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鼓楼交给下个千年(把东四交给下个)

把鼓楼交给下个千年(把东四交给下个)(1)

景山街道沙滩北街小型消防站原址。景山街道供图

把鼓楼交给下个千年(把东四交给下个)(2)

改造前的东四四条。东四街道供图

把鼓楼交给下个千年(把东四交给下个)(3)

改造前的西总布胡同。建国门街道供图

把鼓楼交给下个千年(把东四交给下个)(4)

6月1日,东四四条胡同已经修缮好的门楼。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把鼓楼交给下个千年(把东四交给下个)(5)

7月25日,西总布胡同,目前,该胡同已经被打造为建国门地区首条“不停车胡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把鼓楼交给下个千年(把东四交给下个)(6)

5月31日,景山街道小型消防站,消防员正在进行日常训练。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东四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忽必烈开建元大都。

1267年,大都规模基本成形,此后迁入城内的居民开始在城东划出的土地上建房居住。如今东四的胡同,依旧保存着700多年前的肌理。

近年来,北京多次施行胡同修复。按照规划,将保护老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并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东四的多条胡同被纳入。

现任东四街道办副主任高洪雷,是1972年出生在胡同里的北京人。他告诉记者,通过胡同修复、街区综合整治,要把东四完完整整地交给下一个“七百年”。

清除违建 老门楼又亮出来了

东四的名称源于明初永乐年间,在北大街和朝内大街交界处修建了东、西、南、北四座牌楼。在东四胡同修复首席设计师时亮眼里,东四三条至八条是最典型的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精品历史街区。

“每条胡同都有700多米长,正好十个四合院。在这里能找到所有等级的门楼制式。比如四条清朝造币厂的王府式门楼,崇礼住宅的广亮门,阎锡山旧宅的金柱大门,还有平民用的蛮子门、如意门,以及随墙门、大车门等,堪称四合院博物馆。”时亮说。

胡同修复和院落整治密切相关。东四四条84号门楼的西侧门,曾长达十几年没有打开。此处有一座违建把整个门楼遮盖一半多。“整治后,违建拆除,门楼亮出来,看着更敞亮了,后面的倒挂梅子和花芽子也都恢复了”。

亮出门楼的不仅是四条84号,去年秋天,东四开始了七条、八条胡同的修复。完工后,两条胡同恢复门楼30多个,其中重点门楼十几个。

唤醒记忆 保留各个时代痕迹

东四的胡同记录着数百年北京城的变迁和居民生活。四条86号楼在1928年开业,曾是卖洋货和照相的店铺,门前的对联“镜里人是一是二,笛中意至妙至神”,就是当时的广告词。

东四街道办副主任高洪雷说,现在修缮胡同是“修旧如故”。用时亮的话说,东四胡同元代就已成形,明、清、民国各代都留下痕迹,要恢复到哪个时代呢?“如果都恢复到一个年代就假了,像影视城一样”。

东四七条63号院曾有一位“黑板爷爷”,十几年里,他每天在一尺见方的黑板上写上天气或限行尾号等信息。去年,“黑板爷爷”去世,院内居民就成了“接班人”,在七条修复时,特意保留了那块小黑板。

北京新版城市总规提到,要进一步挖掘有文化底蕴、有活力的历史场所,重新唤起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这也正是东四胡同修复工作要达到的目标。时亮说,保留住各个历史时期的痕迹,才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东四。

随着修复计划推进,越来越多的胡同在恢复原有风貌的同时改善了居住环境。现在的东四三条至八条,走几步就能看到花池、葫芦架和葡萄藤。

“我所向往的北京胡同,是在冬天的午后,晴朗天空中飞着一群鸽子,回响着忽远忽近的鸽哨声。”高洪雷从小在胡同长大,他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东四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A08-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吴为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

胡同·安全

消防站开进街巷 半年出警9次

今年1月份,东城区景山街道沙滩北街1号新添一处小型消防站,这是东城区第一家社区消防站。

24小时备勤 消防官兵都在这里生活

景山街道副调研员熊勇介绍,消防站的用地空间是疏解腾退出来的。胡同居民告诉记者,原来这个地方是一个很乱的卖菜点,还有一些小饭馆和建材店,街道和消防部门协调修建了消防站,设施很齐全,消防工具和消防车都有,官兵平时就生活在这里,周边有什么情况都能及时处理。

小李是在这值班的一名现役官兵,他告诉记者,他们是今年1月底到这边工作的,消防站满编10人,除了他之外的现役官兵就是站长,另外8人是专职消防员。“我们这里24小时备勤。专职消防员实行轮休制,平时休息比我们多一点儿”。

