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烹饪怎么辨别有毒(如何识别有毒野生菌)

野生菌烹饪怎么辨别有毒(如何识别有毒野生菌)(1)

野生菌烹饪怎么辨别有毒(如何识别有毒野生菌)(2)

编者按

伴随着雨季的到来,菌子噌噌往上冒,又到了云南人捡菌、吃菌的季节。然而,野生菌虽美味,风险却不容忽视,每年吃菌中毒的事屡见不鲜。“云南发布”开设“吃菌那些事”科普栏目,和大家一起聊聊哪些菌子能吃?哪些菌子不能吃?野生菌中毒有哪些症状?该如何急救……陪伴大家度过一个美味又安全的“食菌季”。

云南是野生菌的天堂

迄今

云南记载可食的野生菌在1000种以上

市场销售可食用的野生菌有250余种

毒菌约200余种

易混淆常误食而引起中毒种类约20余种

就云南发生较多的

毒菌类群及其中毒类型

小布针对性地整理出8条警示

便于广大群众理解与记忆

避免误食毒菌事件的发生

警示1

菌盖有鳞片,菌柄有菌环,菌柄基部有菌托(或环形棱纹菌托)(即头上带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白色鹅膏菌类是剧毒的毒菌,引起肝脏损等多种脏器坏死,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这是引起中毒死亡的最常见、毒性最强的毒菌类群。

警示2

形态上极易与可食的火炭菌(稀褶红菇、密褶红菇)相混淆的亚稀褶红菇是一种误食后引起横纹肌溶解,造成心脏骤停的剧毒性毒菌,死亡率极高。区别特征为亚稀褶红菇菌肉、菌褶均为白色至灰白色,受伤后变红,而不再变黑。火炭菌则是先变红,后变黑,形态似火炭焦黑。凡遇“火炭菌”类的要特别小心辨别,安全起见,建议不采、不食。

警示3

形态似黑木耳类的野生菌,辨别可置于弱碱性水(自来水中加一点点食用碱面)或热水(≥60℃)中,浸泡约1分钟,若有大量褐色至黑色色素析出,水变为深褐黑色,即可判断这是一种极易与黑木耳混淆的毒菌——叶状耳盘菌。误食此菌引起皮肤及黏膜类组织发生光过敏类的反应,灼伤针刺样疼痛,严重者因咽喉水肿窒息而亡。

警示4

凡蜡质、易碎、伤后或触摸变黑的野生菌,属于蜡伞或湿伞类的毒菌,误食容易引起肠胃系统疾病,呕吐腹痛等肠胃炎症状;建议不采、不食此类野生菌。

警示5

菌褶有浅绿色至青色色泽的为毒菌—大青褶伞,误食此毒菌常引起严重肠胃系统疾病,严重时会造成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的损害。

警示6

菌褶幼嫩时白色至乳白色,成熟时深茶褐色至黑色,最后液化成液体流出,常见的如毛头鬼伞(鸡腿蘑)、晶粒鬼伞等属于鬼伞类毒菌。此类菌幼嫩时可食,成熟或接近成熟菌褶变黑色后,误食后容易引起肠胃系统疾病,腹痛呕吐等胃肠炎症状,损害健康。

警示7

菌盖斗笠形,表面具有辐射状纤维条纹,菌褶茶褐色或粉色的野生菌属于丝盖伞类或粉褶菌类毒菌,易与丝灰口蘑(俗称灰灰菌)和幼小灰鸡枞菌相混淆,误食后发生神经型、胃肠炎型等中毒症状,危害健康。

警示8

鼻闻有刺鼻异味的、恶臭的、鱼腥味、辛辣等不悦气味的;或咀嚼有苦味的、辛酸或辣味的、肥皂味、柴油及油漆味等令人作呕口感的,多为毒菌,误食引起肠胃、神经系统或肾、肝脏器官损害至衰竭。凡此类野生菌,建议一律不采、不购、不食。

为了让大家认菌认得更清

吃菌吃得放心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

云南省真菌多样性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

联合发布

《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2022版》

2022版对之前图版的物种

进行了部分更新

并将图版中照片放大以便识别

本次更新图版共两张

包括24个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

野生菌烹饪怎么辨别有毒(如何识别有毒野生菌)(3)

《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2022版》图版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野生菌烹饪怎么辨别有毒(如何识别有毒野生菌)(4)

《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2022版》图版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注意!

图上这些菌类

不采摘、不收购!

不加工、不食用!

资料: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部分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马正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