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铵对土壤有害吗(8种常见错误用法)
碳铵是碳酸氢铵的简称,是价格较为实惠的常用氮肥之一,在各种氮肥种类中,施用量约占25%。用于农业生产的碳铵含氮量介于16.5-17.5%,因肥效较快而在大田作物和蔬菜、果树等作物生产上被广泛应用。不过,在实际生产上,很多农民朋友由于缺乏对碳铵性质的了解而无法进行正确施用,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不但难以达到施肥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概括起来,生产上碳铵的常见错误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做种肥
与其它形式的固态氮肥相比,碳酸氢铵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分解并释放出氨气,氨气与水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一体积的水足以吸收700倍体积的氨气,假如碳铵做种肥施用,不但能迅速从周围土壤中聚集水分,而且在种子发芽初期刚长出胚根的时候,就会从幼嫩的根系中夺取水分,从而对幼根中的细胞造成严重损伤和破坏,从而导致根系发褐发黑,失去生理活性。
因此,不管是做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生产还是蔬菜作物生产,碳铵做种肥都是不能触碰的禁区。
二、做叶面肥
碳铵的肥效虽然较快,但是不适合做叶面肥,碳铵在气温达到36℃的时候就可以迅速分解释放出氨气,这样以来,被喷施到叶片上的碳铵肥效不但会随着氨气的挥发而造成浪费,而且氨气会有一部分从叶片的气孔进入叶肉组织内部,从而在在争夺叶肉细胞内水分的同时,对叶片造成腐蚀和灼伤,最终使叶片的叶绿体等细胞器失去功能。
可选做叶面的氮肥为尿素,但是用碳铵做叶面肥,不但难以发挥肥效,而且很容易造成叶片失水焦枯,得不偿失。
三、浅施
碳铵在进行表土撒施时与叶面喷施类似,也会因为分解释放出氨气而对作物叶片造成灼伤。除此之外,采取开沟条施的时候,当施肥深度低于5cm时,由于分解释放出的氨气在往土表挥发的过程中行程距离较短,而难以被土壤溶液充分吸收,也会造成较大比例的氮元素以氨气的形式挥发浪费,并对叶片造成损伤。有数据显示,在沟施碳铵覆土深度低于5cm时,肥效浪费比例高达80%左右。
沟施碳铵时,开沟的深度要达到8cm左右,并在沟施后最好适度镇压,以减少氨气挥发造成的浪费,并减小因氨气挥发对底层叶片造成的损伤。
四、冲施
碳铵的水溶性很好,在用作追肥的时候,不少农民朋友喜欢边给水边撒肥,以为在肥料溶于水后,可以快速被庄稼吸收,从而达到高效施肥的目的。但这是一个误区,首先溶于水的碳铵短期内无法被根系集中快速吸收;其次溶于水的碳铵能随水下渗到深层土壤的比例很低,这样以来就仍有较大比例的碳铵留在表土或浅土层,仍会造成浪费、甚至因氨气的挥发灼伤叶片。
作追肥时,除了沟施然后覆土镇压外,在玉米等作物上还可以进行穴施,穴施的具体要求是深度达到7-10cm,施肥穴与根系的距离保持在8cm左右,并在施肥后覆土然后用脚适当踩踏镇压。
五、干土施
碳铵中的氮素,肥效必须在溶于水的前提下才能释放出来并被植物生长吸收,假如土壤较为干旱,含水量在60%以下时,施入到土壤中的碳铵,在短时间内就无法被土壤溶液溶解吸收,这样碳铵分解释放出的氨气,不但会加大从根系中夺取水分时损伤根系的几率,也会增加通过土壤孔隙挥发到空气中的比例,不但造成浪费而且会灼伤叶片。
六、与菌肥混施
目前,具备解磷解钾能力和抑制土壤有害菌功效的各种菌肥日益受到重视,这种菌肥多半是做底肥施用,而碳铵施用方式之一也是做底肥,在土壤深耕翻地前撒施。因此有些农民朋友就将菌肥和碳铵一起撒入到土壤,这是缺少对碳铵性质了解和对菌肥特性缺乏认识的生产者常犯的错误。
菌肥起作用的成分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各种菌体,而碳铵在土壤中分解释放氨气的过程中,由于其强烈的腐蚀性,会直接将这些原本具有活力的菌体给杀灭,从而使其失去了原本功用。因此两者在生产上不能混合,碳铵最好是单独使用。
七、高温施
碳铵分解的速度与温度直接相关,在高温环境下(一般是指35℃以上),碳铵的稳定性更差,分解释放氨气的速度更快,这样就更容易在短期内释放出更多的氨气,而使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氨气浓度加大,从而加重对叶片的灼伤与损害,并且肥效的实际利用率也随之下降。因此碳铵最好选在寡照低温的地区,尤其是气温整体水平较高的南方,更应该注意施用碳铵时的气温状况。
八、与尿素混施
尿素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氮肥形态,尿素本身是一种有机态的氮肥,除了少数尿素分子能被植物生长直接吸收利用外,大部分需要通过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脲酶的分解,在转化为碳铵之后才被植物生长吸收。如果碳铵直接和尿素混合施用,碳铵分解释放出的氨气会对土壤微生物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减少脲酶的土壤含量,继而降低尿素的肥效并延缓尿素发挥肥效的速度,因此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氮肥也不宜混施。
#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三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