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一轮复习,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一轮复习,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一轮复习,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一轮复习,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熟语,指人们所熟习并且经常使用的固定短语,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如:马后炮、戴高帽、拦路虎、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包括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或书面语言。

(一)熟语分类

1.惯用语

结构固定,三字结构较多,一般语意具有双重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具有比喻义或引申意义,多数为贬义。

如:“老油条”比喻人世故圆滑。“踢皮球”一词常用来形容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2.谚语

“谚语”就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语句。大多是群众生活中关于自然现

象、农业生产和其他生活现象的经验总结。

例如:“春雨贵如雨”、“瑞雪兆丰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喝水不忘挖井人”、“磨刀不误砍柴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年之计在于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强扭的瓜不甜”。

3.格言

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往往是名人名言。

例如:“知识就是力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实胜于雄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满招损,谦受益”等。

4.歇后语

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一种固定的语句,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

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具有俏皮、幽默、含蓄等特点。

例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大海里捞针——无处寻”、“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千

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得自家人”、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芝麻开花——节节高”、“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二)中考熟语集锦

1.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神通:指无所不能;比喻做事各 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后仍继续努力。

3.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由于应用的地方不同,一尺也有显着短的时候,一寸也有显着长 的时候。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

5.初生牛犊不怕虎: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勇敢大胆,敢作敢为。牛犊: 刚生下来的小牛。

6.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应当加倍报答。

7.独木不成林:一棵树不能成为树林,比喻一个人力量有限,做不成大事。

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 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力气的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 好坏。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

10.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喻花时间做好准备工作,不会耽误工作的进度。

1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 大乱子。

1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1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1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植树木需要十年,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 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15.书到用时方恨少: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读的书太少了。

1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的人或意见。

17.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1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 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19.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2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21.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

22.男儿有泪不轻弹:指男子汉大丈夫不轻易掉泪。

23.死马当作活马医:比喻在绝望的情况下尽力挽救,寄希望于万一。

24.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原指精彩的舞台表演需要长期艰苦的排练,也泛指各方面的成果都要靠艰辛的训练、准备才能取得。

25.无事不登三宝殿:没有事情就不上门。

26.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原指军人平时受国家培养,一旦国家急需,就要奋力报效。现也泛指平时长期勤奋训练,在关键的时候就能发挥作用。

27.有眼不识泰山:比喻浅陋无知,认不出有地位有能耐的人。

28.宰相肚里好撑船:比喻人有度量,能容忍、原谅别人。

29.七七八八:形容工作接近完成;大致、差不多;杂七杂八。

30.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二、方法点拨

1.注重多角度辨析词义。

2.“词不离句”,强化语境意识。

3.搜集整理近义熟语,并进行逐步筛选,减少记忆容量。

4.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平时多用。有些熟语可以和成语互相转换,便于记忆掌握。

例如:顾了吹笛顾不了捏眼(顾此失彼)、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好虎架不住群狼(寡不敌众)、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

5.养成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

考点:熟语的辨析与使用

重难点:熟语辨析

易错点:惯用语、谚语

题模一:惯用语的积累和运用

例1.1.1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加风靡世界,一个“吃”字,也呈现出丰富的语义内涵,比如:花积蓄叫“吃老本”,理解透彻叫“吃透”。请根据下边括号里的提示,在“吃”字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使之产生有趣的效果。(2分)

①吃_____:(受人欢迎,受重视)

②吃_____:(产生嫉妒情绪)

③吃_____:(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

④吃_____:(特别爱吃、能吃的人)

【答案】 (2分)①吃香;②吃醋;③吃亏;④吃货。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含义及运用。学生日常多多积累并了解词语含义,运用起来才方便。

题模二:谚语的积累和运用

例1.2.1 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就要到达泰山山顶了,可原本拥有雄心壮志的同学们都累得纷纷停了下来,没有了动力。张老师大声说道:“同学们,_________,大家要一鼓作气啊!”

②一踏进学校大门,就能看见学校的校训——_________,它要求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精神,具有自觉向上、永不松懈的态度。

A. ①句填“行百里者半九十”②句填“自强不息”

B. ①句填“行百里者半九十”②句填“不屈不挠”

C. ①句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②句填“自强不息”

D. ①句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②句填“不屈不挠”

【答案】A

【解析】 “行百里者半九十”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不屈不挠”指在困难或恶势力前不屈服、不低头。

题模三:格言的积累和运用

例1.3.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她的歌声像蒲公英一般素美轻盈

B. 和以往的教育政策相比,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C. 达尔文碌碌终生,致力于揭示生命进化的秘密,最终他的《物种起源》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人类的起源。

D. 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

【答案】C

【解析】 “碌碌终生”是一辈子无所作为的意思,显然不符合句意。

题模四:歇后语的积累和运用

例1.4.1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言形式。比喻恰当是大部分歇后语共同的特点。下列歇后语没有借助比喻的一项是( )

A.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B.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C.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儿

D.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歇后语。D项没有借助比喻,而是依靠谐音。

例1.4.2 填写出歇后语的后半截。(3分)

(1)泥菩萨过河——

(2)哑巴吃黄连——

(3)徐庶进曹营——

【答案】

(1)自身难保;(1分)

(2)有苦难言(有苦说不出);(1分)

(3)一言不发;(1分)

【解析】

本题是对歇后语的考查。需要学生在理解前句的基础上,根据对这类语文知识的积累写出与上句相符的下句。

(1)泥菩萨被水浸泡,就泡坏了。后半截为:河自身难保;

(2)哑巴不会说话,黄连是苦的.后半截为:有苦难言(有苦说不出)。

(3)根据徐庶进曹营的故事,可知:后半截为:一言不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