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

吉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西南边隅,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端。东以石头山、金岗岭、姑射山为界,与蒲县、尧都区、乡宁县接壤;西临黄河,与陕西宜川县相望;南以下张尖为界,与乡宁县昌宁镇相接;北以处壑沟为界,与大宁县相临。素有“秦晋通衡”之称。

壶口瀑布

山西省临汾市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吉县城西45公里,距临汾市165公里处的晋陕峡谷黄河河床中,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1)

壶口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奇丽。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2)

滔滔黄河水在流经吉县龙王山附近时,由300米乍缩为50米,飞流直下,猛跌深槽,如壶注水然,故曰“壶口”。骇浪翻滚,惊涛拍岸,云雾排空,其雄壮之势,无与伦比。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3)

与瀑布相关的景观还有“千米龙槽”、“水里冒烟”、“长虹卧波”、“旱地行船”等。壶口景色,四时各异,严冬则冰封河面,顿失滔滔;春来则凌汛咆哮,如雷贯耳;盛夏则大洪盈岸,蔚为壮观;秋季则洋洋洒洒,彩虹通天。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4)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中段,总面积约60平方千米。黄河壶口瀑布声如雷鸣,气势壮观,它以排山倒海的独特雄姿著称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也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5)

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6)

石窝宝镜

壶口至孟门近邻的山脉默然后退了许多,苍茫的天际幻化出峰峦的剪影。龙槽两岸淡褐色的石板面上,显露出许多树叶、鸟虫等古化石图案。其间还夹杂着一个个储满清水,可把山川景色映照其间的石窟,小者如杯,大者如瓮,或斜或直直伸石底,如同一面面形态各异的镜子。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7)

孟门夜月

因阴历月半夜晚在孟门山观景而得名。孟门山位于壶口下方3000米处黄河水中,传说为大禹治水始发地,“孟”在古语中是第一、开头的意思,“孟门”即第一门。山分大小两块,大者长586米,宽125米,小者长120米,宽25米,近看似山,远眺如舟,俯瞰若门,每到农历十五前后夜晚,站在山上,向北可见山中明月分为两排。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8)

吉县黄河游览区

吉县黄河游览区,位于山西省吉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黄河游览区这一带,又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几千年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有多少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留存在这里:楚汉争雄的广武战场“汉霸二王城”,唐代有名的昭成寺所在地“桃花峪”、敖仓遗址、河阴输场,还有记录着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大河村,有展示黄河流域从仰韶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的历史过程的广武清台遗址,有显示中国冶铁水平的汉代冶铁遗址,这里就象是黄河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

黄河浏览区的一切景观都是人文的,它不同于传统的旅游胜地,或拥有大自然的赏赐而以奇山秀水见长,或以拥有高庙古墓为特点,它是一座给人以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浏览区,它的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9)

人祖山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10)

人祖山坐落在吉县西北部,与壶口瀑布为邻。人祖山以雄伟壮观,风景秀丽,植被丰富,具有原始森林特有的风貌。人祖山的森林是阔叶林,春夏秋冬,四季不同,不同的时间,同样的地点,风景却不甚相同。远眺近观都为一绝,堪称自然观光,修身养性,亲近自然的绝佳仙境。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11)

人祖山以人祖为名,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其人文景观也别具一格。其中最著名的是“蜗皇宫”,“伏羲皇帝正庙”以及建在悬崖上的“玄天上帝庙”。人祖山上大量的遗址群以其品种多样的新、旧石器、陶片等文物,使女娲、伏羲的口头传说变成了有历史确证的事实,让娲、羲二皇走下神坛还原其作为人的真实面目,奠定了他们中华始祖的神圣地位。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12)

锦屏山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13)

锦屏山位于吉县城南边约0.5公里处,此山林木丛郁,春夏花开馥香,秋季山果点点,冬日松柏挺拔,宛若锦屏,故名锦屏山。相传唐尉迟敬德曾途经此地挂甲于山,又名挂甲山。其主要景点有三处:一是在挂甲山脚下从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开始至明朝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九百多年间的历代摩崖石雕,共有五区七组之多。其刻工之精细、造形之优美,使游者赞叹不已,其中有一佛像,右手托腮,左膝微屈,两目微合,神态自若,运用了浮雕与线雕相结合的、富于立体感的手法,实为精品之作。其二是摩崖造像旁的佛阁内端坐的一尊铁佛,高二米五,铸于金代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三月。原存放于吉县屯里镇五龙宫村的铁佛寺内,九十年代初被盗,几科被偷运出境,公安人员千辛万苦始予追回。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14)

1995年吉县文物站复修“佛阁寺”,将铁佛安放其中。有乐善好施之主捐款上万元以金粉重装,使原本铸造技艺精湛、栩栩如生的佛像,更加辉煌端庄。三是皇天后土庙,坐落在挂甲山巅。沿公路上行五百米,再登台阶108级,便可见到两相对峙、造形优美的钟鼓楼。钟楼内悬挂金代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铸造的原安平村安国寺大钟一口,花纹清晰,声音宏亮。再上台阶36级,便可见皇天后土庙。此庙为仿本县谢悉村“坤柔圣母庙”而建。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15)

挂甲山摩崖造像

地址:吉县城南0.5公里挂甲山

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

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它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

谢悉坤柔圣母庙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仅存圣母殿,为元代遗构。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减柱造,前檐施大额枋两层。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16)

柿子滩遗址

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目前距今2万至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是山西省文物局"十五"计划重大主动性研究课题之一。柿子滩遗址群田野资料的石制品组合特征呈现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部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 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

壶口黄河旅游记(山旅临汾第八站)(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