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儿女的脊梁(父母的芳华)
作者:张丽
题记: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完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会觉得有一千种“芳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会塑造一代人的性格特点。我的父母在最美好的年华,赶上了国家的改革开放,他们是祖国四十年发展的践行者。我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军人、一名乡医,我的母亲曾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父亲去当兵
1972年,父亲18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连队卫生员。
我懂事后,他很少给我讲部队上的事,却常常说起他的姐夫(我的大姑父)是他的恩人。如果没有大姑父连夜骑车两百里找他回家,他去不了部队当不了兵。难以想象,他如果没去当兵,生命历程会是什么模样。
那年冬天,父亲在离家百里的武城县境内修河。大姑父一早骑着自行车出发,找到父亲时天已经快黑了。姑父告诉他,政审通过了,第二天就得去当兵。两人骑车连夜往家赶。
那夜漆黑,车子负重前行。姑父狠劲蹬一下,脚蹬子软绵绵地滑一下,车子滑轮了。举目四望,周围几里无村无店。两人轮替着蹬一会儿推一会儿,衣服都湿透了。就在二人近乎绝望时,起风啦!北风怒吼,刮得连车子带人“呼呼”往前跑。而回家的方向正好是顺风。父亲说,那一次他真正体会到了“天助人也”的真正含义。
天明时,两人到了离家还有十几里的张庄镇驻地。敲开一家路边店,说明原因,借得一柄斧头,修好车子,马不停蹄往家赶。就这样,父亲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部队服役六年,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今,父亲常念叨:姑父自年轻时就是个能人,心灵手巧,干啥都行。人又善良。从前,咱家人口多,日子困难,可没少帮咱。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人家的好。父亲是这样教育晚辈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经常去探望姑父和姑姑,当他们家碰到难处时,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忙解忧。
不被姥爷看好的婚姻
1975年,一身戎装的父亲经媒人介绍认识了我的母亲。高中毕业、心气儿还有点高的母亲,没有嫌弃父亲初中毕业和他家庭的贫穷,不顾姥爷的反对,坚决要嫁给父亲。
第二年9月,父亲休假和母亲完婚。9月9日,毛主席逝世,停止一切集体活动,全国哀悼。按当地风俗,早定下的结婚日期不能改,父亲也要及时归队。父母的婚事只能草草办。母亲说:“毛主席去世了,人们悲痛欲绝,碰到婚丧大事怎能太张罗,连结婚送嫁都得免……”这似乎顺了反对这桩婚姻的姥爷的意。姥爷只简单陪嫁两个红漆木头箱子,姥姥偷偷把两床被子塞到箱子里。母亲嫁给了父亲,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苦和坎坷,两人一直共同承担。
姥爷头脑灵活,年轻时做过多种小买卖,家里的经济条件比父亲这边强百倍。嫌老张家穷,成为姥爷反对父母婚姻的理由。母亲从小聪明好学,因为唯成分论,因为推荐读大学的制度,成绩出众的她无缘就读大学。这也成了母亲的伤痛。父亲这边,老少延续几代都是出了名的老实巴交的庄户人。被家庭成分弄得抬不起头的母亲,觉得父亲就是她的救命稻草。是那个时代影响了他们的婚姻观。
父母生养了我姊妹仨,在偏僻的鲁西北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靠力气耕种的年代,只有三个丫头的家庭是被瞧不起的。善良、坚韧的父母,咬紧牙关、节衣缩食,供养我姐妹三个先后通过读书走出农门。
好老师好母亲
父亲有时给母亲开玩笑,多亏嫁给他才有了当老师的机会。母亲听了一点儿也不反对,往往会补充几句:娘家成分不好,受到的那些侮辱和歧视不堪回首,所以一门心思嫁个成分好的。母亲常说起爷爷的好。没有爷爷的争取,母亲当不上老师。
母亲和父亲结婚的第一个春节过后,作为新媳妇的母亲回娘家过十五。正月十六早晨,我未出嫁的小姑骑车子赶到姥姥家,告诉惊奇的母亲,在当生产队副队长的爷爷的积极争取下,村里同意母亲到村小学代课,替一位休产假的老师。母亲在惊喜之余,赶快告诉姥爷。对父母的婚姻耿耿于怀的姥爷,听到这个消息,第一次痛快地说出一个“好”字。
从此,母亲开始了30余年的教学生涯。代课老师转民办再转公办教师,磕磕绊绊、曲曲折折,一步步艰辛无比。
