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实验证明了客观永久性的存在(著名的三山实验)
两位妈妈带着3岁多的宝宝在花园玩,一个宝宝抢了另一个宝宝的玩具,被抢玩具的宝宝哇哇大哭,妈妈过来询问,当她得知原因后对孩子说:“宝宝乖,弟弟喜欢你的玩具,你给他玩一下好不好,你在家里可以玩,小朋友要学会分享。”可是宝宝还是哭着不愿意,大声叫着:“不行,是我的,我不愿意,我不给!”妈妈只能尴尬地数落孩子不能这么小气。
这是我们常见的场景,孩子们一个觉得是自己的东西所以不愿意分享,另一个觉得自己想要一定要抢到手。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也是自己的。大人常常因此说孩子小气、自私。
当孩子饿了或想要什么东西,不分时间场合,他会用很无赖的表情、赖在他的位置或地上,对你大叫:“我现在就要!”特别强调“我要······”,如果言语无效,可能还会用“行动”来表达他们的急迫性,孩子会依现有的能力,用最轻松、最快速有效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这被大人理解为很自我,即以自我为中心。
那么,孩子究竟为何如此“自私”?
上图是演示视频截图,三岁的孩子能说出自己面前的山丘上能看到什么,当他与实验员调换位置,坐到对面后,问他实验员面前的山丘能看到什么,他答不出来。五岁的孩子做同样的实验,能说出对方所见到的东西。
皮亚杰以此证明了儿童采取一种自我中心的我向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自我中心期”。3岁时期的以自我为中心,指的是这个时期的小朋友,会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这个世界,诠释别人的想法,他们会觉得全世界的想法都跟他们一样,感受也是一样的。这就让成人误以为孩子很“自我”、“自私”,其实他们只是尚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
曾看到一篇“育儿”文章,说孩子2-3岁很自私,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玩具,什么都说是自己的,要父母注意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否则对今后有多不良的影响。其实,这只是孩子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切勿生硬地批评孩子或讲道理,因为他们听不懂,刻意纠正没有效果,甚至还会强化这一行为。
针对“自我中心”期有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说法,五、六岁就是孩子“去自我中心”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个时候过渡得好,孩子不会变得真的自私、自我。去自我中心的最好方式就是孩子们爱玩的“过家家”游戏,也就是角色扮演。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妈妈、公主、司机、医生、飞行员等等他们想要扮演的角色,像那个角色那样说话、做事,以此游戏形式来学会体验别人的感受。平时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分享游戏,如你玩这个玩具玩几分钟,再给另一个孩子玩,玩具是谁的最后还是会回到谁的手里。如今的家庭多数是一个孩子或者二胎还小,缺少玩伴,可以多让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玩,促进其社会化发展。幼儿的一切活动都以游戏为主。
有时候,自私的家庭也会让孩子变得自私,如自私的父母必定会养育出自私的孩子。
另外,有二胎的家长一定要注意,我之前的一个学生五岁多,妈妈反应孩子总是要她为他做什么事情,明明这些事情他可以自己做,如果妈妈不愿意,孩子就会哭闹或发脾气,特别是总是说妹妹不好,妈妈总觉得孩子很自私,自己很忙要照顾妹妹,妹妹又这么小,什么都不懂也不会让着她。其实,这个孩子的这些看似“自私”的行为只是因为妈妈照顾妹妹而忽略了他,他希望妈妈也能像对妹妹那样有同样的时间来陪伴自己。这一心理促使了孩子的“自私” 的行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