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涨知识的词语(这些词语你用对了吗)

范敬宜老师是我的老领导。他在担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之前,在经济日报当总编辑。在八十年代,曾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外文局局长。进入九十年代,他还在经济日报工作时,我们就认识了。在他62岁的1993年9月,调到人民日报工作。他为人诚恳、平等,在办报中不仅具有把握大局的能力,视野开阔而独特,而且具有高度的知识和文字修养,在采访、写作、编辑方面均有成就。范总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期间,坚持每天写值班手记。在值班手记中,除了对当天《人民日报》的报纸内容和版面进行点评,还发表了对新闻宣传业务的意见。其中,关于加强知识和文字修养方面的论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表示涨知识的词语(这些词语你用对了吗)(1)

范敬宜

“红杏出墙”“梅开二度”当慎用

一直以来,不少记者、通讯员喜欢用《一枝红杏出墙来》作为新闻的标题。一个产品销路好,标题用“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企业在当地很出众,写文章时又用“一枝红杏出墙来”。范总在1996年6月指出,我曾多次讲过,“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可随便使用。读者也多次为此来信嘲讽我们的编辑没有学问。不知为什么对这样的标题如此偏爱?他说,古成语不是不能借用,甚至可以反其意而用之。但这类已经约定俗成,并且带有某种不良含义的词语,还是应该不用。范总还指出,另如什么“梅开二度”“梅开三度”,也常见诸报端,这是很令人难堪的。

评论字画不能说外行话

范敬宜从小跟着吴门画派传人樊伯炎先生学国画。在樊先生的熏陶下,范敬宜在山水书画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50多年后,在评报时,绘画方面的知识派到了用场。范总说,报纸上有些评价艺术作品的报道,经常用“栩栩如生”“生动逼真”之类形容词,这是一种外行话。对于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这类形容词实际上是一种贬词。因为“如生”“逼真”不是评价艺术品的高标准。苏东坡就讲过:“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意思是说鉴赏绘画如果以“形似”为标准,那他的见识与无知的孩子差不多。另外,形容书法也老用“苍劲有力”,其实书法的审美标准也是多层次的,“苍劲有力”只是其中之一。除了苍劲有力,还有秀逸的,柔美的,恣肆的、妩媚的,古拙的,牛涩的,等等。记者要多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不要只会用“苍劲有力”这类形容词。

引用诗文应当查明原意

范总的古典诗词造诣很深。在他年轻时,就读于无锡国专,每周必交诗词习作,期中期末考试当场命题做诗填词。经过严格的训练,到17岁时,范敬宜的作品不仅有古体、近体诗和长短句、散曲。有学者评价范敬宜是“诗书画一体,情文韵三绝”。有一天,范总在评报时,读到这么一段文字:“的确,如同遵义会议之后长征路上依然雄关漫道一样,在今天奔向21世纪的征程中,道路也不平坦。”他指出,文中对“漫道”二字的理解有误。“漫道”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动词,意与“莫道”“休道”相似。“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即:莫看雄关像钢铁一样坚固,如今也要迈步从头跨越。有人把“漫道”解释为“险道”,这是望文生义。还有一次,范总发现有的文章把“人间正道是沧桑”理解错了,理解成与“歪道”相对的“正道”。范总指出,这里的“正道”是“正是说”的意思。那篇文章中说:“人间正道是沧桑,走正路的老实人最终是不吃亏的。”这是由于不懂中国诗词用语常识造成的。

他严肃地指出,今后引用诗文,一定要弄清原意。

不放过一个错别字

范总办报呕心沥血,特别认真,认真到校真的地步,每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他有一天说,我最近看报发现错别字太多,如“寥若晨星”错成“寥若星辰”,“十二指肠”错成“十二脂肠”,“猩红热”错成“腥红热”,等等。此外,他还发现有的文章“三部曲”错成“三步曲”,“为国人不齿”错成“为国人不耻”,清代画家“恽南田”错成“郓南田”,等等。

他指出,别看一字之错,登在报上就成笑柄。有时,会接到好几个电话来批评我们。如以讹传讹,势必贻笑大方,应当严格把关,慎之慎之。

记者的“戏路子”要宽

范敬宜总是提示我们,写文章要树立“精品意识”,以思想深度取胜,以独特视角取胜,以快速反应取胜,以出奇胜取胜,,以飘逸潇洒之笔,论经文纬武之事。他说,当记者“戏路子”要宽。这个“戏路子”是从京剧界借用来的。记者的“戏路子”要宽,是指他的“领域”要广:从知识来说,除其本身专业外,还应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从新闻业务来说,既要能写作,又要能摄影,能使用电脑,能掌握一点外语;既要能写消息、通讯、特写,又要能写评论、杂文、散文,根据不同的题材,使用不同的文体,成为“全天候”的记者。

他呼吁,培养这种全面发展型的记者,今后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范敬宜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1月1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他是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半个多世纪都在为新闻工作发光发热。他生前说过:“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 道出了一位新闻人对自己职业的深切依恋。他的音容笑貌犹在,他的谆谆教诲激励一代又一代新闻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