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悠悠乡愁尽在十字岭)
读伍松乔《十字岭,识字岭》随记
徐玉财\文
五十年前,一位少年在十字岭校园里独自仰望苍空,被神秘的茫茫天宇所吸引,梦绕魂牵,遐想联翩。那位少年即是富顺二中高1967级的伍松乔,当年校园里,从数理化到文史哲还有体育,都是数一数二的高材生,早在初二年级就当上了校史上最年轻的学生会副主席。鬼使神差,史无前例的大动乱,却让他和那些“没有毕业典礼的‘老三届’”一道,命运大逆转成为一名下乡知青。
2016年国庆长假,手捧松乔老师新出版的散文随笔集《十字岭,识字岭》,犹如手捧一颗赤子丹心。斯人斯文,如此紧密地直接与国运沉浮起伏,与富顺脐带相连、血脉相通、肝胆相照。我心怀崇敬,白加黑熬了三天三夜畅快读完,感慨多多。那些隔年相同的地点,那些隔代相似的经历,力促我不揣冒昧,记下絮叨之语。
从2008年说起
2008年是个很特别的年份。大处来说,5·12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构成了悲欣交集的中国年。小处来讲,富顺二中高1988级迎来20年同学会;就在这一年,我搬家到富顺县城,成为城里人的同时,也多了一个房奴的身份。
2008年,刚进入第二个年头的《富顺文学》第1期刊载了我大学毕业后第一篇散文《醉卧边城》,由此开始了我与富顺文学的亲密接触,也把我大学的写作爱好重新拾起来。这一年,《富顺文学》第3期是《媒体与文化·伍松乔作品研讨会》特刊,我开始接触到一个媒体文化人缤纷的世界,也开始了我对作家伍松乔老师的神往(以前略有所知)。作品研讨会是9月20日在富顺县(特选)举行的,由四川日报社、省文联和省作协主办,富顺县委书记亲自致辞,四家班子领导与会,堪称富顺文化界一次鼎级盛会。我作为富顺作协一名新毛头,错过了研讨会。那一期特刊登载了份量十足的评论文章,使我对松乔老师有了进一步认识,可惜未曾拜会本人。“伍松乔”,这名字深深扎根于脑海。
2010年夏,我们一行到成都参加富顺籍一位作家婚礼。午宴后,一帮富顺文友乘兴赶到松乔老师家里拜会,我终得以初次见到松乔老师。那是居于二十四楼的屋顶花园之家,书香浓郁,花香袭人,好一个亲近自然的“九天星月、四季如来”,这是松乔老师自撰联,当有“九天可揽星月、四季心从如来”之深意吧,其网名“九天四季”亦由此而来。联想一下,这样优雅的居所选择,应该与十字岭上那个曾经仰望苍空、遐想联翩的少年初心有关吧。交谈中,松乔老师言语随和,质朴谦逊,平易近人,一种源自富顺家乡的亲切感一下拉近了距离,颇有倾盖如故之缘,我知道了他曾经下乡在原张湾公社(后来的沙罗乡及永年镇)当过知青,他晓得了我是他下过乡的地方学校校长。匆匆别过。
2012年,我从教育战线“华丽转身”到文化系统,开启了文化馆工作和崭新的文化生活,与富顺本土文学坚守者李嘉良、赵正平二位老师成为同事,颇得他们诸多扶助提携。年底,独具创意的“富顺文化名人故乡行”活动在富顺文庙举行,我跑龙套属于文化馆本职工作,得以第二次见到松乔老师。新朋老友,笑语盈盈,人多事杂,我们只是简单招呼而已。
2013年11月9日,正值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幕的好日子,“著名作家看富顺·走进五条沟”文学笔会举行。在川南乡下林区,在富顺西部山区,成都的新泉老师、松乔老师、自国老师、高虹老师等都来了,好一番热闹。松乔老师在继后的《岩上记事》里对此有精彩记述。五条沟护龙山庄之夜,我们一群中老年球迷观看了亚冠联赛决赛直播,新泉老师、松乔老师均在其列,大家为广州恒大足球队夺冠而忘情欢呼。足球赛事最见人真性情,那一刻,我们都已返老还童,我由此看见了大诗人大作家最食人间烟火的一面。