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课堂笔记(朱自清背影教学赏析)

朱自清《背影》教学赏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笔朴素而不失典雅,感情细腻真挚而不矫揉造作。此文不论欣赏阅读亦或教学分析都价值极高,因此被认为现代经典散文,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下从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作者对父亲感情变化三个方面入手对此文进行赏析。

写作背景

朱自清背影课堂笔记(朱自清背影教学赏析)(1)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背影》篇末写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于1916年考上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暑假,考入哲学系,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朱自清赶到徐州与父亲朱鸿钧回家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谋事,朱自清回北京念书,《背影》写的便是父子俩在南京浦口分别的情景。

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

朱自清背影课堂笔记(朱自清背影教学赏析)(2)

文章整体从回忆往事的角度,回忆父子车站分别,对父亲背影的触动,对父亲感情态度的变化。朱自清生平经历中,曾与父亲有过隔阂,随着父子境遇的变迁,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由不认同不在意及不满冷漠,慢慢变为理解和思念。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来表现出父亲的关爱。父亲的嘱咐犹豫变化和动作,作者都观察细致,这些看似细碎的叙述却恰恰是父亲真实的内心活动,是父爱的外在流露。

  父亲有事“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作者的叙述反映了父亲的反复犹豫的心理活动,表现了父亲对作者的担心和照顾。父亲先让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并且“再三嘱咐”,可又“终于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还是“自己送我去”说“他们去不好”。通过这些言行,能看出父亲是极细致之人,即使作者已不是首次北上,父亲依然紧张不安,简单的话语淡淡的笔墨将慈父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作者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然后描写动作,蹒跚走路,探身下去,攀着边沿,双脚上缩,身子倾斜。细致地描写将父亲的形象如慢镜头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作者并未再做赘述,而是通过自己看得流泪的感情波动的描述衬托了这个背影,使得父亲买橘子攀爬月台的背影定格留在读者心中。

作者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朱自清背影课堂笔记(朱自清背影教学赏析)(3)

起初作者对父亲各处都要照顾保护的感情并不在意,在父亲颇踌躇了一会儿,还是“自己送我去”时,作者“再三劝他不必去”,因为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觉得没什么要紧的。而父亲还是亲自送到车站。在车站父亲和脚夫将价钱,作者又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上了车,父亲给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后对儿子和茶房又反复叮嘱,而作者却并不领情,“心里暗笑他的迂”。此时的作者依然未对父亲随时保护和关照的感情并不理解并“自作聪明”。父亲要给儿子买几个橘子,还不忘叮嘱“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看到父亲肥胖的并不优美的笨拙的攀爬月台的背影后深深触动,父亲言语不多却对子女事事关心,照顾的周到又细致。

朱自清背影课堂笔记(朱自清背影教学赏析)(4)

《背影》主要表达对父亲的回忆理解和思念,但作者并未大篇幅全面描写父亲或堆砌事件来表现父爱,而是从一个小的切入点着笔,车站送别尤其是父亲蹒跚背影的重点描写,将笔力集中于一点,用仅一千多字的篇幅将一个人一件事写好,综合使用动作、语言、事物等细节的描写展现父亲的形象和对作者含蓄的呵护。在写作时可以借鉴学习,切入点小并不代表文章的立意浅或境界低,而是将笔墨集中,使文章精炼不冗长,主题突出有灵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