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算盘的故事(追根溯源话算盘)

老一辈算盘的故事(追根溯源话算盘)(1)

算盘,曾是我重要的工作用具,我每天的工作日常除了点钞就是打算盘。八十年代中期,我参加工作伊始,就先从打算盘的基本功学起,把已经忘光了的小学时就学过的珠算口诀,又重新捡起来背诵记忆,然后运用口诀每天不停地练习加减法,后来又学乘除法。

算起来,算盘陪我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三十载春秋,它不仅是我每天不离手的吃饭家伙,也算一个熟悉的老伙伴,我对这个不会说话的算盘是有一种依赖和感情的,用习惯顺手的一个算盘是不舍得轻易换掉的,除非它坏了或旧到不能使用了。三十年来,我换过几个算盘,从最初的木质大珠算盘,到最后的铝制框塑料珠的小算盘。

我至今都喜欢打算盘的感觉,听着算珠发出清脆的噼里啪啦声,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美妙。打算盘时间越久越熟练,打的就越快。只是,我用了几十年的算盘,却从没想过它的历史渊源。今天,我就来和大家一起追溯一下算盘的历史,看看算盘到底有怎样的前世和今生。

老一辈算盘的故事(追根溯源话算盘)(2)

1. 起源:

算盘,又称祘盘,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那个时候,我国就有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当时人们称之为“算板”,它应该就是最早的算盘。由此可以说,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但算盘究竟是谁发明的却资料可查,而对于它真正的起源年代,也是众说纷纭。

(1)东汉说:

东汉数学家徐岳著有《数术记遗》一书,书中一共计述了算数的14种算法,其中第13种就是“珠算”,书内记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数学家甄鸾对这段文字的注解为:“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其意思简单理解大致为:把木板刻为三个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或拨动珠子的,中间部分则是做定位的。上面一珠与下面四珠是有区别的,上半部每个算珠代表5,下半部每个算珠代表1。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人就是根据这些文字记载,认为算盘是起源于东汉时期,是我国最早关于珠算的记载。

然而,这样的说法则被近代的一些学者做了否定,他们认为《数术记遗》中所描写的珠算,仅是一种简单的只能做加减法的计算工具而已,还不能与算盘相提并论。

老一辈算盘的故事(追根溯源话算盘)(3)

(2)元明说:

清代学者钱大昕依照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井珠》中引用的形容奴婢的谚语:“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拔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拔之则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语中的含义是把老资格的奴婢比作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的算盘在民间已经很普及,所以,钱大昕据此认为算盘起源于元朝中叶。

认为算盘出现在元朝的说法,还有宋末元初时期的刘因在《静穆先生文集》一书中的一首以《算盘》为题的五言绝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 此外,在《元曲选》“庞居土误放来生债”一节中也曾提到“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那么,以上的三个出处,说算盘出现在元朝时期,也是有其足以可信的理由支持的。

而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鲁班木经》中,已有制造算盘的规格、尺寸:

“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线上二子,一寸一分;线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

此外还出现了徐心鲁的《算珠算法》、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柯尚迁的《数学通轨》、朱载堉的《算学新说》等介绍珠算用法的著作,这些都是说算盘在明代已被广泛地使用的有力证据

老一辈算盘的故事(追根溯源话算盘)(4)

(3)唐宋说:

历史学家对算盘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后来,随着对史料研究的深入,又有不少学者认为算盘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朝。支撑此说法的依据是,在宋代的巨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卷左,画中有一家赵太丞家的药铺,其柜台上醒目地看到有一架算盘。后有学者将此画面拍照放大后仔细观察,确认画中的算盘与现代使用的算盘性质类似的串档算盘。这足以说明,算盘在宋代就已经出现,而且,宋元的很多书籍之中记载的算盘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1921年河北省巨鹿县一户宋人故居里,曾出土过一颗木质算盘珠,虽然那时已被淹埋地下八百多年,但其型清晰可见为中间带孔的鼓形,与现代算珠无异。所以,从形制上来看,宋代的算盘已经较为成熟,丝毫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笨拙或粗糙的外表。因此,如果认为算盘起源于宋代,还是有待商榷的。

综合各种说法和研究发现,很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宋代以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从而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那时不可能有重大发明,算盘诞生于此时的可能性不大。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文化都较发达,计算工具也较之以往朝代要先进,因此唐代极有可能将使用了2000年的筹算演变为珠算,由此推断,极大的可能,算盘是在唐代发明诞生的。

追根溯源,算盘是始于古代的,也就是说它的前世距今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实,无论算盘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它都是一种很早和很好的数字运算方法的工具,它彰显了我国人民极大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为后来的数字运算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老一辈算盘的故事(追根溯源话算盘)(5)