夺冠欢呼之后意犹未尽,大家又聚在露天坝子里点燃篝火,“天南地北的老中青富顺才子们,没唱歌没跳舞,竟都纷纷聊起诗歌来……再次感谢李桥岩上,家乡的这方红岩绿洲,它使我们保有如此难得的年轻与纯粹(《岩上记事》)。” 这次五条沟笔会,或许刺激了松乔老师敏感神经,他下乡在张湾公社当知青时,曾数度结伴远足,来过李桥红岩上打柴玩耍。“知青岁月,它(李桥红岩)曾经日复一日地与我们遥相厮守,从知青屋望过去,它在阳光下很有些澳大利亚著名景观红石山的味道,朝夕抚慰与激励着年轻的心灵。”一别四十年了,这样篝火燃情的深夜,不知松乔老师忆起了什么,却与我更多谈到了关于张湾蔡山关于知青生活的那些事儿,并对我转身文化馆工作予以肯定和鼓励,还提议有机会一起重游张湾蔡山,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不敢忘怀。
五条沟采风两天后返回富顺县城,一起参加文化馆《富顺文艺》四十周年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滔滔不绝,为小小一张地方文艺报四十年的坚守而点赞称奇。要知道,《富顺文艺》可是在座许多作家诗人的启航站。松乔老师的发言更是鼓舞人心:“《富顺文艺》不能停办,要为千年古县、才子之乡提供巨大的文艺支撑,要搞好服务,让大家感到‘风景这边独好’!”自此,我与松乔老师才真正开始了校友情、朋友谊,还有共同的“张湾老乡”情结。几多叮咛,几度关注,偶尔提醒,责任在肩,《富顺文艺》还得坚守好阵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地方文化生态切不可偏废……前辈文化人对富顺对家乡的厚爱与回望,无形中鞭策着我们。使命驱人向前。
2014年底,“川南青年作家培训班”在宜宾开班。正好,松乔老师也参与了授课,主讲的课题是《寻找川南意义:从地域到文化》(收入《十字岭,识字岭》附录)。记得很清楚,那是一堂整整三个小时的晚课,教室外就是灯红酒绿、烟火味浓的城市生活,教室里却宁静安和,洋溢着哲辩与思考。松乔老师见解独到、高屋建瓴、思维缜密,讲得头头是道、信马由缰,把川南的文化意义来了个淋漓尽致的透彻分析,并对川南文化复兴充满了期待:“川南的明天,可以用一个饱含文化意蕴的象征来表达——它就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另一个‘江南’。” 有别于成都的阴柔似“水”和重庆的阳刚如“火”,松乔老师还把川南人文性格定格为刚柔相济的“酒(水加火)”:能点着的水,不动声色的火。诚哉斯言。来自泸州、宜宾、自贡的几十位学员听得津津有味,入迷入戏,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俨然自己已经步入川南文化名人的阵列。自此以后,川南诸多城市,每每讲到地方文化建设,无不以《寻找川南意义:从地域到文化》为范本。如此真诚地为文化鼓与呼,作为情系川南的巴蜀文化学者和资深媒体人,体现了松乔老师的大义与担当。松乔老师曾有联题乡贤宋育仁:文章留名非小我,书生入世乃大观。由是观之,以此回敬松乔老师,窃以为精神相通,亦得其人。
2015年,与松乔老师有过两次碰面,皆是为《富顺背影·世纪老照片》编辑审稿之事,此话后面细讲。2016年,富顺县散文学会成立之际,我与松乔老师又一次相逢。 如此屈指数来,与松乔老师的直面交往,也就寥寥五六次而已,平时交流多依靠现代通讯手段。真正拉近距离的是思想,是富顺情结,是书中岁月,是《十字岭,识字岭》。
(伍松乔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传系毕业生授学位后代表教师致辞)
书生意气 君子情怀
松乔老师生于泸州,长于富顺,不惑之年立足成都。童年、少年、青年的美好时光都在富顺度过。《十字岭,识字岭》正是松乔老师数十年富顺题材散文随笔精选专辑,其中第二辑“觅叶寻根”,重点介绍了富顺近代历史上几位响当当的文化名人如刘光第、宋育仁、李宗吾等。
