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为什么被曹操杀(是东吴最大的遗憾)
建安三年(198年),孙策又向汉廷贡献礼物。汉廷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孙策因此在舆论上得到了汉政府的承认。
之后,仅用了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孙策就迅速削平了大量的割据势力,占有了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江郡和豫章郡,基本上控制了扬州的广大地区,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是当时几大政治军事集团中实力发展最快的一个,而且是魏、蜀、吴三国创业者中最年轻的一个。
可以说,孙权父兄孙策的死,是东吴势力最大的遗憾。
根据文献的记载,孙策外出游猎时,被一个无名小卒暗杀了。对于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来说,这样的死法显然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至于父亲孙坚的死,则更是憋屈,他竟死在一支莫名其妙的冷箭上。当时孙坚的死敌是黄祖,而黄祖的势力远逊于东吴。双方短暂交手后,黄祖兵败,撤入山林。
在撤退的过程中,士兵向追兵射出一支冷箭。这支冷箭射中孙坚的概率就像中了头奖一样,偏偏运气使然,这一箭刚好终结了孙坚的性命。说起来,这黄祖的来头倒也不小。刘表来到荆州任职时,先后多次分封当地的地主,从中提拔了一大批贵族。根据黄祖的姓氏推断,他可能出自名门黄氏。
黄氏家族最出名的人物,应该就是“二十四孝”中的黄香了。
“扇枕温衾”这个典故的主人公便是此人,黄香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一把屎一把尿地将他拉扯大。黄香非常孝顺,在三伏天用扇子帮父亲扇凉炕席,三九天则帮父亲暖被窝。显然,此举是孝子之行。不过,在礼教兴盛的汉朝,类似的孝子不胜枚举,为什么黄香有机会跻身史册呢?
这还要归功于他成了汉和帝一朝的尚书郎。
毕竟,一个显贵人物,史官必然要为其开碑立传。所以,黄香的这段早年经历,便被收录进了孝经,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黄氏自黄香之后开始发迹,刘表坐镇荆州期间,黄祖担任了江夏太守。针对东吴的侵略,黄祖陷入了被动,且战且退。
根据史料的记载,从公元199年到207年这八年时间里,黄祖先后五次与孙吴开战。不过,战争的结果显而易见,均以黄祖失败撤军而告终。当然,除了公元199年的那场战争,黄祖的对手是孙策之外,其余的战争均是与孙权对垒的。
作为黄祖的敌人,孙权自然不会给他太高的评价:“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在这为期八年的战争中,东吴虽然一再得胜,但推进的步伐十分缓慢。可以说,在这八年的战争中,孙权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甘宁这名人才。
甘宁颇有远见,以荆州作为落脚点进攻巴蜀的战略方针,在当时只有三个人想得出来:一个是诸葛孔明,一个是与孔明并肩的周瑜,还有一个便是甘宁。得到甘宁,堪称东吴之大幸。然而,为何拥有周瑜、甘宁这两位大才的东吴,终究比刘皇叔慢了一步,没能完成先占荆州再夺巴蜀的愿望呢?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命运使然。
刘皇叔用积累了半生的声望开始了一场豪赌,从刘璋手中强占荆州城,终于有了与其他两位大军阀一较高下的资本。虽然,很多史学爱好者觉得这起事件中,刘璋引狼入室之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仍认为里面的运气成分占比更多。
公元208年,刘表病入膏肓,他的两个继承人刘琦和刘琮开始算计老爹的基业。刘琦是大儿子,所以,刘表的老部众均对其鼎力支持,但刘琮的夫人却是蔡氏的千金,他亦有荆州望族撑腰。值此之际,孙权决定趁机解决东吴的老对头黄祖,为父亲报一箭之仇。
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东吴高歌猛进,一举击杀了黄祖,取得了胜利。不过,此时的孙权仍慢一步,没能取得江夏。当时诸葛亮已洞悉局势,他帮助处于弱势的刘琦取得上风,巩固了江夏的防务,扩充了蜀汉的实力。可以说,此举对于赤壁之战的结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正因为有了江夏这个筹码,刘皇叔才得以逃过曹魏的追击,也拿到了与孙吴联盟的通行证。后面发生的故事,我们都比较熟悉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盟取得了全面胜利。不过,这场战争虽然以胜利告终,但孙吴却吃力不讨好,仅拿到了江夏一隅作为战利品。
