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堂木出现多少年(想不到一块小小的惊堂木里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在很多的影片中大家都可以看到一个场景,那就是官员在审讯犯人的时候,都会拿起手下的惊堂木,大喊一声:“大胆刁民,还不从实招来!”,接下来公堂下面的衙役官差们便一起齐呼两个字“威无”,可谓是威风凛凛,霸气侧漏。吆喝之声震荡公堂,使听审的人产生一种心理畏惧,还没有用刑就把堂下之人吓得魂飞魄散,对接下来的审讯不敢怠慢。这块用来震慑犯人的硬木就是俗称的惊堂木。那么问题来了,普通官员手中的叫做惊堂木,那么皇帝和宰相手中的木头叫什么呢?都分别有什么来历?

惊堂木出现多少年(想不到一块小小的惊堂木里还有这么多的学问)(1)

惊堂木的正式名称叫“气拍”, 又名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取“规矩”之意。因其一响之下,满堂皆惊,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所以俗称“惊堂木”。

惊堂木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惊堂木”为虞舜时以正直著称、掌管刑法的士(狱官之长)“明五刑, 弼五教”的皋陶首创,距今有四千多年悠久历史。《国语.越语》中记载:“惊堂木,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使用。

现代影视作品中,不管是什么历史背景,所用惊堂木大多都有一些精美的龙纹。其实,唐代之前,“惊堂木”并无图案,只是为方便起见,将其顶面做成弧形而已。唐太宗时期(公元627年—650年),开始有人为了美观,在惊堂木上雕刻动物图案,有龙,有虎,有狮,不一而足。武后(武则天)永昌年间(公元689年),朝廷把惊堂木图案规定为龙形,取龙乃皇权之象征意。宋代为卧龙,龙、龙纹大都是3爪或者4爪,张牙舞爪;元代刻三爪或四爪龙形,嘴尖头大,颈细身肥;明代龙形略有变化,嘴凸头大,颈粗身肥,刻有五爪,且头上有角。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又将惊堂木上的龙形加以统一修改,使之嘴缩身瘦,看起来就像一条小蛇。

惊堂木的选料极为讲究,以结实耐用为本,多为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高档红木,如檀木、酸枝、黄花梨、鸡翅木、黄杨木等,敲击桌案时声音响亮。但北方也有用桑、枣、黑槐木制作惊堂木的。

惊堂木的重量也有一定之规,净重应该是二斤十三两五钱四分。两斤代表南北两京,十三两代表南七北六十三省,五钱四分则代表五湖四海。照这些寓意来看,惊堂木重量的定规应该是在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以后,只有那是的行政区划才符合醒木定规的寓意。

“惊堂木”经历代制度的沿革与演变,从开始只是官员才能使用,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三教九流”的艺人,皆沿袭使用的物事。只是由于使用人身份不同,“惊堂木”大小不同,名称亦随之各异。有民间流传的一首《惊堂木》诗,其诗曰:

君称龙胆凤翥妃,

文握惊堂武虎威;

戒规振坛僧道津,

唤醒压方紧相随。

诗意是说,皇帝使用的“惊堂木”称“龙胆”,又称“震山河”,其意是天子一拍,四海皆闻,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后使用的“惊堂木”称“凤翥”,又称“凤霞”,以显示高贵;丞相使用的“惊堂木”称“运筹”,亦称“佐朝纲”,以显示其宰辅重任身份;将帅使用的“惊堂木”称“虎威”,又称“惊虎胆”,用以壮军威;御史、知府、县令等文官使用的“惊堂木”称“惊堂”,以助声势,严肃气氛;和尚、道士使用的“惊堂木”称“振坛”、“驱邪”、“戒规”、“醒木”、“令牌”,都用以醒神;私塾先生用的“惊堂木”称“醒误”,亦称“呼尺”或“戒尺”,和以维持课堂纪律;当铺用的“惊堂木”称为“唤出”;中药铺、医生使用的“惊堂木”称为“慎沉”,又称“审慎”;客栈柜房使用的“惊堂木”称“镇静”;说书艺人使用的“惊堂木”称“醒目”,又称“过板石”、“拎儿”、“止语”等等,开篇前一拍,是在告诉听众保持安静,说书马上就要开篇了。

