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原名(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原名)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介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代表作《形而上学》,这是一本西方哲学奠基性的著作,也是古希腊本体论哲学的集大成之作。在今天的很多西方哲学著作中,都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的内容是西方哲学著作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著作之一。所以,如果你对哲学感兴趣,对西方哲学感兴趣,这本书应该是无法跳过去的。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原名(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原名)(1)

这本书这么重要,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完整地解读过这本书,也许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这本书非常艰深晦涩,对于哲学初学者来说很难阅读,另外一方面,对于有一定哲学基础的爱好者来说,好像又不太愿意花大量时间去啃这本老书,只需要了解其中一些核心的观点即可。

所以,市面上其实比较少有对这本书比较系统的介绍。在各种平台上,有几分钟,也有一二十分钟介绍的版本,但是都没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所以,接下来,我会用一个系列的内容来比较全面地介绍这本书的所有内容,同时我还会结合整个西方哲学史,对其中内容进行一定的展开,通过一本书作为切入点,来了解古希腊哲学。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原名(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原名)(2)

这件事并不容易,但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然的,所以,如果可以先点个赞,关注我,保持同步学习。好了,介绍了这本书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再简单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背景和结构。首先,这本书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编著的,而是后人整理而成的,而且在后人整理的时候,把这本书排在了所有物理学著作的后面,所以也被称为“物理学之后“或者“第一哲学”。

为什么叫“第一哲学”呢?因为在古希腊,“哲学”其实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哲学概念是不一样,有点类似于我们说的“知识”的意思,所有的“知识”都被笼统地称之为“哲学”,而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是被认为是所有学科之母,是关于知识的知识,所以被排在了最基础的物理学之后。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原名(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原名)(3)

而把“物理学之后”翻译为中文的“形而上学”,是来自于日本明治时期的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形而上”是来自于《易经》中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下”表示能被我们感知和经验到的事物,“器”是我们能感知的对象;而对应的“形而上”,表示我们思维的对象,是不能被我们感知和经验到的东西,是有形事物之外的东西,这刚好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的意思类似,因此这本书被取名为《形而上学》。

在整体结构上,这本书分为十四卷,因为内容是后人整理而成,所以,在结构上其实前后卷的逻辑性和结构性并不强。最核心的内容是本体论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第7、8、9卷,讨论了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实体、存在、形式与质料,现实与潜能之间的关系,这几卷是全书比较核心的部分。

另外,第1卷是全书的导论,亚里士多德从“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出发,介绍了哲学的终极追求是探求第一原因,以及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等等。第2,5,11,12卷为全书的注脚,其中的内容疑似学生的笔记,或者是其他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的内容。第3,4,6卷是全书的过渡部分,第10,13,14卷是辅证部分,在其中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本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原名(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原名)(4)

总之,全书看起来结构有点混乱,内容也非常庞杂,甚至内容逻辑上也并不严密,所以阅读起来会比较吃力,接下来我会比较详细地按章节给大家介绍其中的精彩内容,我参考的中译本包括:商务印书馆的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版本,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版本。

好了,今天简单介绍了这本书的基本结构,那接下来,下一期内容,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的第一卷,在一开篇,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一个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命题,

他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人们对感觉的喜爱就是一个例子。

可能很多人看到第一句话就有点懵,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亚里士多德想表达什么,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聊。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并关注我,我们下一期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