毫无疑问,战利品分配问题加剧了蜀、吴之间的矛盾。当然,诱发两国直接陷入冷战阶段的,还是荆州城。为了得到这座城池,孙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周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费尽九牛二虎之地,这才打下这座兵家必争之城。然而,在“借荆州”的骗局上演后,孙吴竟失去了荆州这块无比珍贵的战略要地。
所以说,若不是失去了荆州,恐怕三国的历史会被改写。
在孙权的一生中,他最希望攻取的两块土地,便是合肥与荆州。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孙权的绝大多数军事方针都是围绕着两地而进行的。孙权的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打一场防守反击战。所以,在赤壁之战进入到白热化时,孙权的另一路主力军,正行走在围攻合肥的路上。
从战略位置来看,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江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天险,也是东吴最重要的屏障。正因为曹操占据荆州,这才能以此地为根基入侵江东。若非如此,赤壁之战根本打不起来。相比之下,合肥的战略地位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不过,不明显却不意味着不重要。
想要夺取江东,曹操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由合肥作为跳板。简而言之,就是自淮水调兵,与孙吴水师正面开战,而合肥则可以作为陆军进攻的根据地。两路夹击之下,东吴建业岌岌可危。因此,对于孙权本人而言,这两座城池是足以决定孙吴命运的要地。
而他这一生最大的闪光点,就是从曹老板的手里拿下了荆州城。得荆州,算是孙权生平最大的荣耀,但因为这座城池又在其手中失落,所以,辉煌的战绩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也没必要重提。
接下来,我们不妨着重分析一下合肥之战。
这场战斗,最大的受益人是曹操麾下的名将张辽。这个人,粉碎了孙权对合肥的所有幻想,彻底将东吴崛起的希望扼杀在摇篮中。
第一次合肥之战,虽然名为赤壁之战的策应,但对于孙权来说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时机。要知道,赤壁之战时期的合肥城中仅有守军数千人,这座城的守备力量从未如此空虚。
然而,孙权没有抓住这次机会。
第二次合肥之战,发生于公元215年。不过,早在公元213年,由于此前孙权奇袭合肥险些成功,所以此地的防务得到了曹操的重视。在加强了濡须坞的防御工事的同时,曹操还将爱将张辽、乐进、李典留守此地。
在聊起这场战争的结果时,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
当时的孙权已和蜀汉谈判完毕,手中可调度的兵马在十万左右。留守在荆州的张辽等人,麾下仅有七千名守军。十万对七千,以常理度之这场战争孙权落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然而,奇迹往往发生在这种时候。
在大军进攻合肥城的前一天晚上,张辽亲率八百名“特种兵”,在孙吴主力军中几番冲杀,随后扬长而去。这场战争之前的“开胃菜”,让吴军士气大打折扣。
接下来,就是为期半个月的攻城战。十万名吴军虽猛,但他们却拿固若金汤的合肥城毫无办法。值此之际,孙吴士兵的士气逐渐变得低迷。
没过多久,军营中瘟疫蔓延,雪上加霜的处境进一步降低了吴军取胜的可能性。无奈之下,孙权只能领兵撤退。
不得不说,孙权绝对是孙氏家族的另类。不同于他的父亲和兄长,孙权的作战经验少得可怜。十多倍的兵力差距,竟让孙权松懈了防备。
或许孙权忘记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吴军做梦都没想到,竟有张辽这样悍不畏死的猛将。逍遥津一战中,孙权险些丧命。若非他手下有凌统、甘宁两位强将,恐怕孙权早已魂归天际。
至于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合肥之战,更能显示出孙权军事能力上的不足。这一点,从魏明帝的态度上便可见一斑。孙权和孙泰挥师进攻合肥时,满宠希望率兵支援合肥城,没想到魏明帝曹睿竟说完全没必要。果不其然,不是曹睿小瞧孙权,而是他的确没有那个实力。
所以,第三次合肥之战,再次以吴军失败落下帷幕。
为什么不论是热爱小说的读者,还是研究三国正史的历史爱好者,对孙权的研究都比较有限呢?就是因为孙权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二世祖,他的能力远逊于孙坚孙策,更无法与他的对手曹操刘备比肩。归根结底,自孙坚、孙策戏剧性地死于小概率事件那一刻起,属于孙吴的时代就已经结束了。
以孙权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带领孙吴崛起,只能坐吃山空,让父兄留下的基业行将就木。哪怕有周瑜、陆逊等人才,也无法让孙吴匹敌蜀、魏。
公元280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吴大帝孙权之孙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