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知道项羽的哪些历史故事(马静性格决定命运)
马静,菏泽市高中语文教师,热爱运动,热爱教育事业
性格决定命运——读《项羽本纪》有感
文/马静
翻开中国历史那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的画卷,可以清楚地看见我国极其丰富、灿烂的文学艺术。它不仅形式多样、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而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则无疑是汉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一朵绚丽的浪花。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光辉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是其作者司马迁毕生精力的结晶,全书包括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它是古代历史散文中的一座丰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该书改变了战国历史散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的写法,以人物为中心组织事件,塑造了一系列经历不同、性格各异的历史人物形象。我们所读的《项羽本纪》就为我们塑造了项羽这个慷慨悲壮的形象。
有一位伟人曾说过:性格决定命运。初次看到这句话时,我是一个懵懂少年,少年不知愁滋味,自然对此句无太多感悟。然而在经历了许多事情,在品尝了生活给予的酸甜苦辣后,再想到这句话,尤其是读到《项羽本纪》这篇散文时,感慨良多。
许多人都说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一个虽败犹荣的英雄。但这句话中是否隐含了说项羽本该成功的含义,我不敢深究,但就我个人而言,项羽与刘邦两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二人最终的命运。
项氏世世为楚将,从遗传学的角度讲,项羽本人就该是一位领兵打仗的将军,这从巨鹿之战中就可以看出,他果敢善战,所向无敌。然而,对他性格最好的展现,我认为则应是鸿门宴和垓下之围。
鸿门宴中,项羽听从亚父的话要在刘邦羽翼末丰之时除掉他。于是设下鸿门宴让刘邦来参加。深知“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刘邦,明知有虎,却不得不向虎山行。于是,一场较量开始,项羽那导致最终失败的性格开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其一,他为人太过诚实、有啥说啥。,在中原逐鹿、狼烟四起的时代,赢者为王,败者为寇,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战胜对方。而刘邦问到是谁将之出卖时,项羽竟不假思索地将曹无伤的名字说出,使之遭杀身之祸。在刘邦虚怀若谷,招纳人才之时,项羽却将欲投向自己的人出卖,试问:这样一来,还会有人再向项羽传递情报吗?还会有人再想转投其门下吗?与刘邦的老谋深算一比,项羽的直肠子就已失掉了第一回合。
其二,项羽太过正直。已成为鱼肉的刘邦自进了营帐中就任人宰割了,而项羽却在亚父一而再、再而三的示意下,无动于衷,是正直,不忍在别人劣势下出击,还是刚愎自用,认为杀鸡焉用牛刀?应该是后者吧。果敢的他自负,刚愎自用的他为自己最后的引颈自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三,项羽无动于衷,总不能就此放过,于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胳肘往外拐,竟“以身护沛公”。看到这时,你能说什么。项羽对自己的手下“宽容”至此,不立诛,等待何时!姑息养奸,此岂是成功之士之所为?怕比开门揖盗强不了哪去吧?
项羽的太过诚实,刚愎自用、自负就已输掉了半壁江山,但是,他输掉整个江山甚至性命的还是他的性格中最关键的一点,不能蒙一时之辱,成千秋霸业。
在垓下,项羽杀数骑后,欲东渡乌江,在有船载他,使之逃离险境之时,他竟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江东父兄怜而亡我,我何面目见之?”来加以拒绝。无颜见江东父老,就是大丈夫之所为?何为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因小失大。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有“韩信点兵”一幕;勾践卧薪尝胆,苦心人,天不负,终吞吴;司马迁饱尝宫刑之苦,著有史家之绝唱《史记》一书……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将性命保住,再依靠自身的才智,东山再起,与之争雄,有什么“愧于心乎?”试想:若项羽当时肯过江东,也许历史会被改写。杜甫就曾说过:“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看来,项羽那脆弱的性格使他注定要以失败的英雄出现在世人面前。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他身上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车轮滚滚,带走了那充斥着血腥味的战场硝烟,碾过了那动人心魄的厮杀场面,抹去了那曾经不绝于耳的搏斗惨叫声,在车轮继续前行而留下的风尘中,只有那“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名句让我深思久远、久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