四川报业鼻祖、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富顺宋育仁,松乔老师与公子伍奕合著有《中国书生宋育仁》一书,对这位先贤有详细解读,新出版的《十字岭,识字岭》刊载了关于宋育仁钩沉研究等文章9篇,展现了当代书生对先贤的景仰与致礼。其中的《前度宋郎又重来》写得真切、深情,对清末民国时期生活于成都的“五老七贤”有精彩论述,写到骆成骧状元府邸旁“清漪楼”时,“楼外可见碧波微漾的一莲池水,这样的上好幽居岂能让状元公独享,每到春秋佳日,宋育仁、徐炯、赵熙、颜楷等人就联袂而来,下棋、饮酒、谈天、赋诗,直到夕阳西下才尽欢而散。”这样的文字,复活了先辈文人诗意的生活,古风古味浓烈,也让我窥见了松乔老师骨子里的的书生意气。在2013年底与富顺籍作家蒋涌通信的《N年了,重说宋育仁》里,时值宋育仁诞辰155周年,松乔老师为“宋育仁诗词学术研讨会”的举行而感到欣慰,为宋育仁《哀怨集》《问琴阁诗录》等作品的重印而大加赞赏,更为诸多现实无奈而惆怅而忧心:“如果从2000年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之际,省市媒体头头浩浩荡荡齐聚富顺、首次朝拜四川传媒鼻祖宋育仁算起,已经足足十年又三年了!当时省市县各级领导慷慨激昂、言之凿凿的承诺(包括建馆、修故居、塑像、出文集等)声声犹在,如今却是官员不知何处去、事情依旧空对空。”这是让有良心、想担当的入世书生特别不堪的隐痛。数典四川不忘宋育仁,真难为松乔老师了。
大名鼎鼎的君子刘光第,一个让松乔老师更加为之费尽心血、奔走呼号的富顺先贤,在《十字岭,识字岭》里更有浓墨重彩。“一篇《君子生前身后事》看得我眼眶发潮、热血沸腾,大爱大恨大悲大愁跃然纸上(张新泉:《读<姓甚名谁>致作者》)”。看看松乔老师在《君子生前身后事》里的描述吧:“白帆鼓荡,橹歌悲怆,惊动了沿江两岸,人们成群结队追逐不舍,各码头纷纷燃香设供,对江遥拜。入川时已近年底,天冷水寒,但沿路的纤夫们一听说是‘刘大人’的灵柩船,却都一拥而上,沿途助拉,滩滩接换,不取分文……(船抵赵化镇)霎时间,大炮九响,爆竹密放,家家哭声嚎啕,人人执香戴孝……”这样摄人魂魄的白描文字远超过文学家的想象,更是松乔老师的真情流露,每每读到此处,总令我唏嘘不已。想来,除却1976年的“国哭”之外,这是我所能感受的“世间第一哭”。松乔老师在《我与光第先生撞了一下腰》里,详细讲述了迁建刘光第墓的前前后后,“这历史性的任务竟荣幸地由我来完成了。”松乔老师还亲往北京,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了碑文。当人们流连在自成一景的刘光第墓前,或许会想起那场风云激荡的戊戌变法,或许会欣赏赵朴初先生遒劲的书法,也该有人记起此处与松乔老师丝丝缕缕的情感倾注。心佛即佛,古今照应,松乔老师的君子情怀,已然穿越厚重的历史尘埃,伴随五府山上光第先生的浩然正气,长存于富顺秀美的湖山之间。
(伍松乔第二次获得冰心散文奖后,在北海海滨与冰心女儿吴青教授合影)
一个“总序”两本书
2014年到2016年,富顺县相继出版了包括《富顺作家作品集》《富顺古诗三百首》《富顺风物》等十本地方文化书籍,打包称作《富顺文化系列丛书》。这是富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在县内县外影响很大,备受关注。其中,松乔老师为丛书所撰总序《文化的‘落地’》,不失为一篇绝好的导读文章,对于全面了解富顺文化善莫大焉。文章条分缕析,认为“文化重建的重中之重便是本土文化,本土文化建设最终应当转化为推进家乡进步的‘文化力’”。