母亲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十里八乡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交给母亲。就像歌里唱的“金奖银奖不如咱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咱老百姓的口碑”。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由自己说的,周围群众的认可才是真实的褒奖。
母亲每年被评为全乡(镇)的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还有一次被评为地区级优秀教师。每年教师节庆祝大会,母亲都能受到表彰。有一年,县教育局奖给母亲一块康巴丝石英钟。这当时在农村可是稀罕玩意儿。石英钟有条不紊的转动,激励我们珍惜时间,成为敦促我和妹妹努力学习的好伙伴。
1996年夏天,教师农转非政策传达到乡镇,乡镇教育组根据各项工作评分给所有老师排名,决定取舍。母亲因“地区优秀教师”称号加2分,因这宝贵的2分,母亲得以在“僧多粥少”的困境中脱颖而出,第一批转成公办教师。母亲喜极而泣。那年,母亲45岁,已经双鬓斑白。
小时候,总觉得母亲对她的学生比对我好。没有时间帮我辅导功课,没有时间陪我玩,不能及时为我准备过年的新衣服……为此我还怨愤过母亲。自己参加工作后,才深深体悟到母亲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和执着。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深深影响着我的人生观。
好乡医好父亲
1978年父亲复员后,一直从医。
记得父亲有个小药箱。棕色,正面中间有个红色的“ ”,是父亲在部队用过的。小药箱跟随父亲多年,有的地方磨破了皮,露出里面的架子,他也舍不得换,可见小药箱对他的意义。看过父亲的药箱,里面整齐排放着常用药、盛放针管的铝皮针盒、听诊器等。父亲每天总是早出晚归,忙忙碌碌,既要忙地里的农活,又要随时被叫去给乡亲们看病。
受父亲影响,我很小就会给病人取药片,学着父亲的样子用割好的正方形白纸包成小包,再用笔标记上一次吃几片,一天吃几次。可是无论我怎样仔细的折叠,都不如父亲包的精致,甚至会翘边散开。多亏乡亲们都善良,没有一个人笑话,还表扬我像个小大人。
父母相伴看景
记忆中,父亲经常落不着睡个囫囵觉。冬天的晚上,冷得骨头疼,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到呼呼的风中传来几声狗吠。这样的夜晚,我总会祈祷不要有人生病。可是,父亲刚刚躺下,有人敲门,父亲爬起来披衣去开门。我竖着耳朵听到谁谁怎么不舒服,父亲安慰说不着急,快速穿好衣服,收拾好药箱,匆匆走出家门。静静听着父亲的脚步声淹没在夜里,我往被窝里缩缩脖子,心想:我长成大人后也像父亲一样不怕冷吗?
父亲难得能吃顿安生饭。有时刚坐下吃饭,病人来了,父亲会立马放下端起的碗,或者快速地扒拉几口就算了。以至于父亲落下严重的胃病。
父亲离开家乡来到小城十几年了,还会有乡亲们千方百计打来电话,请教该去哪家医院,用什么药疗效好……父亲总是有求必应,千方百计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等你相伴看风景
2006年,母亲光荣退休。清晰记得母亲拿着绿色退休证书的落寞表情,她说:“人啊,退休了,就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我懂得母亲的心情。母亲啊,您把最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天南海北的学生们会记得您!您的女儿,更是万分敬重您。
今年,父亲65岁,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他说,要老马自奋蹄,轻伤不下火线。母亲则每天读书看报、洗衣做饭、给小妹带孩子,是一家人的坚强后方。她常念叨父亲的许诺:等不上班了,一定相伴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父母用最美好的青春见证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又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谨以此文,书写属于他们的时代,纪念他们的美丽年华。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张丽,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从事地方志编写,工作之余爱好敲打文字,抒写真性情,爱好朗诵,留住美好的声音。芳华
壹点号史志花开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