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施工工艺讲解水电(装修科普水电工程)
水电进场后应对原有下水管道、地漏进行临时封口,避免杂物进入管道,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装修施工工艺讲解水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装修施工工艺讲解水电
给水管道定位开槽:水电进场后应对原有下水管道、地漏进行临时封口,避免杂物进入管道。
确定管道终端的位置,并根据管道端口位置在墙上、地上确定管道走向的线路。
管槽的宽深尺寸一般为管直径的1.5倍,埋置深度应大于15mm。
施工队长向专业厂家传真施工地址和安装时间。
将已开槽的管道走向向厂家安装人员交底,配合厂家安装。
给水管与燃气管平行敷设,管道间距离≥50mm,交叉敷设,管道间距离≥10mm。
新装的给水管道必须进行加压试验。多层测试压力为0.6mpa,高层测试压力为0.8mpa, 加压试验应无渗漏,1小时左右压力损失不大于0.05mpa;金属及其复合管恒压10min,压力下降不大于0.02mpa。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注明:工艺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按照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电源插座高度280-300mm,分体式空调机插座高度可在1800±50mm,电视柜等特殊位置插座高度可在800mm,开关板高度1300-1400mm,安装在门边的开关与门框距约为150-200mm。
确定电气开关、插座终端的位置后,根据端口位置在墙上、地上确定电气管道走向的线路。
开线槽必须画线施工,埋置深度应大于15mm。如墙、地面开槽遇到结构钢筋,无法达到埋置深度,可采用蜡管套护套线方法。
凿好线槽排入专用的PVC阻燃型电线管,管壁≥1.0mm,线管在线槽中必须固定,线管布线原则为横平竖直,并重视布线的合理性,避免多铺管,乱铺管。导线必须待线管敷设好后穿入,不得将导线穿管后进行线管敷设,以保证今后导线能进行更换。
阻燃塑料管和线盒应是同质的,线管敷设尽可能减少弯曲次数,弯管时需用弯管弹簧,不得弯扁;单根电线管月亮形弯头不能超过3处,超过的用过渡盒连接,线管的接头采用束节胶粘进行连接,接头不得放在月亮弯处,线管与线盒、配电箱连接必须使用锁扣。
吊平顶内的电气配管,应按明配管的要求,不得固定在平顶的吊杆和龙骨上,必须使用专用管箍悬挂固定在顶面天花板上,并与吊顶龙骨保持一定距离。灯头盒、接线盒位置应便于检修并加盖板,使用软管接到灯位的,其长度不超过1m,软管两端应用专用接头与接线盒及灯具连接;各种强弱导线均不得在吊顶内出现裸露。
导线截面按照明≥1.5 mm2,插座≥2.5 mm2,(空调2匹)≥2.5 mm2,3匹机必须使用4mm2,并选用16A插座。个别用电量大的也需选用4mm2并选用16A插座。
电线接头需用阻燃型压线帽接在过路盒内;配电箱及各回路配线均需按规范要求进行分色:相线用红色、黄色、绿色,宜用红色;零线用蓝色、黑色,宜用蓝色;接地线用双色线,灯头线用白色。同一住宅内配线颜色应统一。
将排好的导线接入开关、插座。插座接线应为上为接地、左零右相,在螺口灯头外壳不得接相线。线盒内导线余量不得≤150mm。
电气管道与燃气管、水管同一平面敷设时,间距≥100mm;不同平面敷设时,间距≥50mm。电气开关、插座与燃气管间距≥150mm;导线与压缩空气管同一平面敷设时,间距≥300mm;不同平面敷设时,间距≥10mm。
电气线路敷设完毕应进行电气通电和灯具试亮试验,验证开关插座性能是否良好。须经客户和施工员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吊顶覆面、墙面封闭等下一道工序。
通电试验合格后,由客户签字认可,电工绘制出电路走向图交于客户。
注明:工艺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等电位定义:为保证用电设备、金属导体的接地电阻一致,而设置的环形接地网。
等电位联结
等电位联结是低压交流配电系统防止电击事故的主要措施之一。主等电位联结是在建筑 物内将保护干线、接线干线或总接地端子、建筑物内公用管道(如水管)和类似金属件以及可资利用的建筑物的金属构件、集中采暖管和空调系统相互联结,并将进入建筑物的这类金属部件及管道在建筑物内靠近入口处连接,使电位均衡,降低接触电压,并消除电源线路引入建筑物的危险电压。其目的是使人所能同时触及的外露导电部分和外部导电部分之间的电位近似相等,也就是将接触电压降到安全值以下,防止在这些物件上由于感应雷电高压或接地装置上雷电入地高电位的传递造成对设备内部绝缘、电缆芯线的反击。
等电位位置
一般情况下,等电位安装在卫生间,原因:
- 卫生间一般安装有浴缸、淋浴房,故此 ,瞬间产生的电压沿金属管道导入卫生间易造成人身伤害;
- 卫生间洗衣机等设备外壳在瞬间高电压下易出现漏电。
施工工艺要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