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黄金的案例(劣币驱良币紫色黄金)
辛勤的小蜜蜂,有一种神奇劳动的结晶——蜂胶,是它从植物体上采集树脂与其上颚腺分泌物和蜂蜡等加工而成的胶状物质,然后将其涂布在蜂巢缝隙,使蜂巢无菌,防止病敌害侵扰因其稀少,素有“紫色黄金”之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假黄金的案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假黄金的案例
辛勤的小蜜蜂,有一种神奇劳动的结晶——蜂胶,是它从植物体上采集树脂与其上颚腺分泌物和蜂蜡等加工而成的胶状物质,然后将其涂布在蜂巢缝隙,使蜂巢无菌,防止病敌害侵扰。因其稀少,素有“紫色黄金”之称。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蜂胶研究者已从蜂胶中分离鉴定出600多种化合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204种、萜类化合物231种、酚类化合物194种,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蜂胶除了是一味《药典》法定的中药外,还是人们青睐的营养保健食品。2000年以来,火热的国内蜂胶市场吸引“洋蜂胶”通过代理和电商平台“自营”“全球购”“海外专营店”“海外旗舰店”等渠道涌入中国市场, 或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境外直邮,或从国内郑州、上海、香港等地直接配送,配送的产品分别来自多个国内保税区。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进口蜂胶的最大市场。进口蜂胶情况怎样,如何保障国人放心消费?多年来公众对进口蜂胶是否是正规保健食品、质量如何有很多投诉和疑虑,网上也多有反映和曝光。前不久,中国蜂产品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蜂协”)对网购跨境进口蜂胶进行了市场调查。结果表明:许多网销进口蜂胶产品存在违规销售、掺杂使假和违法宣传等情况,严重影响国内蜂胶市场秩序,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市场:洋蜂胶未经国家保健食品注册能放心吗?
中国蜂协对消费者投诉进口蜂胶产品资质、虚假广告和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市场调查后认为,进口蜂胶产品的市场准入是关键症结之一,多数进口(跨境)蜂胶产品未在我国注册保健食品,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据调查,目前多家电商平台网售标示进口蜂胶产品有1000多种,而中国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批号的进口蜂胶产品仅有15种;在被调查的32款产品中,有31款产品未取得保健食品批号,占样本总数的97%。特别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一些基本不产蜂胶国家的所谓“洋蜂胶”,已占国内蜂胶市场约40%份额。
“蜂胶不是普通食品,我国对蜂胶产品实行保健食品注册管理。”中国蜂协常务副会长孙国峰介绍,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蜂胶产品必须申请国家保健食品注册,由国家有关部门依照法定程序、条件和要求,对申请注册的保健食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以及标签说明书内容等进行系统评价和审查,取得注册批号后才能生产销售。国家已批准蜂胶产品有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脂等17个保健功能。
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上诸多国外“蜂胶原胶”“天然蜂胶”“黑蜂胶”打着“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青春保鲜、肌肤美颜、滋养卵巢、养护心脑健康、滋补中老年”的宣称。记者询问能否提供检测证书和进口批文等,客服或语焉不详或搪塞说,品牌方提供证书比较麻烦,时间较长。
中国蜂协蜂胶专委会主任吕泽田指出,国产蜂胶产品必须获得保健食品证书才能生产销售,只能标注被批准的保健功能,而大多数跨境进口的蜂胶产品,却以进口许可证号、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证书、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出口方提供的允许销售证明或授权书等作为市场准入许可,打着保健功能和疗效的招牌在华销售。未在我国申报保健食品注册的“洋蜂胶”,其企业情况、使用原料、保健功能、食品安全均无法证明其是否合法合规,违反了我国对蜂胶产品管理的有关规定。放任其进口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和健康,还有失法律法规执行的公正与公信。
长期从事蜂胶生产、熟悉蜂胶市场的北京乐一生蜂胶生化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德勇颇为无奈地对记者说,真正合法合规的国外蜂胶厂家有进口蜂胶保健食品批文的很少,很奇怪的现象是有保健食品批文的正规蜂胶销售情况并不好,而没有批文的所谓进口蜂胶产品卖得倒很好。
多家国内蜂胶生产企业反映,这些年,有关部门对本土蜂胶等保健食品企业监管十分严格,而对跨境购蜂胶却是“网开一面”,使其享受着不同的国民待遇。国产正规蜂胶产品受到违规进口蜂胶的严重冲击,恶性竞争使很多企业深陷困境。
检测:掺杂使假洋蜂胶比例超六成
电商平台和网购的多数洋蜂胶未经中国保健食品注册,它们以“天然正品”“高浓度”“品牌直供”“国际专家认可”等宣示进入中国消费市场,吸引人们购买,其产品真实性如何?
