用去看,它一定会流出来,你想尽办法去挡都挡不住。既然如此,你那么早求满干什么?满了就招损,满后面就是损,不满就能充盛。

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倒茶总看哪个茶杯空了,先倒。你的茶还没有喝还满满的,那我倒什么。最后冷了,冷了是你自己的事,谁叫你不喝,我们都是根据天道自然来做人事安排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跟天之道几乎是相反的。现在,有部分人专门去欺负弱小的,而巴结富有的。

其实这个还不是老子真正的意思,你的生命是有限的,你的体能是经不起日夜繁忙的,但是你不在乎,你要把这些东西拿来换虚假的名,虚假的利。那叫作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老子就问啊:什么样的人,能够用自己所多出来的东西,来奉献给天下?就是社会人群。谁?答案很简单,“唯有道者”。

只有那些真正在行道的人做得到。你说不,现在那个从事公益的人很多。大部分是假的,你去看看,美其名,然后来赚私利。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圣人做了事情以后,好像没有做一样。

老子不反对我们建功立业,他完全不反对,他只是不居功,他把功劳让给别人。他不要。所以你看历代的道家,都是国家有难,他就出现,稍微一平静,他就隐居了,他就不见了。

你看朱元璋,他打天下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有刘伯温在辅佐,实际上还有一位,叫周癫,疯疯癫癫的癫。他从来不告诉人家他叫什么名字,后来人家只能打听出他姓周,有老子的气概。

你看老子就是,你们叫我什么都可以,我不在乎我的姓名,我讲什么我也不在乎,你们自己学多少是你们的,跟我无关。朱元璋有难,周癫就出现,三两下帮他解决后,就不见了,不知跑哪里去;朱元璋一有难,他又来了。

太多这样的人,所以真正立功者,有其名是一种,埋名隐姓,把功劳通通奉献给别人的,那又是另外一种,这又符合《易经》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各取所需。没有对错,没有好坏。

老子的结论就是一句话而已:其不欲见贤。“其”就是因为,因为圣人不愿意表现自己,是很高明的。他不愿意,还是自自然然,无心最好。因为有意种花花不开,无心种柳柳成荫。

我们外面越热闹,越有余,内心就越空虚,越不足。修道人千万要记住,要消解外面的有余,来充实内在的不足。这跟现代人刚好是背道而驰。

外面的有余就是富贵,但是富贵是要让你修道的,叫作修富贵道,而不是富贵让你奢华,富贵让你炫耀,富贵让你摆阔,富贵让你祸延子孙。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损有余而补不足)(1)

虞美人花

傅佩荣先生解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

自然的法则,不是像拉开弓弦一样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抬高;过满了就减少一些,不够满就补足一些。自然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人世的作风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人?只有悟道的人能够如此。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仗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过人之处。

“天之道”就是“自然的法则”,“天”,指整个自然界。《老子•第73章》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那是自然界的一种平衡的规律。《老子》81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界的法则对万物都有利,它不会伤害万物。

老子用了比喻,说自然的法则就像拉开弓弦一样。拉开弓弦是为了射箭,要按照目标的位置而调整你的弓弦。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抬高,这样才能射中目标。至于说过满了与不够满,前面你就要减少了,后面就要补足。

西汉有位学者叫做严遵,又名严君平,他写了一本《老子指归》,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老子》本注解。

严遵非常特殊,他每天上街给人家占几个卦,赚一点钱过日子就好了,从来不在乎财富。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做官呢?”他说:“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凡是让我增加各种财货的,就会损伤我的神(精神),让我得到很多名声的话,最后可能会让我牺牲生命的,所以他不去做官。

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天之道的特色——把多余的减少一点,不够的就增加一点。其实这种天之道,我们以前常常讲春夏秋冬四季的替嬗,本来就是如此。夏天热了,热过头了,到了秋天,凉一点。冬天冷了,冷过头了,又到春天了,开始春暖花开了。像这个就是天之道,它自然有一种规律在里面。

那么人间也能做到。在《孟子•梁惠王篇》里面提到夏朝的谚语,我王不出来巡游,我们哪会得到休息呢?我王不出来走动,我们哪会得到补助呢?