2. 算盘的形制以及口诀:

我们中国的算盘,在古代也是五花八门,形状不同,材质各异的,最早有木、竹、铜、铁、玉和象牙等材质。

我国最早的可见算盘的图像,就是来自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那个算盘,和现代算盘几乎一样,是十五档一四算盘,上面一颗珠当五,下面四颗珠每珠当一,这种计算工具节省空间,操作迅速,记住“三下五去二”等,就能胜任很多账面工作,所以在民间迅速推广。

中式算盘在发明之初,采用菱形珠子,明代改成圆形珠子,且是上两珠每珠当五,下五珠每珠当一,每档表示零到十五个数字,成为一十六进制和十进制的通用计算工具,那时的主要重量是一斤等于十六两,所以,布店打算盘只要一颗上珠和四颗下珠,粮店打算盘就需要七颗珠子全用到了。这样的算盘可以做加减乘除等算法。

算盘一般用食指和大拇指拨珠。打算盘的基础就是记住各种口诀,只要记熟掌握这些口诀,就会轻松自如地利用算盘进行各种复杂运算,甚至可以开多次方。这里说的珠算,就是指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方法。

老一辈算盘的故事(追根溯源话算盘)(6)

光有算盘还不行,要想用它算数,还需利用一些方法,聪明的先人们,于是,就发明了珠算口诀,这口诀有加法口诀,减法口诀,乘法口诀和九归口诀(也就是除法口诀)。

加减口诀,为珠算所特有,最早见于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乘法除法口诀,采用的则是筹算口诀。

乘法“九九”口诀,在春秋战国时已在筹算中得到应用;

归除口诀,首见杨辉《乘除通变算宝》,

朱世杰《算学启蒙》所载九归口诀已与现代基本相同。

有了四则口诀,珠算的算法就形成了一个体系,并被长期沿用下来。(大家如有兴趣,可在头条APP搜索珠算口诀查看。)不得不说,珠算口诀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它是先人聪颖智慧的结晶。

看着这些口诀很繁杂,其实特别便于记忆,像顺口溜一样,背几次就能记住,而且一次记住,终生不忘。

老一辈算盘的故事(追根溯源话算盘)(7)

老一辈算盘的故事(追根溯源话算盘)(8)

3. 算盘的今生: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电子计算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古老发明的算盘,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因其高效、准确等优点,仍有很多人喜欢这种传统的计算工具。尤其,像我这个年龄上下从事金融或财务工作的人,已经习惯和依赖算盘算账了,用计算器反倒不顺手。再加上算盘制作成本低,价格便宜,同时还因便于记忆的珠算口诀,简便快捷的运算方式,所以,算盘在我国依然受很多人青睐,继续使用,并且曾经一度流传到的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的国家和地区也在一直使用。

现在有些金融单位,虽然都是电子操作系统,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需要用算盘统计一些数据的;有的单位每年会举行员工业务技术比赛,其中还保留着算盘的平打和翻打项目,涌现出不少打算盘的高手。只是,现在的工作中用的算盘一改以往很笨重的大的木质算盘,更多是小型的塑料珠子、铝制边框的算盘,用起来很灵巧轻便。

老一辈算盘的故事(追根溯源话算盘)(9)

另外,古代流传下来的木质算盘,不排除尚有较名贵些的黄花梨木或是紫檀木材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的东西越来越受文物爱好者追捧。算盘虽算不得高贵之物,但若是框由黄花梨或紫檀木制作,木料结实,木性稳定,所以,至今也不会变形,如果平时注意保养维护,常打蜡擦拭,并保护好其包浆,会越发显得古雅。因其年代久远,所以,很具收藏价值,作为收藏文玩的收藏家,是不会轻易错过这样的器物的。

为了增加算盘的美观度,有些算盘的制造商在外观上增加了不少设计工艺,材质也讲究,使它更具艺术效果,这样的算盘值得收藏,可能现在暂时看不到的价值,在未来或许可以显现。

现在有很多地方的博物馆或民间展览馆,都收藏有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老算盘,可见,算盘一直在民间流传,并得到很好的保留和保护,可见国人对于传统历文化的敬仰和尊重。相信有这种情怀的人会越来越多,古人的创造发明一定会代代相传下去的。

打算盘,其实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技能,它可以开发智力,活跃思维。我国的珠心算是建立在珠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启智科学,是现代珠算文化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每年的8月8日是世界珠算联合会决定的世界珠算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2013年12月4号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会议上通过决议,正式将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算盘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是先人留下的伟大发明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算盘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下去。

老一辈算盘的故事(追根溯源话算盘)(10)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