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容易被那些人伤害(伤害上千名儿童)
这是一起震憾全球的大规模性侵案件。
它发生的年代并不久远,就在2002年。
发生的地点也并非在落后的第三世界,而是在美国的波士顿——一个教育程度全美最高、人均收入数一数二的城市。
一群天主教神父在教会、政界、律师界等各方势力的包庇下,数十年间性侵上千名儿童。
直到几个不畏权威的媒体人出现,才引爆了这座腐败的城市。
2015年,该事件被拍成电影《聚焦》(Spotlight),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
一部电影,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有正义,更多的是反思。
1.
1976年,波士顿的某个警察局。
一位母亲手足无措的哭泣,她的两个孩子刚被一个叫吉欧根(John J. Geoghan)的神父性侵。
然而几分钟后,神父居然被无罪释放。
转眼到了2001年。
《波士顿环球报》新任总编马蒂‧巴伦(Marty Baron,犹太裔)上台。
他注意到该报的一篇专栏:30年间,吉欧根神父屡次被控猥亵与性侵儿童,台面上所知的受害者至少达130人。
但吉欧根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
天主教主教伯纳德·劳也知情,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于是,马蒂‧巴伦下令报社的“聚焦”小组,展开深入调查。
随着调查,他们发现吉欧根神父的性侵行为,只不过是波士顿天主教的冰山一角。
波士顿至少有6%的神父有性侵儿童的行为。
他们专挑穷人或是问题家庭的孩子下手。
在这些缺乏关爱的孩子眼里,神父就是“神的代言人”。
当在众多孩子当中被神父特别关注时,这些自卑的孩子就会有一种“被神钦点”的感觉。
从“钦点”孩子收圣歌、倒垃圾,到讲黄色笑话、身体触碰,神父用身份一步步操控孩子,直至将他们性侵。
基本上,受害的孩子要么选择隐忍,要么通过律师和解,领取不到2万的赔偿金。
有的父母也试图反抗,但是无论是教会,还是身边的朋友,都劝他们息事宁人。
▲ 一位母亲写信给主教,说她7个孩子都被神父性侵,但主教却劝她保持沉默
而这些被神父性侵过的孩子,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都严重错乱。
从他们的信仰被毁灭的那一刻起,就只能通过酒精或药物来“嫌恶”自己。
▲ 受害者的手上全是自我麻痹的针孔
而抵抗不过内心煎熬的人,只能选择自杀。
所以,那些还活着的受害者,有另一个名字叫“幸存者”。
至于那些神父,事情败露后,天主教会在官方名册上备注“因病离职”“待分配”等原因,实际上却将他们调到另一所教堂,继续担任神职工作,继续作案。
就这样,罪恶的雪球越滚越大。
最终调查发现,在波士顿1500名神父中,竟有高达249位神父性侵儿童,造成1000多位孩子长期身心受害。
2.
波士顿的居民,是以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后裔为主。
当地居民的生活几乎与天主教镶嵌。
对于他们来说,天主教就算不是生活全部,也是极具分量的存在。
时任波士顿教区的主教伯纳德·劳广结善缘,与总统、政商名流,甚至许多外国领袖都是好友。
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神职人员。
▲ 图为现实中的主教伯纳德·劳。他反对堕胎、避孕、女性担任神职等性别平权议题,但也一心投入救济贫困等慈善活动,波士顿社会对他普遍赞许。不少人认为,他极可能成为天主教史上第一位来自美国的教宗。然而,2002年之后,世人对伯纳德·劳的印象,只停留在骇人听闻的天主教会大规模性侵案上
但就是这位有声望的主教,从上至下的包庇罪犯。
天主教可以说是世界上包袱最重的宗教之一。
他们的神父不能结婚,甚至还要禁欲。
可是,这种独身制度并不能让神父的生理需求消失,只会让他们行径变得扭曲不堪。
他们不但性侵儿童,事实上,他们自己本身也是受害者,有的神父性心理年龄只有12、13岁。
影片中一名神父承认自己猥亵儿童,但他不认为自己有罪,因为他童年时期也被神父性侵。在他看来,这种行为是合理化的。
而一些真正的恋童癖也隐藏在神父当中,把教会当成逞私欲的桥梁。
但这些神父的恶行,几乎全被伯纳德·劳主教隐藏。
在他看来,比起天主教的神圣与名誉,以及信徒们的长期捐赠,这些孩子所受的伤害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神父们不会有罪,他们只是频繁地轮调教区,最大的惩罚顶多是进入心理治疗中心。
3.
