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具有哪些优势(2022年江西省农业主推技术)
(一)技术基本情况
“稻—鸭”共生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放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利用家鸭的生物学特性,在田间除草、除虫、施肥,可最大限度地使稻区环境不受污染,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绿色、有机优质稻米和鸭肉的全新生态农业新技术。该项技术完好践行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开劈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作用和意义重大。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稻—鸭”共生技术模式于2016年在德安县开始试验,2017、2018年在柴桑区岷山乡进行示范和技术完善,并制定了九江乡音种养殖合作社“稻田养鸭操作技术规程”;2019年选择“稻—鸭”共生技术养殖基础较好的瑞昌市横港镇、范镇大面积推广。从最初的3户农户面积不到百亩,发展到现在有60个农户参与,面积约2万亩,养鸭20多万羽。由于稻鸭“稻—鸭”共生技术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目前已在南昌、吉安、赣州等地辐射推广。该项技术也被2021年我省出台的“家禽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列入了重点推广技术之一。
(三)提质增效情况
据瑞昌市横港镇碧盛合作联社示范测产统计,采用稻鸭共生技术模式,每亩可节约农药成本(含人工)149元、节省化肥成本平均52.5元(少施15kg,平均每千克3.5元);水稻产量增加10%左右,稻鸭谷市场价每千克高出常规水稻0.44元,两项叠加每亩增收291元;稻鸭共生示范区每亩10只鸭子创纯收入100元,以上4项合计除去田间设施及用工成本,每亩可净增收300元左右。另外,稻鸭共生还可增加土壤肥力15%以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二、技术要点(一)田间配套设施
1、单元围网。一般5-10亩设一个单元。放鸭前用2cm×2cm孔距的尼龙或铁丝网围合,网高60-80cm,每隔2-3m用竹竿或木条打桩,围网的上下边用铁丝或尼龙绳做纲绳将网拉直,底部用竹签固定防逃.
2、简易鸭舍。在田埂较宽处(尽可能选择中部)用竹竿、杉木、石棉瓦、油毛毡等按10-12只/m2搭建简易鸭舍,地面用木板或塑料布铺垫作为鸭补料、休整场地。
图1单元围网
图2简易鸭舍
(二)品种选择技术
1、鸭品种。选择个体中小型、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活动量大、觅食能力强的蛋用型或蛋肉兼用型品种如青壳4号麻鸭、绍兴麻鸭、吉安红毛鸭等。
2、水稻品种。选择抗病虫、抗倒伏、耐水、耐肥、米质优良的品种。如热香1号等。
(三)饲养管理技术
1、放牧稻田要求。选择机插秧或人工栽插,行距 28 cm,株距 12 cm。稻田养鸭的水稻田一般在水稻移栽前施足基肥(腐熟农家肥 100 kg/亩),追肥以鸭的排泄物和腐烂的杂草为主。在地力不足的情况下,可补施有机肥料或者经发酵腐熟的饼粕。每667m2宜放养绿萍100-200kg供鸭子采食。在整个生产环节不使用化学农药,确需时用无毒或低毒生物农药。放鸭初期以3-5cm,中后期5-8cm水深为宜,抽穗前不断水。
2、放鸭时间。小鸭在秧苗进入返青期(栽插后5-7天)后投放,青年鸭应在移栽秧苗10d以后。
3、放养密度。每亩放养10-15只。视田间肥瘦、食物资源等情况适当增减。
4、诱导调教 。在育雏期间,饲养员利用口哨或吆喝等声音调教鸭,形成条件反射。
5、放鸭准备。放鸭前在简易鸭舍内,投放充足的饲料及饮水,让其在简易鸭舍内过渡1-2天,适应野外环境,选择晴天、气温适宜时让其自行下田活动。
6、补料。补料种类 全价料、稻谷、玉米、小麦、配合料均可。每只鸭的喂量为正常自由采食量的60%-80%。根据鸭的大小、稻田杂草和田间可食生物数量适时调整喂量。补喂时间、次数 1-2次/天。鸭放入稻田1周内设为补料过渡期,2周以后全部饲喂补充料。
图3 补料
(四)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1、鸭病防治。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在放鸭前完成免疫注射。主要有小鸭病毒性肝炎、传染性浆膜炎、禽流感、黄病毒等。
2、稻病防治。共生期间水稻病虫还主要依靠役鸭的采食活动以及杀虫灯、赤眼蜂等生物防治。确需喷洒农药时,宜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图4 鸭病防治
图5 稻病防治
(五)收鸭
水稻抽穗后灌浆前,将鸭从稻田移出收回,视后续用途另行集中饲养。
三、适宜区域江西水稻生产区。
四、注意事项共生前必须做完鸭主要疫病的免疫注射。共生期间,原则上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如确需喷洒农药,宜选择高效低度农药,且必须把鸭赶起关在简易鸭舍饲养3-4天后再放牧,以防中毒。
五、技术依托单位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来源: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