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陕西出土奇怪青铜器)

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埃及金字塔已经建立,古巴比伦王国也已经形成,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逐渐发展,而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中国正在经历一场著名的改朝换代——西周灭商。

史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陕西出土奇怪青铜器)(1)

其实,民间之所以对“西周灭商”非常熟悉,大多得益于《封神演义》等民间文学,而在正史上,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并不多。

因为时间太过久远,而能记载西周灭商的权威史料也非常有限,甚至在诸多史料中,记载的日期都不一样。例如,《史记》中记载:

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史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陕西出土奇怪青铜器)(2)

这里所说的“牧野之战”便是西周灭商的最后一战,也是最关键的一战。周武王纠集八百诸侯,合计领兵4.5万人攻打殷商,当时商纣王的军队大多派去征讨东夷了,朝中空虚。纣王不得不派70万奴隶临时组建的军队在牧野迎战周武王,双方交战时,商朝的70万由奴隶组建的大军突然倒戈,帮周武王反攻朝歌,最终“战一日而破纣之国”,一天之内,商朝完败,纣王见大势已去,穿戴整齐,自焚而死。改朝换代,在“甲子日”这一天内完成。

史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陕西出土奇怪青铜器)(3)

需要说明的是,司马迁所在的时期,距离西周开国约900年,因此,司马迁所记载这场大战的具体日期仅仅是某个“甲子日”,而没有“何年何月”的介绍。

其实,包括《淮南子》《左传》等十多部史料中,也都有关于“西周灭商”的少量记载,但日期不同,有人统计,对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史学上竟然有近20个版本。这些版本中,《史记》《国语》等大多数的记载都和“甲子”有关,甲子日每60天一次,具体是哪个甲子日,千百年来,史学上争议不断。

史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陕西出土奇怪青铜器)(4)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对西周初年的文物进行碳14检测,确定了武王伐纣的发生在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1050之间(因为碳14测年不能精确到具体年份,一般有正负40年的误差范围,根据测定文物不同,有时候误差范围能缩小到30年之内),尽管不能精确,但这个结论还是很有历史意义的,因此被写入《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

最终,因为一尊青铜器的出口,彻底揭开了答案。

史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陕西出土奇怪青铜器)(5)

1976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挖掘出了一尊奇怪的青铜器,此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约16斤,青铜器两侧双耳下垂,下方呈方形,周身刻有复杂的饕餮纹。专家通过分析,证实这种青铜器的名字叫簋(读作guǐ),是一种祭祀时盛放粮食的器皿,一般和鼎配合使用。

最让大家惊喜的是,此簋的底部刻有4行铭文,共33个字,根据著名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张政先生对这33个铭文的翻译,其全文曰: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史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陕西出土奇怪青铜器)(6)

铭文竟然记录了武王伐纣的事情,让很多历史学者喜不自胜。在这里,有两个关键信息:

第一,“甲子朝”,意味着,武王伐纣确实发生在“甲子日”,说明《史记》《国语》等记载是正确的。

第二,“岁鼎”,最初人们认为,应该是指“一年中的大事”。后来,有人认为,“岁鼎”的意思是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木星)正出现在当空。其实,在《国语·周语》中也有类似的解说,《国语》曰: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

这里的“岁”,也是指木星。也就是说,武王伐纣那天早晨,木星存在“正当空”的特殊天象。

史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陕西出土奇怪青铜器)(7)

于是,这就给《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一个方向。于是,专家们把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1050之间的所有“甲子日”木星所在的位置都计算出来,得出结论,甲子日的早晨木星在正当空的日子,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因为牧野之战是在一天之内见胜败的,所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的时间就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因为此簋是西周初年的青铜器,又记载着如此重要的信息,因此,考古学家给它命名为“西周利簋”或“武王征商簋”。

史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陕西出土奇怪青铜器)(8)

西周利簋底部所记载的4行33字铭文的发现,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意义重大,它提供的信息,给了后人准确分析出“西周灭商”具体日期的方向和证据。因此,有历史专家称:西周利的出现,揭开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日期,千年史学纷争终于有结果了!

史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陕西出土奇怪青铜器)(9)

西周利簋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记录,2002年,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和后母戊鼎、曾侯乙编钟等同等级别。

其实,和其他文物不同的是,西周利簋不仅仅是精美的历史文物,它还是历史文字的记录者。它证实了武王伐纣的时间,证实了《史记》《国语》等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当然,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不能全部依靠文物来证实,更需要一代代后来者用实际行动来发扬光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