小李指着院外停放的消防车介绍道,这辆车配备的灭火器材包括水袋、泡沫水箱、灭火器、252升容量水箱等,“现在是汛期,我们也配备了救生衣、救生圈等防汛器材”。

1分钟出警 小型消防车能钻进胡同

北新桥消防中队副中队长、景山街道小型消防站站长张涵介绍,三眼井片区内胡同众多,大部分都是老旧房,通道比较狭窄,万一发生火情,大型消防设备难以进入。有了这个小型消防站,可以第一时间反应,开展初期救援。

今年1月以来,该消防站共出警9次。“周边居民家出现情况,指挥中心会直接调我们前去处理,如果居民离得特别近会直接到消防站找我们。”小李说。

张涵介绍,他们从接到火情到全体出动,只需1分钟的时间。相对于常用的大型消防车,该消防站车辆车型小,能够迅速钻到胡同里。

按照设计,北至店门东大街,南至五四大街,西至景山东街,东至北河沿大街,都是这个消防站的服务范围。据介绍,这个消防站还增援过西城区的米粮库胡同,为大型消防车辆参与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胡同·秩序

“停车自管会”打造不停车胡同

今年开春,建国门街道居民又多了一处散心赏景的好去处——西总布胡同。经过环境整治提升,胡同清理了开墙打洞和违法建设,还成立“自管会”,实现车辆单行禁停。

实行单行禁停 “自管会”每日巡逻

长754米、宽5米的西总布胡同笔直地呈东西走向,曾有大批历史名人在此居住。胡同9号曾为李济深、李宗仁旧居,胡同27号原为李鸿章祠堂,汉学家费正清曾居住在39号院内。

这条刻写着历史印记的胡同,曾商铺旅馆林立、违建密集,尤其是机动车乱停放,让此处成为地区环境管理建设的“老大难”胡同。

过去,居民早上出行时,都要在狭窄的胡同里堵上很长时间。西总布胡同街巷长张晶告诉记者,由于毗邻医院,又地处繁华地段,胡同内常有机动车停放。

去年年初,建国门街道正式启动西总布胡同环境整治提升,经整治,胡同内杂乱商铺从37个减至6个,并实行自西向东单行禁停。张晶介绍,经协调,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以共享方式向胡同居民提供140个车位错时停车,基本满足需求。

小巷管家王凤如是“胡同停车自管会会长”,她介绍,“自管会”有13名成员,大家的目的是打造“不停车胡同”。成员开展值日巡逻,详细记录违规停车的位置、车牌号、时间等信息,并据此分析停车规律,为规范停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4月16日起,每天有一名交警及若干交通协管员承担违章停车执法工作,对“自管会”发现的违停机动车进行处罚。

架空线入地 从胡同能望见国贸三期

现在的西总布胡同,上空没了架空线的遮挡,地面没了乱停的机动车和占道经营的商铺,天气好的时候,行人从胡同西口一路走来,远远就能望见正前方高耸的国贸三期大楼。

据悉,西总布胡同已成为建国门街道打造“JING彩”胡同的试点,街道将在总结治理经验的同时,重点向协和医院周边胡同推广。

胡同·绿色

居民认养花坛 葫芦架爬满绿植

曾经的东四四条胡同,私搭乱建、开墙打洞情况普遍,现在每隔几步就可以看到规整的花池和鱼缸内游弋的金鱼,葫芦架上还爬满了应季植物。“金鱼就在胡同的鱼缸里游,一条都没有少,说明居民的素质非常高。”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志勇说。

以花为媒 邻里重新热络起来

记者在东四四条看到,所有花池中都插着一个牌子:如果你也喜欢花,请加入花友会,我们将提供全方位支持。

胡同居民金大钧说,花友会成立的目的是栽种绿植、美化胡同环境。现在,胡同里已经设置了38个花箱、24个树池。

从花友会成立到现在,胡同里越来越多的花坛被认养,很多葫芦架上已长出小葫芦,花池里的铭牌上还写着领养人的名字。居民安素云说,自己家人已经在流水巷住了几代,“以前老爷子(父亲)就喜欢侍弄花草,后来随着院里小房越盖越多,失去了种植空间,街坊交流也少了,现在大家因为种花又热络起来”。

东四二条社区党委书记王莉介绍,花友会最开始有47人参加,至今已经发展至150多人。通过花友会,居民以花为媒、沟通感情。

发起“花蕾行动” 小学生担起护绿责任

经过环境整治提升,昔日杂乱拥堵的西总布胡同迎来“静胡同、慢生活”,建起了三个口袋花园,其中最东边的花园的绿植养护已经由西总布小学的学生主动承担起来。

据西总布社区党委书记李晓康介绍,社区党委与西总布小学党支部多次研讨,决定以党建共建形式组织小学生发起“花蕾行动”,进一步壮大社区环境共治力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社区实践机会

“学生们浇灌的花长得特别旺盛。”王凤如高兴地说,“作为西总布胡同的小巷管家和一名退休教师,我每天都会巡视胡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现在和少先队员一起行动,我从心里感到高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