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德育教育(促进体验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

伴随着社会急剧变革和文化多元发展,学生厌学、叛逆、以自我为中心、沉迷手机、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成为教育不能承受之重,中小学德育面临严峻挑战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世界开展工作,二者互相融合、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进而达成育人使命但目前无论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学校实践工作中,这种既协同又存在差异的关系并没有被重视,常常导致两者的实效性都不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体验式德育教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体验式德育教育(促进体验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

体验式德育教育

伴随着社会急剧变革和文化多元发展,学生厌学、叛逆、以自我为中心、沉迷手机、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成为教育不能承受之重,中小学德育面临严峻挑战。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世界开展工作,二者互相融合、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进而达成育人使命。但目前无论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学校实践工作中,这种既协同又存在差异的关系并没有被重视,常常导致两者的实效性都不高。

正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与协同

为了更好地说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与协同,笔者在这里提供一个曾参与过的线上心理辅导案例作为参考。根据案例申报咨询师报告,来访者是一名成绩一般的高三男生。咨询师是来访者高一时的班主任,高三时是其任课教师。一次月考中,来访者被监考教师认定作弊,他认为自己被冤枉而与教师发生言语冲突和肢体推搡并威胁称要跳楼。学校调查通报认定来访者“参与和牵涉作弊”,来访者不服,愤怒情绪无法平复,加上最近一次月考成绩很差,情绪低落。来访者情绪失控,就医后在家服药调整,和父亲时有冲突。其后,来访者告知咨询师有轻生念头,咨询师上报学校启动自杀预警,当晚来访者在家中被父亲责打,遂离家在外地租房独自生活。

本案例虽是一则个案,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一线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德育重点要求学生遵守外在规范和规章制度,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引导学生内在心理和谐,二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和协同,很难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处理事件时要非常谨慎和智慧。当然,该案例中监考教师、班主任、咨询师、学校、家长等各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焦虑。但我们更要看到的,是一个青春期孩子面临压力事件的茫然无助和渴望理解、支持的心灵呐喊。

把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要提高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首先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一般以倾听共情、尊重理解为方法原则;而思想道德教育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因此强调从正面出发对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行为进行纠正。学校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临床心理咨询,但一定程度上要遵循“不评判,不否定,不批评”的心理咨询原则,否则难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德育强调从正面出发对学生进行规范和约束,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他人、社会的关系,因此需要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和问题行为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要严格甚至严厉地提出批评。因此二者在工作理念和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对象、不同场合要注意把握各自的边界。

不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指向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因此不可能截然分割,二者只有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走向相对有序和平衡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引导学生自己过得更好;道德教育则侧重引导学生遵循外部规范。因此,只有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才能真正解决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培养身心和谐、道德健康的人。然而,学校德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利他、规范,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心理感受和自身需要,方式上也多采用说教甚至强制方式,这是德育难以走心、难以有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越来越受重视,一部分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执着于心理咨询的理论和理念,过分看重对学生的接纳、尊重、理解,忽视必要的规则约束和要求,进而导致工作实效同样不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陷入尴尬境地的原因之一。

从体验视角出发协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前文提到的案例中,即使男生存在认识、行为问题,从德育视角出发的确需要教育,甚至批评和处罚,但教师、学校与家长在处理方式和分寸把握上也应注意考虑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体验,将严格要求和理解尊重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积极应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相对可能不会以太过激烈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但实际上如果在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方面没有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在成长道路上就可能遭遇问题甚至危机。

教育是关乎人的生命成长的一种学问,要关注和理解人的真实体验,引导个体建构内在和外部世界的和谐,正如德国生命哲学奠基人威廉·狄尔泰的名言,“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中小学德育要有效应对社会急剧变革带来的挑战,就要走出符号认知主义范式下的灌输说教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产生切实的体验。体验式德育在内涵上并不否定认知层面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体验视角下对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实践进行有机整合,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协同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产生实效,做到深入人心并知行合一。

在具体方法技术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协同对学生的心灵和生命状态产生实际影响,需要从激发体验、聆听体验和反思体验三个逐步深入、相互联系的阶段进行探索。情绪感受像“温度计”一样反映着体验是否真正发生及程度如何,而心理活动既以身体和生理的机能为基础,又以身体和生理的变化为表现。因此,激发学生在情绪情感和身体感觉两方面产生体验,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活动的重要起点。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体验并学会认真聆听,尤其当学生存在冲突性体验和认识时,教师更要持接纳尊重的态度。冲突是协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教师要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反思负面或冲突性的体验和认识,将之转化为促进道德和心理发展、升华德育效果的积极资源。

(左群英系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何永娟系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教师;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师范生德育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研究”[EEA210415]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26日第7版

作者:左群英 何永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