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史前语言(象形方言15)

传说中的皇帝,存在着种种的疑惑。

史籍资料明明写着,黄帝战胜了蚩尤,然而,我们非要说“炎黄子孙”,功劳是黄帝最大,排位却是炎帝在前呢?

史籍明明写着,皇帝在涿鹿这个地方,而且战场飞沙走石,历历在目,但是,我们的战争史突然就跳到了夏朝的战争史。为什么黄帝之后到夏朝之前的战争史却变成了一片空白呢?

史籍上明明写着,我们是炎黄子孙,但是,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黄”的含义,总有一种灾难和色情。“黄,象征着庸俗腐化,或含有色情意味。”

汉语解释中明明是“黄色象征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然而话锋一转,立马变脸,“中国古代黄色是高贵的颜色,代表君权象征,后来变作贬义词。”怎么会有如此的安排。为什么代表着高贵君权的黄色突然变成了贬义词呢?

“黄帝的简称”,然而又是解释道:“①变黄而枯萎。②北平方言指事情、计划不能够成功,或诺言不能实现。”各位,北平可是靠近传说中黄帝战败蚩尤的逐鹿这个黄帝的第一故乡或第二故乡,为什么北平人会把黄当作是失败呢?

黄的象形本义,到底代表着黄帝的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还是代表着变黄枯萎、哀鸿片野呢?

瞎掉人眼的不仅仅是汉语解释,现代的田野考古同样令人疑惑不解。考古显示,中华民族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拥有了辉煌灿烂的石器文明、陶器文明和玉石文明。但是,到了紧随其后的二里头文化和山东的岳石文化时期,中华文明突然回到了原始社会。这种现象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唯一一次出现。在此之前和之后都存在着传承关系。即使是蒙清入住中原,中华文明中的礼制并没有失传,仍然能够继续传承。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百年战火纷飞的动荡时期,中华文明仍然得到了保存和发展。

也就是说,在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之间这段时间,中国大地上必然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应该是一个处于原始的部落打败了具有先进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且彻底摧毁了原有的先进的中华文明,灌入了占领部落的原始文化。

综上所述,本人把龙山文化末期到二里头文化这段时间,假设为黄帝部落入侵中原文明时期。毫无疑问,本人已经有意无意地必须把黄帝部落的文化归结到原始状态。

鉴于史籍记载,黄帝与蚩尤是在北方的涿鹿这个地方进行的最后一战定胜负。因此,理解为蚩尤在逐鹿这个地方是疆域的最北方,已经失去了战略退却的可能。也就是说,在逐鹿之战之前,逐鹿以南的地区已经丢失。

处于原始文化的黄帝是由南向北蚕食中原先进文化的蚩尤部落。

因此,良渚文化的消失,就应该是黄帝部落入侵龙山文化圈的开始。甚至安徽凌家滩文化的消失也是黄帝部落入侵的结果。如果从安徽凌家滩就开始算黄帝部落的崛起,到二里岗文化,或者是到石卯文化,正好符合一些人称黄帝部落拥有千年“文明”历史。

如果我们把“炎”、“黄”的象形字和《周易·坤》的“天玄而地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勾画出一幅龙山文化晚期那极其悲壮的哀歌。

现代汉语词典对“炎”的象形文字的演变如下:

僵尸史前语言(象形方言15)(1)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从商代到西周,“炎”都是上下两个火在燃烧,两层火表示大火燃烧的十分厉害,火光上腾,焚烧。

也就是说,商朝人把“炎”看成是:那种火烧森林的大火的样子。

现代汉语词典对“黄”的象形字的演变如下:

僵尸史前语言(象形方言15)(2)

僵尸史前语言(象形方言15)(3)

现代汉语词典对“黄”的解释是有下面一条:

僵尸史前语言(象形方言15)(4)

从这条截屏的解释来看,“黄”仍然与火有关,而且是烧光。

把“炎”和“黄”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为:大火焚烧着森林,火焰升腾的非常高,大火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烧光。

火烧森林大家还是能够理解的。树木无法移动,所以,树木全部被大火吞蚀的一干二净;虽然森林中的动物能够奔跑,但是,总有一些动物无法逃出火海,被烧死在森林的大火之中,成为了原始人类和鸟类的焦香的美味;高智商的人类同样可以乘动物在大火时期到处乱跑的时候,在燃烧森林的四周围捕猎物。

所以,“黄”的象形文字取:在大火焚烧森林的时候,在火区的四周围捕刺杀猎物。所以,“黄”的象形字,既与火有关,又与箭有关,又与烧光杀光有关。

因此,“炎黄”和《周易·坤》的“天玄而地黄”,描写了同样的森林大火之后的一片悲惨狼藉的残剧:有那么一个原始部落――“炎黄”部落,大家手拿箭鏃,一起围着一片茂密的森林,然后,有人用火把点燃茂密的森林,火光冲天,黑色的烟雾使整个天空都是黑色,当动物试图从燃烧的森林中逃出时,守候在燃烧森林周围的“炎黄”部落的成员,用手中的箭鏃射杀企图逃跑的动物。天空都是黑色的,地上都是被射杀的动物死体。“天玄而地黄”。

大火烧光了森林,使得中原地区真正变成了漆黑的土地,每当雨水的到来,就变成了黄色的水土流失,黄河变成了黄色泥浆,水土堵塞了原来的河道,河水泛滥,民不聊生。因此,黄帝部落必然和中原的龙山文化的原住民发生生存冲突,因此,“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发生的生存战争。这时的“炎黄”部落的力量仍然弱小,无法打赢蚩尤部落。随着时间推移,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炎黄”部落的凝聚力逐渐升起,环境的破坏蚩尤部落的生存能力下降,蚩尤部落的力量发生了下降,所以发生了逐鹿之战。

“炎黄”部落,是一种特殊的游猎民族,并不需要固定的居住场所,烧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住在哪里。不过,“炎黄”部落在北方建立了一个宗教祭祀的地方,这就是石卯遗址。当然,“炎黄”部落,并不需要居住在石卯遗址,所以,在石卯遗址周围的墓比较少,应该仅仅是那么一些特殊而高级的祭司。然后,“炎黄”部落定期在石卯遗址上举行祭祀活动。(这就可以理解石卯遗址是石头建筑,并且有翁城,但是在中原地区随后的城邦建设中并没有立即采用石头建城,也没有立即采用翁城结构。因为,石卯遗址本就是一种宗教场所,并不是部落居住的地方。)

“黄”的象形文字的本义是:火烧森林之后的围捕杀戮。后来引申为灾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样也是一条羁傲不训、洪水滔天的灾难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