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封建神学(中世纪的神学美学)

上帝是异化形态的人的本质,早期的古希腊神学和理性主义是相互冲突的,我们讲古希腊宗教是美的宗教,苏格拉底想把这种宗教变成一种理性的宗教,柏拉图也做了类似的尝试的都被看作异端,苏格拉底被处死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提出了目的论和理念论,提出一个新的神学学说,但是这样一种新的神学学说使得古希腊理性开始变质,目的论,理念论,特别是柏拉图的迷狂说,“理性的迷狂”已经超出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已经掺进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它们已经开始培养一种宗教神秘主义情绪,它们在讨论神学问题的时候,还是用理性在考虑,但是到了普罗提诺这里,他已经被看作神秘主义者了。当时的古希腊人看他已经非常不理智了,他经常处于一种出神状态,据说他要见到太一,见到理念世界很困难,经常打坐、冥想。她一辈子见过六次太一,但是马上就消失了。从众神流溢出整个世界,从一神流溢出众神。整个世界都是通过流溢,所以在万事万物上都可以看到神的样子,这个叫泛神论。

上帝在基督教里面是人格神,但是在普罗提诺那里是非人格神,不过他把善的理念凌驾于理性的原则之上。他的真善美,善是至高无上的,而且它只能通过一种神秘主义方式来接受。太一本身就不再是一种理念,而是凌驾于理念之上的。理念作为抽象概念是可以用理性把握的,但是太一不能用理性把握,所以它凌驾于整个理性之上。这恰恰是基督教的原则,所以这里讲中世纪的神学美学,首先要讲神学美学的文化土壤。

第一节 中世纪美学的文化土壤

犹太民族凭借旧约,夸大影响。到公元1世纪,通过新约方式,通过福音书把它的思想传播开来,这里面有它的必然性,就是当时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里面,虽然有灿烂的文明、艺术、科学、哲学、政治、民主制度、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道德的根基。

当然也有道德,但是基于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有知识就不会做坏事,凡是做坏事就是没有知识。这基本是古希腊罗马的道德最终根基,但是道德本身缺乏它自己的根基,因为它要以知识为基础。那么我门知道一个有知识的人,并不见得就不做坏事,有的人有了知识,如果没有道德的话他会作的恶更大。

基督教的原则跟古罗马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子,就触犯了上帝的专利。所以被罚下人间。把知识的专利归结到上帝那里,人还剩下遵守上帝的律令,遵守道德。道德的根据不是放在知识基础之上的,而是放在放到信仰上的,道德基于信仰。在人世间就是道德为本,信仰是对彼岸的信仰,跟人世间有一个很大的距离。人在世间生活必须要追求彼岸,那么它就要按照道德生活。所以当基督教上升为罗马国教,就强调了这一点,就是道德为本,而古希腊的科学精神和艺术精神,在基督教里面被当作道德的对立面而被抛弃。

中世纪的美学就是一种反美学的美学,人在世俗生活的一切,包括艺术,美,都被放弃了,都被转到上帝那里去了,所以要谈美学就只能是一种反美学的美学,也就是取消人间的一切美、一切艺术、否定人的一切美感和艺术享受,最后寄托于上帝的绝对美。

上帝按照自己模样来创造人,当然不是按照表面的样子,而是按照上帝的心灵,按照上帝的精神创造人的。人也是有精神的,那么就说明人有神性,人在自己的精神里面可以体会上帝的神性。所以这种美学你可以说它是客观美学,因为它是上帝寄托在客观精神那里:同时又是主观美学,因为客观精神,上帝只能通过人的主观精神与之沟通,外在的感性的东西,物质的东西、世俗的东西、都不能沟通。但是人有精神,人可以凭借自己主观的信仰、希望和爱,来跟上帝沟通。所以它即是客观的美学同时又是主观的美学。

柏拉图和普罗蒂诺那里通过一种主观内心的心眼,内心的直观,可以达到上帝,达到神。要处于一种出神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迷狂,是通过非理性达到上帝,那个上帝对你来说当然是客观的,你把你的主观意识都排除了,才能让你和客观的上帝合一。所以到普罗提诺为止,古希腊罗马美学仍然是一种客观的美学,虽然已经有主观的东西。但是到基督教这里就不太一样了,基督教这里已经排除了心灵的迷狂,经过希腊哲学的改造它排斥狂热,它是一种冷静的沉思、一种静观、静思、不主张人们受到情绪感性的干扰。

基督教是一种最高级的宗教,排除了感性的东西、物质的东西、完全是精神的,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神学美学,它即有客观美学成分也有主观美学成分,它是神学的。

第二节 奥古斯丁(354-430)

一、 奥古斯丁的哲学和神学

奥古斯丁在一神论的名义下克服了柏拉图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对立,上帝是全职全善全能的主体,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整个世界。他用三位一体代替了流溢说。德尔图良名言:正因为荒谬我才相信,没有办法用理性分析,只有通过信仰

他这种蒙昧主义恰恰是通过理智有意识地造成的,人地理智认识到人的智慧有限性,然后自觉地把自己地知识限制在自己能理解地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之外的东西诉于信仰。

二、 奥古斯丁美的忏悔

普罗提诺认为存在和美是一回事,丑事因为不存在,非存在就是丑,存在就是美,奥古斯丁认为世间存在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美的,美是来自于上帝,世上万物它存在着,而只要它表现出美,就是来自上帝。

丑是上帝创造的,你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有的美有的丑,但是上帝看到是整个世界是和谐、是美的。所以我们不因为具体的事物丑恶怨恨上帝,因为具体事物的丑恶跟具体事物的美一样,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在上帝的眼中微不足道,离开具体事物上升到彼岸,我们才能真正发现什么是美。不要以为你看到一个美的雕像,一个美的事物就是美了。你如果沉溺于具体事物,你看到的那个美,很可能是丑的,所以你必须要上升,转向天主,否则你沉溺于世俗的美,就会导致犯罪。

我们追求上帝至善至美不是通过迷狂,而是通过信仰,通过爱,这里不是男女之爱,是你对上帝的一种圣爱,一种心平气和、理智的、虔诚的爱。信和爱然后带来希望,信、望、爱,这是他非常强调基督教的三个主题。哪怕你是一个非常堕落的人,你也可以通过忏悔来达到。积极的方面把人提高了,提高的彼岸的上帝精神,消极方面,他把人世间一切的美都否定了,表面上是圣洁的,实际上又是反人性的禁欲主义的倾向。

把美归于上帝,取消了古希腊审美道路。

三、 象征说

如果你背向上帝去欣赏那么是丑恶的,但是你要面向上帝去欣赏,那么它就可以成为上帝的美的一种象征。

基督教强调象征性,把一切偶像全部赶出去,把一切模仿说加以否定。到文艺复兴的时候它就把人的形象雕的非常美, 模仿论开始占支配地位。但是在早期的基督教它是象征,这个象征里面有点模仿,这个是谁,是圣母玛利亚,那个是谁,那个是某某圣徒,但是这个模仿不是跟对象直接的一致,而是建立在人的主观理解之上,所以它又有表现论的因素,象征说里面即含有模仿论的因素,又包含表现论的因素。

谈到象征,就要主要两方面,一方面它有形象,另一方面又不止于形象,它必须要你用心去体验,去猜它象征着什么。这个时期的艺术要表现主观的东西,但是又只能够把这种主观的东西当作客观的东西来表现,这就是象征说。

中世纪的封建神学(中世纪的神学美学)(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