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在脱贫致富中的优势(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双赢)

易地扶贫搬迁在脱贫致富中的优势(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双赢)(1)

易地扶贫搬迁在脱贫致富中的优势(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双赢)(2)

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绿洲小镇全貌 光明图片

易地扶贫搬迁在脱贫致富中的优势(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双赢)(3)

古浪县南部山区原貌 光明图片

【生态聚焦】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是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叠加,使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成为甘肃的重要基础性任务。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通过在黄花滩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群众易地搬迁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脱贫致富新路,入选2020年全国“十三五”时期典型案例。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北治风沙”

从空中俯瞰武威大地,北部是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中部是绿洲,地势平坦、生活宜居、人口密集;南部是祁连山区,为主要的水源涵养区。武威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盛行西北风。一方面,风吹沙进,不断南下,侵蚀绿洲;另一方面,生产生活方式相对传统落后,加上人口不断增长,对绿洲土地的不合理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使得农业大面积减产。人们为了躲避风沙,逃离日益贫瘠的土地,走进南部山区“靠山吃山”,砍树开荒种粮。长期以来,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这里形成了“风吹—沙进—洲退—人跑—进山—毁林—水枯—沙化—贫穷”的恶性循环。痛定思痛,武威从实际出发治理生态,确定了“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其中,北治风沙是关键。

古浪县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全县沙化面积达240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历届古浪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来抓。特别是1978年,横贯全境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始启动实施。古浪县委、县政府重点推动、及时跟进,借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治理荒漠化、沙漠化土地。

1981年,土门公社的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位老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建成立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及其子孙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愚公移山精神,薪火相传,治沙41年,先后治理八步沙和黑岗沙、大槽沙和漠迷沙,治沙造林25.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使风沙线倒退20多公里,为40万亩的黄花滩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2000年以后,当地再没有刮过10级以上大风。据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2016年6月),古浪的荒漠化、沙漠化土地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呈现出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减双降”态势,沙漠治理有了质的飞跃。一个在清朝乾隆初年还是“无水草丰可收”的黄花滩,终于得到根本治理,为后续大规模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打下了扎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古浪县的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事业进入历史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进度最快、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时期。古浪全县人民咬定目标,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绿化,“十四五”期间计划的40万亩防沙治沙任务有望在2023年年底完成。届时,古浪县境内的沙漠将全部得到治理。

通过易地搬迁和生态修复“南护水源”

武威、古浪南部是祁连山区,发源于祁连山脉冷龙岭的诸河流汇集成石羊河,为平坦的甘肃中部带来稳定的水源,形成河西走廊面积最大的绿洲之一。以此为中心的凉州区,成为甘肃仅有的两个人口过百万的县区之一。

相关考证显示,武威地区境内山上的原始森林面积一度达700万亩,到了20世纪90年代,天然林减少到311.5万亩。其中,古浪县在明清时,天然林木约在159万亩左右,到了20世纪90年代,减少到27.66万亩。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水源涵养能力弱化,流域水土流失,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在耕地和人口均占古浪县1/3的贫困山区,土地承载能力超过极限的33%,草场承载能力超过60%。根据2010年“两项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开发式扶贫政策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汇总情况,古浪南部干旱山区的贫困人口为8.57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9.6%。大部分贫困户居住在土坯房和危旧房,仅靠劳务收入勉强维持生活,人均纯收入为1480元,较全县平均水平低1183元。尽管历年来扶贫开发投入不少,但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增收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返贫率高,就地扶贫效果不明显,成为全县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彻底解决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古浪县集中力量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根据南部山区不同土地条件,按照完全干旱山区整乡整村搬迁、水川河谷区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的思路,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新堡乡、干城乡和横梁乡3个乡镇实施整乡搬迁,对黑松驿镇、安宁镇、古丰镇等8个乡镇的88个完全干旱山区行政村实行整村组搬迁,实现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有搬迁意愿的南部山区群众应搬尽搬。

随着搬迁工程深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也在南部山区全面展开。当地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治理策略,重点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工程等,实施县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高水源涵养功能,采取“退、封、造、管”重点措施,不断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同时,推进移民迁出区废旧宅基地的腾退、复垦、复绿和闲置耕地、荒山荒滩的绿化造林。相关统计显示,“十三五”以来,甘肃省古浪县打造出长50公里、宽20公里的生态修复区,复垦复绿3.2万亩,营造水源涵养林17.5万亩,封山育林草76.62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草)25.53万亩,退化草原治理71.05万亩。

在党建的引领下“中保绿洲”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昔日风沙肆虐的黄花滩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扭转。在此基础上,武威市发挥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支农惠农骨干水利工程的作用,全力推进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将易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结合起来,建设起一片生意盎然、安居乐业的绿洲。

安居是绿洲建设的前提。2012年以来,古浪县先后在黄花滩移民区开工建设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绿洲小城镇,搬迁安置南部山区群众共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1.53万户6.24万人。安居首先要安心。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为了让移民区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移民区先后建成高起点、高标准的两所初级中学和12所小学,各类设施配备齐全,办学条件和效益明显提升,成为领跑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此外,学科体系健全,集预防、医疗、急救、康复于一体、达到二级综合性医院水准的绿洲医院也拔地而起,投入使用。

乐业是绿洲发展的根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古浪县把产业培育作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通过扶持群众发展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为主的现代寒旱农业、以牛羊鸡鸽为主的舍饲养殖业等增收产业,增强冷链仓储和现代物流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移民区的特色富民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古浪县羊饲养量达560多万只,存、出栏量连续2年稳居全省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羊产业第一大县”。随着移民安置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古浪全县的经济人口布局得到优化,形成县城和大靖镇一主一副两个中心带动的川沙融合、条带状分布格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各种要素得以集聚,为县域经济的绿色、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是绿洲发展的关键。2019年8月21日,来到富民新村考察调研,强调“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为此,古浪县以党建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全面推广“党组织 合作社 基地 农户”模式,选拔一批党员致富带头人担任合作组织党委负责人,将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形成“党建引领、产业富民”新格局。今年,为持续壮大群众增收产业,富民新村利用乡村振兴项目和东西部协作资金,对村里的养殖小区进行提升改造,新建了400座养殖暖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的5572元增加到去年的7500元。同时,富民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日益多元化。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如今,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行动中,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黄花滩正在河西大地崛起。

(作者:范景鹏,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姜莹莹,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助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