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岳阳楼下鉴赏(岳阳楼上读盛唐)
作者 | 瞿长海校对 | Sakura286
鲁肃始建阅军楼时,或许还没有意识到他将完成一项怎样的功绩。多年以后,不破的天险被横渡,不朽的东吴被攻破,而洞庭湖畔这座小小的城楼却奇迹般的保存下来。此后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翻新整修它的筋骨,文人墨客熏陶装点它的气质,千百年后,它成了中国的一个文化图腾。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岳阳楼”。
这个名字,是南朝宋诗人颜延之给它起的。颜延之也是个大诗人,诗人的命往往不太好。他被当朝权臣排斥,被贬他乡,一路上也发了不少牢骚。后来被重新征召,入朝做官,返京途中,他与朋友登临阅军楼(当时已叫巴陵楼),写了两句“清雰霁岳阳,曾晖薄澜澳”。这两句诗,给这城楼重新命了名,也为千百登楼赋诗的文人骚客开了一个头。
从此以后,岳阳楼便成了一根电线杆,五湖四海的诗人都像贴小广告一样将自己的诗作往上贴,一层又一层斑斑驳驳,甚至超过了电线杆本身的厚度。其中有好的,也有歪的;有愉快的,也有悲哀的。今天,我们从这层层叠叠的小广告中,取一个唐朝开元到大历的纵切片,通过三个诗人、三首五律,来感受盛唐的魅力。
公元733年,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位诗人登上了岳阳楼。他登楼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找一找灵感,写一首好诗,投赠给当朝宰相张九龄,好寻一个晋升之路。这类诗,在古代叫“干禄诗”。干,就是求取的意思。李白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不是说自己打遍诸侯无敌手,而是说自己跟着许多大佬混过。
唐朝是个诗歌的王朝,盛唐尤甚,写干禄诗的人不知千百,张宰相每天收到的自荐信不知凡几。怎样写出水平、写出风格,既委婉表明自己的心迹,又不太谄媚?这位四十四岁的诗人,望着洞庭湖水陷入沉思。他有才华,曾在太学赋诗,名动一时,但在官场挣钱,得跪着;他也有闲情,曾隐居鹿山,高吟“惟有幽人自来去”,但靠这个挣钱,得在山里。
那么如何才能站着把钱给挣了?这位诗人来回踱步,栏杆拍遍。楼外,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洞庭湖水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都撼动。诗人望着这奇景,呆愣了半晌,诗歌之神在云端突然点破了他。“小二!笔墨伺候!”他忽然喊道。撸起袖子,挥毫泼墨,他在墙上写下了首联: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此笔一落,满座酒客都抬起了头。有人在窃窃私语,有人不以为然。更多的人看向了窗外,只见湖水与岸平齐,水雾氤氲与天地混为一色。此景人人皆可见,但几人能落在笔墨中?
诗人停了笔,沉吟了一阵儿,又饱蘸浓墨: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读与岳阳楼相关的诗句,你总觉得诗人们口气都很大。其实那位颜延之写下第一首时,只是围绕水势做了些文章而已,并没有刻意写什么豪言壮语。真正的内卷,就是从这位四十四岁的唐朝诗人开始的。
这两句有多雄壮?宋人评价:“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这两句好,主要好在视角的腾挪。“气蒸云梦泽”,是用宽广的水汽做一个大平面,来衬托湖的浩阔;“波撼岳阳城”,却是把城楼当作一个狭窄的小立体,以其动荡不安来反衬湖的声势。两句一对照,就把洞庭湖写活了。酒客们都服了,纷纷起立,大声鼓噪起来,有人在暗暗打听这老书生的姓名。
喝彩声中,诗人兴致更酣,后四句行云流水: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我想要渡河,却没有舟和桨;我想无所事事,又对不起上边的圣明天子。张宰相啊,看您高居朝堂,为国家勤勤恳恳,我看了只有羡慕又羡慕啊。
这诗人写完,读了一遍,又读了一遍,既不卑,也不亢;既有才华,又有风骨。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个,加上这个,能不能站着把钱给挣了?”
酒客中有在朝为官的,听了这话,恭敬地拱手:“敢问阁下,高姓大名?”
这一下提醒了他,诗人搔了搔首,在诗下面题了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书。”
这首干禄诗写得有多成功?其实也就一般般。经历了一番波折,开元二十五年,也就是写下这首诗四年后,小孟总算如愿以偿被招去了宰相张九龄的幕府,做了官。而其中这首诗又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不得而知。看来站着把钱挣了,历朝历代都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不过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的一首干禄诗却成了千古名作。此诗素来被认为有盛唐风骨,有人说是因为气魄雄浑,有人说是因为锐意进取。而我却认为,真正的风骨来自他不卑不亢的态度。要做官,但不必奴颜婢膝;可以归隐,但我终究对国家放不下。退可遗世独立,进可建功立业,而进退之间那一份不安和从容,才是真正的盛唐风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