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皮月饼的感悟(月饼上的雪蒿和国人的月亮情结)

冰皮月饼的感悟(月饼上的雪蒿和国人的月亮情结)(1)

(一)

雪蒿是种野菜,在西安郊区颇为常见,乡下人大都认识。这种野菜并不像荠菜、灰灰菜遍地皆有,它们大多生长在坟地边,大小像芫荽,叶子有些像胡萝卜缨子,但比其小许多,茎也细得多。雪蒿分布很零散,一般跟坟头的野草长在一起,叶子贴着泥土,极不起眼的样子,如果不弯下身子仔细分辨,是很难找到的。

雪蒿是野菜,但乡下人并不把它当菜吃,因为雪蒿数量少,很难凑够一盘。乡下人多是用它做中秋农家月饼的贴花。小时候,每到中秋节那天,笔者就常受母亲的派遣,拿着小铲子去野地里寻找这种野菜。老家人管挖雪蒿叫“挑雪蒿” ,当你低着头、弯着腰好不容易发现了一株雪蒿时,便要蹲下身子,用一只手将其分散的叶子轻轻拢起、提着,另一只手则将铲子顺着雪蒿的茎慢慢插下去。雪蒿的茎很长,铲子一寸寸地深下去,差不多了,便握紧铲把用力一别,雪蒿便连泥带土、连根带茎一起被挑出来。新鲜的雪蒿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其茎细长而白,味略甜还带一丝苦,清爽可口,不少孩子忍不住抖抖土,就塞进嘴里咀嚼。每年八月十五那天,乡下孩子的嘴角上未擦干净的绿色痕迹,多是吃了雪蒿的缘故。

往昔,乡下的中秋月饼都是自家烙的,上面有一种很特别的图案——神秘随意而又简洁流畅,全由线和圆圈组成。其做法是:先沿着擀好的面饼边沿捏一圈花边,麻绳似地围出一块“平地”来,然后由农妇们用顶针、木梳之类在这“平地”上刻画。雪蒿是早已淘洗好的,撕开来、散散落落地贴在面饼的图案上。做好后便放入锅中烙……出锅后,面饼的焦黄配着雪蒿的干绿,再加上用顶针印上去的红色染料,这饼便有了一种生气和神秘。

我常琢磨,这些图案也许就是远古先民狩猎的一幅简单图画或记录;也许是农耕文化的一种特别符号;也许它是先民们想象的人间到达月球的路线图……麦面的本色可以象征土地,红色的圆圈可以象征日月,而雪蒿的绿色,可以象征生命,象征草地、庄稼和森林。也许,还有其他的含义。

为什么乡下人制作的月饼一定要压上雪蒿而不是其他植物呢?事实上,这个季节绿色的蔬菜还有很多,如芹菜、芫荽、茼蒿等等,它们压在月饼上照样好看。我想,之所以使用雪蒿,一定是有寓意和讲究的。或许雪蒿的真正寓意已被人们遗忘,或者不被人们了解。但是,用雪蒿做贴花的传统一代一代地流传到今天,其寓意已被人们一代一代地镶嵌在自家的月饼里。

再往深处琢磨,也许这寓意和雪蒿特殊的生长环境有关,坟地上的雪蒿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祖先。而中秋正是团圆的日子,天上一轮明月高悬,远在他乡的游子和家乡的父母兄弟共同面对着月亮,举杯祝愿;圆圆的月饼,加上绿色的雪蒿,象征着已故的亲人也和全家人一起共度中秋。一年一度大团圆的日子,所有的亲人,哪一个也不能少,否则叫什么“天涯共此时”,叫什么“大团圆”呢?在这里,雪蒿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人间发向另一个世界的请柬,体现了生者与死者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它也标志着传宗接代,象征着生生不息。

(二)

中秋的月亮格外美好、格外皎洁、格外柔情、格外包容。它拉近了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逾越的距离,也圆了所有亲人、有情人的相思梦。因而,中秋节是天上、人间所有亲人和有情人的一场“精神大聚会”。这一天,远在天国的李白吟唱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回了一趟老家;《诗经》中“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那位君子伴着月光,划着采荇菜的小船去和他的梦中情人约会;就连“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苏轼也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亡妻;一腔愁绪、连喊着“错错错”的陆游也在中秋的月光下,和唐婉互诉衷肠。

这是因为宇宙间的月亮只有一个,它温柔明亮,光照万物,同时又可接受万人景仰。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月亮既是嫦娥女神,又是月下老人。月亮里的桂树永远不老,月亮里的玉兔是世上所有人的宠物。这一切,皆是因为月亮举目可见而又遥不可及,也正因为此,月亮成了中国人永恒的爱神和知己,人们一直传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明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