因而在我国的历史上,又有一句俗语,道:“天下惊堂木八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圣人一块传儒教,天师一块惊鬼神。僧家一块说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这句俗语所概括的,就是这天下间有名的八块惊堂木。

惊堂木出现多少年(想不到一块小小的惊堂木里还有这么多的学问)(2)

惊堂木出现多少年(想不到一块小小的惊堂木里还有这么多的学问)(3)

惊堂木出现多少年(想不到一块小小的惊堂木里还有这么多的学问)(4)

据一些老艺人说,“惊堂木”共有十三种说法,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有糕点店饽饽铺也有一块,称之为“茯苓”, 舞台演戏时用的小木头,谓之“如意”,南方叫“响堂”。这些“惊堂木”已经不是原来严格意义上的惊堂木,但它们都能辅助使用人强化渲染气氛,用处大同小异,只是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随着使用者身份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称谓,故将它们划为一类。

连阔如老先生曾在他的《江湖丛谈》一书中用一首诗来描述此事:

一块醒木上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

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辖黎民。

圣人一块管儒教,天师一块警鬼神。

僧家一块劝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

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

江湖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艺论家门。

因为“惊堂木”的走入民间,有些野史记载惊堂木的来源与明太祖朱元璋拉上了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有五个要好的朋友,大家一起放牛,一起打斗游玩,还结拜为兄弟,朱元璋是大哥.分手时,朱元璋拿了一个扁木头,锯成六截,每人一截.朱说:"这是一根木锯出来的,就作结拜兄弟的凭证吧.

后来,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而他结拜的五个兄弟,分别做了武将,知府,医生,教书先生和说书艺人.他们聚在一起,上京见朱大哥.

朱元璋见少年时期的结拜兄弟来了,非常高兴,便设宴款待.席间,大家拿出当年结拜的物证-----那截木头,意思要大哥封官。朱元璋为难了,封得太小嘛,兄弟的情面又过不去,封大些嘛,那些跟自己打江山的开国功臣怎会服?朱元璋心生一计,便说:"别急,还是先封木头吧."他先封自己的那块叫"龙胆",将军的那块叫"虎威",知府的那块叫"惊堂",医生的那块叫"压方",说书艺人的那块叫"醒木",,教书先生的那块叫"戒尺"。

于是,皇帝的诰封便一直流传下来。各式各样的“惊堂木”就此产生。

一直到民国初年,法院的法官使用的依然是惊堂木,直到今天,还能看到它的影子。我国从2002年6月1日起,全国人民法院都使用“法槌”,以维护法庭秩序、体现法律尊严、控制庭审节奏。这是在重新审视我国古代“惊堂木”的作用,并借鉴于西方国家在法庭中使用法槌的基础上采用的新举措,实际上是属于古代“惊堂木”引伸与革新的产物。我国“法槌”两头为对称的半圆形,材质采用黑檀木,底座以整块硬木刻挖而成,敲击声音清脆响亮。

“法槌”虽然是从古代“惊堂木”引伸、脱胎而来,有其继承与创新关系,但又其有现代时代的民主特色,所以当今的“法槌”与古代“惊堂木”两者之间又有显著的区别:古代“惊堂木”时代,审案官吏是主体,当事人是审讯对象,往往容易给人产生恐惧感;现代“法槌”时代,当事人是主体,法官是裁判,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槌”是公正的象征。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仅一块小小的惊堂木,就有如此之多的精深学问,你若知道了,不要私藏,赶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堂木一拍众人惊,

罪犯闻之魂魄飘;

衙役喊威酷刑使,

不招拉下板子敲。

配诗:荷塘月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