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老师的邓稼先的墓志铭(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惊艳老师的邓稼先的墓志铭(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1)

导入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大家先来看两幅对联,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这是我们课本预习部分里的两幅对联。大家来说一说它们的意思,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有什么关系呢?(个别同学解释或猜想一下)

授新

接下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一看文中的邓稼先是否和对联里所写的一致,或者你是否还会有新的认识,开始朗读。通过读课文,大家一定对邓稼先有了一些了解了。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 谈一谈邓稼先

(学生们自由畅谈)看来大家对邓稼先有了初步的认识了,我们谈到了他的身份、工作、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很好,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 品一品邓稼先

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邓稼先,了解他的性格,他的品质,他的精神。我们通过几个关键词来品析一下:

第一个词:鲜为人知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又是如何理解邓稼先的鲜为人知呢?从课本里不难发现,邓稼先的鲜为人知,首先,取决于他的工作性质,他是搞核试验的,是保密的工作,28年的时间,几乎没人知道他干什么工作(第四部分,邓稼先说自己在外地工作)。其次,取决于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极不爱张扬的人,干什么都默默无闻(第三部分,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板书:默默无闻

下一个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大家如何理解?“瘁”是过度劳累,“已”是停止的意思。可见,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大家注意这么几个时间,1958,1986,这中间的28年时间里,他都工作在第一线。而且投入工作6年后,我国就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三年后又爆炸了我国的第一颗氢弹。大家知道爆炸原子弹氢弹有多难吗?到现在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也没有多少个国家。而且从事这项工作,危险性很大,邓稼先就是受到了核辐射,最后罹患直肠癌,撒手人寰。可即便这样,他还是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祖国的核事业中。不知大家注意一个词没有——“立即”,当邓稼先获得博士后,立即乘船回国。这能说明什么呢?——他心系祖国。

(板书:为国奉献

下一个词:纯

大家如何理解这个词呢?他是纯朴的农民,是理想的党员,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工作,为了集体,为了国家。他是一个无私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板书:毫无私心

我们再来看一句话:“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应该重读,为什么?能读出邓稼先内心的什么情感来?“极少援助”说明帮助很少,而且“援助”二字是加了引号的,大家发现没有?说明不是真正的援助。这里的引号就让援助二字有了特殊含义了。“任何”应该重读。对,说明核武器的爆炸成功和外国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我们应该读出邓稼先内心的自豪来。从这也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板书:民族气节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句话:“我不能走。”

从这句话里你能读出邓稼先性格当中的什么?面对危险,他作为领头人,他坚守住了工作岗位,他不能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责任担当,可以看出他的身先士卒。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的句号能不能改成感叹号?为什么?感叹号语气太过强烈,不符合邓稼先这个工作一向默默无闻的科学家的形象。

我们再来看一首歌: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作者杨振宁说如果有人要拍摄《邓稼先传》,他会建议采用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大家觉得为什么?

从这首歌词我们可以读出中国男儿的责任担当、不畏牺牲、勇于奉献,而且他们的精神还鼓舞着后来人。

(板书:责任担当

好,大家集体来朗读这首歌词。

下面来看课文最后的两句话: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的、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没有彷徨和矛盾,说明邓稼先内心专一坚定,从一开始外出学习就知道要干什么,所以学成后“立即”回国了。这就是纯粹,这就是无私。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作者杨振宁说的,他们是同学,同在外国留学,邓稼先回国了,他没有回。这句话其实是有言外之意的。我们在说作者情感的时候再讨论。

现在看下一句。“他仍会走他走过的路”说明邓稼先信念坚定,信念之所以坚定,是因为他心系祖国。他就是这么一个默默无闻、心系祖国、无私奉献而且有责任敢担当的人。他是平凡的,他更是伟大的。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 夸一夸邓稼先

我们来为邓稼先写几句评语,用第二人称写(这是中考常考题型,类似的还有写评论、发帖、写颁奖词等等,方法可参考——事迹 评论/态度 修辞)。

————————————————————

第一课时估计上到这里也结束了。第二课时共有两个环节。

一 学一学邓稼先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邓稼先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大家能从邓稼先身上学到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一学邓稼先。(学生自由谈)

二 写一写“邓稼先”

这里的邓稼先是加了引号的,说明有了特殊含义,这里的邓稼先仅仅是一个人物代表。这节课我们要学一学如何写人物。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邓稼先的性格、品质、精神,虽然这篇文章算不上一篇对人物细致刻画的文章,而是更偏向于人物传记,但我们仍然能找到一些作者在突出人物性格时所用到的方法。现在我们来找一找。

第一,在突出邓稼先贡献之大时,作者先给出了中国的大背景,在祖国强大之时制造出原子弹不足为奇,当然贡献也很大,但是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十二分落后的中国,在茫茫戈壁上制造出来就不简单了,所以第一部分背景的介绍为邓稼先这个人物起到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第二,在说到邓稼先的默默无闻时,用到了对比,这个很明显,奥本海默锋芒毕露,邓稼先默不作声;奥本海默妇孺皆知,邓稼先鲜为人知等等,在对比中,让邓稼先的形象更加突出,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第五部分有一段是引用了《吊古战场文》,这既是在描述邓稼先工作的环境,也是在为邓稼先这个人物做烘托。环境那么恶劣,危险关头,邓稼先却说“我不能走。”人物形象不是一下子就立起来了吗?所以,环境描写是对人物的性格有烘托作用的。

第四,刚才提到的那句话“我不能走。”这是对邓稼先的语言描写,然而,比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语言中的细节描写。邓稼先即便再默默无闻,也肯定不止说过这一句话,为什么单独把这句话拿出来呢?因为这句话最能表达邓稼先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简简单单四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就把邓稼先内心的责任担当,默默无闻都写出来了。这就是文学上的四两拨千斤。

我们两个课时几乎都在说邓稼先,而忽略了本文的作者杨振宁。那么,接下来,咱们来说一说杨振宁。我们就从上节课提到杨振宁的那个地方说起。杨振宁说邓稼先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我说这是有言外之意的。因为杨振宁毕业时没有回国,而是在1962年加入了美国国籍。其中缘由我们也不必探究,他也许也想过回国,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或者他不想回国,但又有点儿不好意思,所以中间有过彷徨,有过矛盾。

当我看到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里出现了“访问”二字时,我是有些反感的。很明显杨振宁当时是拒中国于身外,俨然以美国人自居了。可这一部分的最后却说自己哭得一塌糊涂,不知道是为了民族而感到自豪还是为了朋友邓稼先感到骄傲,自己也想不清楚。我觉得更多的是惭愧吧。当国家最需要科学人才的时候,他没有回来;当朋友最需要帮助和鼓励的时候,他不在身边,但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制造出了核武器,你说,他能不惭愧吗?

杨振宁是2017年重改回中国国籍的。也许他还是改变不了骨子里落叶归根、安土重迁的思想,又或许是别的。就他个人而言,他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今100多岁仍然享受人间的清欢,而且有小自己54岁的妻子常伴左右,可以说是人生的赢家了,可和为祖国事业奉献余生、28年未曾和妻子谋得几面的、62岁就殒命疆场的邓稼先相比,他又显得渺小了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