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多屠狗辈四海之内皆兄弟(仗义每多屠狗辈)

仗义每多屠狗辈四海之内皆兄弟(仗义每多屠狗辈)(1)

这对联相传是明朝“闽中十子”之首的曹学佺quán写的。天启二年,曹在广西为官,皇亲以斗犬为乐,奴才飞扬跋扈,每每放恶犬咬人,一秀才逃跑不急被咬,杀猪人手起刀落,砍了狗头,奴才们把二人送官府,曹判无罪。皇亲受辱,私下重金贿赂并威逼秀才改口供,称自己和斗犬相好嬉闹,屠夫恶从胆边生杀了斗犬。秀才翻供,曹大怒,打了三十大板,秀才招了受人威胁,曹重判:屠夫无罪,秀才与狗相好、恩将仇报,革去功名,给皇亲当狗!他愤然在案卷上写下这句千古名联:“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看了这联,噌的一下,有一股子草莽气从脊梁骨窜出,紧接着,哼得一声,又有一股子鄙视气从鼻子里喷出。暗下决心:做人就做仗义屠狗辈,切莫成了负心读书人。

时隔一段时间,不知怎的,心里总惦记着这句话,萦绕在心头一个问题,为什么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呢?

思来想去,总觉得读书与人的性情有关系,却也不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读书的流氓很多,不读书的仁侠也很多。后来发现,读书不过是一种“手艺”罢了。就好像种地、养花、做饭、打铁、看病、开车一样。我们从不去想种地的人仗义,养花的人负心,做饭的人仗义,打铁的人负心。其实,读书也一样。当你不想改变的时候,读书不过只是一门手艺而已。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时的人学习是为了改造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装点自己给别人看。这样看,读书人分两种,一种人读书为了成贤成圣成君子,那他的书是往骨血里印的,自然能够培养出浩然正气;而另一种人读书只是为了成名成功成权贵,那他的书只是获取富贵功名的垫脚石罢了,自然也就与正气没什么关系。这就像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我们的大学,培养的都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读书,是表象;杀猪,也是表象。读书与杀猪,决定不了一个人是仗义还是负心。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句话,把读书抬到了天上。这也导致人们对读书人寄予厚望,同时也被读书迷了双眼。照我说,这话应该改一改,变成“万般皆上品,唯有仁义高”。杀猪怎么了,送快递怎么了,泥瓦工怎么了,清洁工怎么了,这些反而都是正儿八经的手工劳动者,流自己的汗,挣自己的饭,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一个为了金钱而读书的人,有什么可高贵的,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瞧不上别人,更应该感到羞耻才对。动机不纯,再优雅的物件也装点不出一颗善良的心。

国家和社会大力提倡读书,是想通过读书这种方法,熏陶出一大批善良、正直、担当、有为的知识分子。归根到底,人们提倡的不是读书,而是美好的品德。也就是说,读书没有什么可值得尊重的,应该尊重的是读书孕育出来的果实——仁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