因为有教会在背后默默地掌控一切。
这导致“聚焦”小组的调查举步维艰。
整个波士顿从上至下,都形成了沉默螺旋效应。
主教亲自约见马蒂‧巴伦,话里话外都在表达“只有天主教才能让波士顿这个城市运转”。
▲ 《聚焦》中的主教
政客出面劝记者放弃调查,不要因为神父的个人行为,去否定主教大人。
警察压制案件,不愿出面逮捕神父。
律师也只是充当教会与受害者之间的和解媒介,他们甚至以此获利,从受害者仅得的2万赔偿金里抽取三分之一的佣金。
连女法官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不愿给记者解封那些神父犯罪的法律文件。
“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大家都无动于衷。”
每个人都选择了沉默,整个体制在沉默中崩坏。
甚至还包括受害者的父母——那些虔诚的天主教徒。
一位受害者说,他12岁时父亲自杀。当神父到他家时,母亲觉得主降临了。
在母亲的默许下,神父带着他去买冰淇淋并将他性侵。他一动也不敢动,那支冰淇淋他碰都没碰,看着它在手中融化成一团。
另一名受害者说,当神父上门为性侵事件道歉时,他的母亲居然为神父捧上糕点……
我们总以为,社会事件都是罪犯的个人行为造成。
但究其原因,发现其实是社会的某些功能失常,才造成一个个悲剧。
影片中唯一一个愿意为受害者辩护的律师米奇(Mitchell),说了一句令人难过的话:
如果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落,那毁掉一个孩子也需要整个村落。(If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it takes a village to abuse one.)
人与人的连结紧密而复杂,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卸责地说:我与所有社会现象完全无关。
当“聚焦”主编罗比(Robby)为取得资料,不得不威胁抽取佣金的律师埃里克(Eric)时说:
“我们有两则新闻,一则是关于道德败坏的神父,另一则是披露一群把性侵未成年人案变成有利可图的律师,你要我们写哪一则?”
没想到,埃里克反而一脸嘲弄地看着他:
“多年前我就寄了一份神父的名单给环球报,但你们置之不理。”
原来,他也曾试图去揭发这些神父,无奈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达到,于是热情也随着时间而逝。
罗比愣住了。
那个收到名单的负责人,正是他自己。
因为他的疏忽,导致20年间又多了许多无辜的受害者。
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在毫不关心的情况下,为这些悲剧添上了一脚。
4.
然而,世界始终是光明的。
在那个报道新闻讲求掌握足够证据的年代,信奉天主教的女法官最终裁决,解封神父性侵案的法律文件;
那些曾参与调解性侵案的律师们,也站出来指证涉事神父的名单。
“聚焦”小组在2002年发表了近600篇深度报道,震撼全美。
吉欧根神父被判10年徒刑,在他关进牢里的第二年,就被同房的狱友打死。
主教伯纳德·劳从波士顿教区辞职(但却被调回梵蒂冈当四大教堂之一的主持人,2016年寿终正寝)。
电影《聚焦》无意神话好人,更无意丑化罪人。
当一个社会需要教会、政府、学校、医院等组织才能正常运转和发展时,
我们要做的不是控诉,而是反省;不是对立,而是监督。
如电影中波士顿环球报总编马蒂‧巴伦的一句台词,说得特别好:
有时我们很爱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突然间天亮了,人们却开始互相指责起来。
这世界最可贵的事情之一,就是始终有一群坚持做对的事的人。
他们不畏势力、不畏强权,内心秉持正义与信念去做正确的事。
譬如,这位11岁时被神父性侵、在痛苦成长的“幸存者”菲尔(Phil),长年都在勇敢地挞伐教会神父;
又比如,这位被威胁吊销律师执照的米奇(Mitchell),长期受教会施压、监视,却还是选择帮助受害儿童,协助记者调查;
就在环球报关于神父性侵儿童的报道发出的当天,两名刚被性侵的幼童还在等着米奇为他们伸张正义。
他们的人生刚起步,就几乎写下了休止符。
当然,6位不畏强权的记者挺身而出 ,才让公义得以秉行。
▲ 六位记者被对应成《复仇者联盟》中的六位英雄人物
他们面对庞大压力时,仍旧扶正黜邪,令人动容。
一个尽职的媒体记者,是在街头,在阴暗的角落,在被无情拒绝无数次之后,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可以说,除了新闻界可以“逼使权力者保持诚实,没有其他人做得到”。
然而,在这个点击率就是一切的时代,媒体生态早已失衡。
一则八卦新闻获得的点击率,可能比一个记者花几个月甚至一年采访的议题还要高。
当我们对失去的真相惋叹时,是否应该思考,如何为新闻工作者创造改变世界的环境?
如果我们不重视、不守护,或是选择沉默。
那么,无数的真相,只能在无声无息中弭平。
这将是整个社会的损失。
作者:张老六
责任编辑:华小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