中国蜂协的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从京东、天猫等网购电商平台抽检网销的32款进口(跨境)蜂胶产品,委托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了真实性检测。检测结果显示,9款产品中含有杨树胶成分、12款产品杨树胶掺入风险较高,涉嫌掺杂使假蜂胶产品的比例高达66%。
《蜂胶》国家检测标准(GB/T24283-2018)起草单位浙江大学动物学院胡福良教授指出,蜂胶国标规定蜂胶不应人为添加任何树脂和其他矿物生物或其提取物质,非蜜蜂采集、人工加工而成的任何树脂胶状物不应称之为蜂胶。
“我国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不能生产蜂胶,占我国蜂群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意大利蜜蜂的采胶能力一般,每群蜂的蜂胶年产量平均只有150克左右,全国产量有限。”胡福良教授介绍,在原料的紧俏和利益的驱动下,市场上出现了造假者利用杨树芽、杨树皮等熬制“杨树胶”,以其颜色、状态、口感近似蜂胶的特点假冒蜂胶,人为添加类黄酮提升总黄酮含量以及不明物质冒充蜂胶等掺杂使假现象。
“蜂胶产品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吕泽田主任表示,暴利驱使是问题“洋蜂胶”的动力。目前市场1000克蜂胶原料价格为1200—1400元左右,而一些人工熬制的杨树胶价格仅为200元左右,假蜂胶利润惊人。
“澳、新、美、加等国没有相关蜂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大部分产品的标签上也没有相关标准标注。”孙国峰指出,比如有些进口蜂胶胶囊销售价格仅为0.16—0.27元/粒。而真正的蜂胶制成的软胶囊,仅蜂胶原料一项,其每粒平均成本就达到0.40元左右,远远超过进口蜂胶产成品的销售价格。更何况进口蜂胶如果真材实料,其原料价格、生产和运营成本要高于国产蜂胶产品。因此,这种不正常的价格倒挂也是判断进口假蜂胶的重要因素。
吕泽田曾经考察过多国蜂胶市场。他介绍,中国、巴西、伊朗、土耳其是蜂胶产量大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基本不生产蜂胶原料,像新西兰也不允许其他国家的蜂胶进口,本国蜂胶产量不足以形成产业。所有来自澳、新的蜂胶产品基本为华人进口假冒蜂胶的杨树胶,在当地加工而成,然后冠以澳、新蜂胶,中国导游对当地免税店售卖假蜂胶心知肚明。美国、加拿大蜂胶产品的情况与澳、新基本相似。巴西虽然出产蜂胶原料,但产品仅限于蜂胶液,胶囊剂、片剂、粉剂均没有,这类剂型的巴西蜂胶产品涉嫌假冒。
这些所谓进口蜂胶在华主要通过网购、邮购等形式大肆销售,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洋品牌。调查估算,澳、新假蜂胶年销售额近2亿元人民币,年产假蜂胶软胶囊一亿粒(0.5g/粒)左右,基本都卖给了中国人。
行业标准蜂胶真实性鉴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牵头起草人、ISO蜂胶国际标准注册专家周萍告诉记者,有些消费者盲目崇洋,以为“洋货”就是高品质,电商利用这一心理贩卖进口“蜂胶”。检测数据显示,进口蜂胶充斥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比如巴西蜂胶又称绿蜂胶,有的厂家绞尽脑汁生产加了绿色素、调合油外观呈翠绿色的所谓“巴西绿蜂胶”产品,经检测里面巴西蜂胶成分为0。殊不知,巴西绿蜂胶制品的外观应该是棕褐色的。
监管:遏制进口假蜂胶泛滥须消除监管盲区
近年来,在国内不断打假的压力下,原在电商平台直接销售假冒进口蜂胶产品的国内企业基本消失,大部分转为跨境电商销售方式。跨境假蜂胶逃避市场监管,对正规产品造成巨大的市场冲击,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中国蜂协常务副会长孙国峰指出,我国是蜂胶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为保障消费者正当权益,保障蜂胶生产经营企业公平有序竞争,不断提升中国蜂胶国际贸易竞争力,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进口假蜂胶食品安全监管盲区问题。
“高位统筹、多方施治,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孙国峰认为,加强对跨境电商蜂胶产品的有效监管,应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实行保健食品注册管理,无国家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一律退市下架禁销;海关对无中国保健食品批号的进口蜂胶产品拒绝进口及保税;电商平台要认真审核进口蜂胶产品资质,禁止无保健食品批号和检测合格报告的进口蜂胶产品销售;定期进行市场抽检,对掺杂使假、虚假宣传的依法处理,震慑不法行为。
“全球蜂胶产量仅有约1000吨,我国每年蜂胶产量仅350吨左右,供不应求,因此要为进口蜂胶真品原料及产品开绿灯弥补缺口。目前我国主要从巴西进口蜂胶原料及产品,蜂胶生产大国伊朗、土耳其等国蜂胶原料及产品几乎没有进口。”吕泽田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积极与这些国家沟通协商进口真蜂胶,满足市场需求。
孙国峰强调,消费者应科学认知理性消费蜂胶产品。我国在蜂胶标准及检测方法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蜂胶产品实行保健食品管理,质量监管要严于大部分国家。不同产地的蜂胶保健效果差异不大,消费者在购买国内外蜂胶产品时,认准保健食品注册的“蓝帽子”批号即可,切勿觉得“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本报记者 蒋梅 本报特约记者 王光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