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费曼近况(物理学家费曼的绘画模特)

1965年,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甚是忙碌——忙着拿诺贝尔奖,忙着学画画。那段充实的日子里,有一天,天体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弗吉尼亚·特林布尔(Virginia Trimble)穿过加州理工学院的校园,被他瞧见了。他心想,这女孩真适合做模特。

没多久,特林布尔就当起了费曼的绘画模特,每月两次,每次换取5.5美元的酬劳,以及与费曼畅谈物理学的机会。当时,她正在研究一个星云,费曼则会分享一些逸闻趣事。在他后来出版的一本书中,这些事都有涉及,小至他如何演奏邦哥鼓,大至他在“曼哈顿计划”中的工作(美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这还是六十年代加州校园中的光景,时至今日,职场与学术圈内,女性的待遇早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特林布尔上学那会儿,加州理工的女学生寥寥无几,天文学领域的女性更是屈指可数。但她在加州理工的经历并不仅限于业余时间给人当模特,早年的学习与研究开启了之后五十年的职业生涯,她也由此成了学富五车的天文学家。

科学家费曼近况(物理学家费曼的绘画模特)(1)

她想知道,就职业发展而言,去好一点的研究生院,会不会更加值得(会的)。她想知道,哪台天文望远镜催生的论文最多,结果发现,大量论文都源自那些并不出名的仪器设备。她想知道,是什么样的讨论过程引导我们达成了科学共识,对此,她专门写过一篇论文,追踪了不同科学辩论的进展,涉及的主题包括木星大红斑的本质,以及暗物质存在,等等。

还有一次,她故意发表了一篇有争议性的论文,宣称一个疑似黑洞——首个真正的黑洞候选体——附近的蓝色恒星比人们想象中要小。若真是如此,这将意味着,那个黑洞也比人们想象中小,而且,小得都不足以成为黑洞。随后,立刻有两群人站了出来,试图证伪她的说法。

“我写这篇论文的时候,就知道这是错的。”她说,“我这么做是为了让人们去观测。”

特林布尔的很大一部分文章似乎都在要求天文学家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是多了解一下自己在大环境中的位置,而不是觉得自己的研究是独立的,孤立于文化大背景。比如最近,她就在撰写一个系列的文章,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影响广义相对论的发展的。同时,她也在为另一本书撰写其中一个章节,这本书讲的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人。

“好玩吗?”我问。

“当然。”她说,“不然我就不会去做了。”

如果说,特林布尔提出的问题是其他天文学家不曾想到,或者至少是不曾探究过的问题,这也许是因为,她知道的比他们多得多。从1991年开始,她认准23本学术期刊,将每一期的每一篇论文都读了下来。“我很快就能判断,日后我会不会用到这篇文章。”她说。如果会,她就在笔记本上记下一句话。要写论文了,她就会翻开笔记本,略作删减,将这些条目组织成题,最后结果就相当于当年的历史记录,这一年里人类所积累的宇宙知识。

对此,她最喜欢的一点是:“我可以说一些内涵段子。”她说。就比如2005年的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每个星系中央都是一个黑洞,为什么人们经常还要去谈论它?说起来,人类的私处大抵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与黑洞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处在中心位置,而且周围必有掩盖它的物质。”

但在2007年前后,学术刊物对这些综述论文的兴趣开始减弱,也是在同一时期,印刷与纸质期刊也逐渐过时。“我没法在网上看6000篇论文。”她说。长时间盯着屏幕太累了。“我眼前开始出现锯齿状的闪电纹。”她说。

如今,能够掌握世界上所有天文学家动向的人,一个都没有了。年轻一点的科学家很难接特林布尔的班。事实上,学术科学并不太推崇“博大”。这是一个“不发表则陨灭”的世界,大型合作俯拾即是,但在当前的知识创造体制下,仍然有大部分人躲在自己的狭小领域内闭门造车。

科学家费曼近况(物理学家费曼的绘画模特)(2)

尽管如此,特林布尔的贡献似乎还是得到了整个天文学界的认可。特林布尔分别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美国天文学会的副主席,还被后者授予“乔治·范·比斯布鲁克奖”,表彰其“长期以来对天文学伟大而无私的奉献。”美国物理学教师协会则授予了她“克洛普斯特格纪念讲座奖”,表彰其“将当代物理学的精彩传递给普通大众的杰出贡献。”

不过,最恰如其分的肯定,也许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近用她的名字,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9271特林布尔”。现在,这块太空岩石正在其他小行星的行列之中,独自前行着。

在就本文电话采访特林布尔时,她问我,那份40页的扫描文件可曾收到。那是她回忆录的开头部分。在其中,她讲述了给费曼当模特的时光。费曼不喜欢一言不发,所以他会和人聊天,有时也会倾听,特林布尔写道。“我听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它们后来都被《别闹了,费曼先生》(Surely You're Joking)收录了,还有一些好玩的事是书里没有的。”她说。(这是费曼最著名的一本书。)

回忆录只有几十页,只写到早年生涯,显然没有完成。“写着写着就无聊了。”她说。毕竟,只做一件事,这从来不是特林布尔的风格。

翻译:雁行

校对:其奇

编辑:漫倩

来源:Wired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点击蓝字“了解更多”,获取更多「造就」精彩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