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雨水浸点(快来看看这份广州水浸地图)

广州大雨水浸点(快来看看这份广州水浸地图)(1)

广州大雨水浸点(快来看看这份广州水浸地图)(2)

广州大雨水浸点(快来看看这份广州水浸地图)(3)

广州大雨水浸点(快来看看这份广州水浸地图)(4)

你是不是在广州的雨季遭遇过被困雨中、在没过膝盖的雨水中狼狈行走的情形?4月21日下午,一场暴雨过后,番禺105国道南大路口水浸严重。市民表示,每逢暴雨这里都会水浸,已是老大难的水浸黑点。南都记者 吴广宇 摄

据广州市气象局统计,今年第二季度,广州降雨量达1263.4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强,其间共遭遇22轮暴雨袭击。每次暴雨来袭,都在考验城市排水系统,尤其今年端午前后,广州遭遇最强龙舟水,南都民调中心广州公共服务监测榜课题组为此适时启动监测,对广州水浸街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测分析。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市水务局和市三防办曾先后公布全市47个易涝点,除了中心城区的25个易涝点,还首次公布了周边四区的22个易涝点。三年来,这些曾经的水浸黑点是否得到了妥善的整治?哪些易涝点情况好转了?哪些易涝点依然是水浸黑点?有没有出现新的易涝点?

为此,课题组近日汇总了2017、2018、2019年第二季度南都报料平台相关报料投诉数据,《南方都市报》和《羊城晚报》的相关报道,以及其间广州警方、广州市交通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共计7807条,考察三年来广州各区同期水浸实际发生情况,逐一提取、核校水浸点,并剔除重复数据,统计分析各水浸点发生水浸的频次,最后得出三年来广州各区水浸点的具体分布情况,大致可见易涝点的整治现状。

广州大雨水浸点(快来看看这份广州水浸地图)(5)

水浸点多在白云海珠天河

根据监测数据统计,三年来广州全市同期水浸实际发生点共有177处,各区均有分布,其中白云区最多,有49处,占27.68%;其次是海珠区(32)和天河区(22),分别占18.08%和12.43%;从化区、荔湾区、番禺区和南沙区占比在5%至10%之间;黄埔区、越秀区、花都区和增城区占比低于5%。由此可见,水浸点分布主要集中在白云、海珠和天河,合计占比达58.19%。

海珠番禺部分点反复水浸

三年来,广州全市水浸点同期累计发生水浸207次。按区来统计,各区水浸点水浸发生次数最多的是白云区(56)、海珠区(48)和天河区(23),其后分别为荔湾区(18)和从化区(16)。水浸点平均水浸次数超过1次的行政区包括海珠(1.5)、番禺(1.3)、花都(1.2)、白云(1.14)、荔湾(1.13)、天河(1.05),这意味着上述区域部分水浸点出现反复水浸的情况,其中海珠区水浸点反复水浸现象更为突出。

白云从化水浸次数明显增多

比较各区今年和2017年同期水浸点水浸发生次数,海珠是唯一发生水浸次数在减少的区,2017年该区水浸点水浸发生次数为16次,今年则下降至8次。

相比之下,白云、从化、番禺、花都和天河的水浸点水浸发生次数均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白云区水浸点2017年录得有5次水浸记录,今年上升至24次;从化区水浸点2017年未有水浸记录,今年则有16次水浸记录。

江燕路南洲路新港西路水浸最多

对水浸点的水浸频次统计分析显示,在全市177处水浸点中,有20处发生过2次以上的水浸。其中,江燕路和南洲路反复发生水浸的次数最多,各有5次;其次是新港西路,有4次;鹤洞路段、南大路105国道交界处各有3次。按区来统计,这20处水浸黑点中,海珠有8处,白云有7处,番禺有2处,荔湾、天河、花都各有1处。

8处易涝点仍是痛点

课题组将汇总的近三年来全市同期177处水浸点,与2017年主管部门公布的47个易涝点作横向比对,发现有8处易涝点依旧发生过水浸,白云、天河和番禺各有2处、海珠和从化各有1处。其中,海珠区江燕路、番禺南大路105国道交界处水浸问题尤为严重,这两处水浸点两年前已被主管部门列入易涝点名单,今年因严重水浸又被市民投诉、被媒体关注。此外,白云远景路口、从化城郊街河滨北路等易涝点今年仍然发生了水浸问题。

39处易涝点或已改善

课题组监测数据发现,有39处易涝点自2017年来没有报告水浸问题,可能这些过去的水浸黑点已经得到有效整治,水浸情况有所好转。其中,天河区和增城区各有10处,花都区有4处,黄埔区、白云区和番禺区各有3处,越秀区和从化区各有2处,海珠区和荔湾区各有1处。近三年来,天河区没有报告水浸的“易涝点”包括广园快速路(奥体路-珠吉路段)、天寿路广深铁路桥底、花城大道东延线潭村立交隧道辅道、员村一横路加气站对出路段、天源路华南植物园门口双向等;增城区没有报告水浸的“易涝点”主要位于永宁街、新塘镇周边,具体包括永宁街凤凰城1/2/3号环岛、新塘镇广园快速新塘出口、新塘镇107国道东江大道路段、新塘镇107国道牛仔城路段、新塘镇新塘大道西洲路段等。

新出现的水浸点多在中心城区

在课题组汇总的近三年来全市同期177处水浸点中,有169处为新出现的水浸点,它们不在主管部门两年前公布的易涝点名单上。其中,天河、黄埔、白云、越秀、荔湾、海珠等中心城区新出现的水浸点有130处,超过新水浸点总数的3/4;番禺、从化、花都、增城、南沙等周边五区有39处,约占1/4。大部分的新水浸点位于中心城区,例如海珠区的素社直街、滨江路、昌岗中路等。此外,不少新建成区和村庄也出现了水浸街问题,前者如天河牛奶厂板块的主干道悦景路,后者如白云滘心村、鹤边村、石湖村,从化莲麻村、东联村等。

数据统计分析显示,近三年来有18处新水浸点发生过2次以上的水浸,其中9处新水浸点去年和今年同期都发生了水浸。它们是南洲路、新港西路、鹤洞路段、白云大道体育馆路段、北环高速沙贝路段、机场路新市路段、滨江路段、仲恺路和棠德西路。建议相关部门重视上述路段的水浸整治,防止这些地段成为水浸黑点。

遇到相关问题,请拨打南都热线:020-87388888,或下载南都APP报料。

项目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榜单编制: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主持: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蔡正广 涂长芳

实习生 龚瑶 黄俊杰 黄晓荧

技术支持:谢锦恒 任保余 统筹编辑:梁建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