好的帝王春天视察耕种情况,帮助不足的人;秋天视察收成情况,周济缺粮的人。这段资料就是很标准的天子效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大家都可以活得下去,活得好一点。

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就完全相反了。统治者已经财富很多了,老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但是还要去苛捐杂税,把他剩一点点还要再减少,然后去奉养有余的人。

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相反是的情况,因为人是有欲望的。资源是不是够多,会不会因为生生之厚而造成提早生命的结束,他不管那么多,他也想不了那么远。所以人的世界就是如此,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人呢?就是谁能够在人间,让这一切生活的需求稍微平均一点呢?

唯有道者。在人类里面就是“有道者”他可以做到。接着就直接说“圣人”如何了,代表什么?在《老子》书里面“有道者、圣人”联在一起用的。所以圣人是谁呢?是悟道的统治者。

那这圣人怎么做呢?“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一点是“为而不恃”,圣人把天下治好了,但他绝对不仗恃自己的力量。我们以前提到“玄德”的时候,一再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你做成许多事情都要靠天时、地利、人和,而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

第二点叫做“功成而不处”。你治理百姓治得很好,你不会自居有功,这是老子说的“长而不宰”,我治得很好,劳而谦,我有功劳,但是我谦虚,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本事。

第三点比较特别了,“其不欲见贤”,他不会表现自己有过人之处。就是他不要显示自己能力过人,才华过人,等于是什么?我做任何事都是要损有余而补不足,我有能力做这些事,这是我的能力或才华所在。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损有余而补不足)(2)

虞美人花

南怀瑾先生解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宇宙的法则“天之道”,如拉弓射箭一样,弓拉得满,箭才能射得远。我们中国人说,一个坏人还没有受到恶报,是因为他“恶贯没有满盈”,等到坏事做得满盈,如拉弓一样,“啪”的一声就射出去了。

所以,上天之道是有一个道理的,也就是为什么好人没见到好报,坏人也未见恶报。西方人也说,“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中国人则说,“天将降大祸于斯人,必先厚其福而报之”。所以有时候得意不是好事,上天可能是要毁灭你,不然不会给你这么好的福气。

人不如意时,反而不会昏头,而恶贯则容易满盈,所以“天之道”像张弓一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弓对准目标射,太高时要往下一点,太低也不行,要拉高一点才能射到。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就那么公平,你这里多了,他一定给你拿掉一点,少了又会补上一点。

所以,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我常常对人说,老兄,你又有钱又有地位,家庭妻子样样好,你又要想成佛,那我干什么啊?样样你都有了,会有这样的事吗?像他们出家要成道的,样样都舍掉了,只站在修道这一边;站到这一边,总是会少去那一边的。

像汉武帝、秦始皇,都是同样的思想,既要当皇帝,又想成仙。天道不是这样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非常公平,像天平一样公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类却不像天那样公平,人们锦上容易添花,更有损人而利己者,所以人道会受惨痛的报应。历史到了大变乱时代,大的劫运就来了,这是历史的因果。我们读二十五史就知道,如何开国,最后就如何结束,对照起来是一模一样。

以因果的观点来看历史,非常有趣,像清朝满洲人,孤儿寡妇带了数万人入关,历经两百多年时间,统治了四万万人,最后还是孤儿寡妇坐火车回去了。怎么来就怎么去,怎么上台就怎么下台,一点都不差。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学道的人有一个原则,佛家叫“菩萨道”,“有余以奉天下”,把我有余的都舍出来,帮助天下人,多布施给别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这种事。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老子始终告诉我们“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个人做事也好,为天下国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功成”是大家的;“名遂”,出了名已经不好意思;“身退”,赶快自己退下来,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

所以,把一切的成功奉献给世人,布施给天下,老子叫我们效法天道,这是因果的大原理。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