对富顺文化的总体定位,松乔老师与富顺有志之士一致认同为“成渝腹地、沱江一脉、盐都之源、魂守文庙、眼为西湖、味在豆花”等。松乔老师对富顺地方文化充满期待,多次有“进入快车道的富顺文化”之类的欣然表述。“且不说树叶对根的感恩之类话,新川南的水正在烧开,能添一把火,多少做些事,有意义且快乐(《N年了,重说宋育仁》)。”这该是怎样的赤子情怀? 《文化的‘落地’》结尾:“与正在崛起的家乡经济、社会一样,富顺文化尤其有理由成为川南的文化高地。由衷期盼独具魅力的富顺故事、富顺声音、富顺色彩、富顺姿态,在21世纪重新张扬,给世人一个精彩纷呈的大喷发。”又该是怎样的一往情深?
《富顺背影·世纪老照片》(以下简称《老照片》),书名就已经传递出足够丰富的信息,我很荣幸承担了其中第7、8章的编采工作。 一本足以传世的精美画册,绝不仅仅是老照片而已,所谓“图文并茂”,这本书里有着最好的诠释。在主编后记《寻寻觅觅老照片》里,对编辑出版工作交代详尽,“历时3载,终于大功告成,成为全国县域老照片合集出版的先驱……本书图文并重,以篇幅不一的文章、诗歌、短语等,对若干老照片的背景、情状、意境进行延伸与解读。这些文字由富顺本土及在外地的当代学者、作家、诗人群体来完成,也是‘才子之乡’后来人对家乡历史的一次集体参拜。”400多张老照片穿越历史,幸运汇集于此,把富顺的世纪乡愁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书籍出版面世,所有参与者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愉悦感。我难掩激动,发短信与主编之一的松乔老师分享:“《老照片》到手,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大家都觉得很荣耀,拿到这本书的朋友皆视之为珍宝,不少人听说后都渴望拥有一册,反响相当好,祝贺松乔老师和这个团队,庆幸自己参与了其中。”接到短信,松乔老师即刻回复:“正在俄罗斯旅途中,收到万里之遥的家乡传来的讯息,同样感慨不已,乐与大家分享,我们一起完成了一件无愧于家乡的文化大事件,足以自豪,更当自勉。”作为主编的松乔老师,真正呕心沥血,三年间,成都、富顺往返若干次,协调人员、布置要求、交代细节、编辑审稿、联系出版……三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兑现,不辱使命,不负苦心。经历《老照片》出版始末,我真真切切感受了一把松乔老师的严谨与担当,还有那份对地方文化高度负责的故乡情结。
《富顺方言》,一本地方民俗特色书籍,是我与胡云昌历时四年编著而成的。相对于《老照片》的图文并茂,《富顺方言》则是以音、词、语、义的形式,记录了又一种富顺文化及其历史演进。最初的《富顺方言》是由高仁斌局长策划的,由我和胡云昌花了半年时间收集整理再创作而来,当时仅是一本5万字的速成册页,邮寄给富顺在外的诸多文化名人。 “一句方言,就是一缕乡愁”,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外富顺邑人读到这本书皆呼过瘾,说犹如时光倒溯,霎时勾起了他们久违的乡愁,只是意犹未尽,觉得还不完备,很多内容都还未收集到,希望我们继续完善,并提出了不少建议,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松乔老师是力挺派,鼓励我们坚持做下去,认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们重新编排整理与大幅耙梳,并得到包括宣传部、主管局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从多种渠道多个角度,又历经三年半的收集整理与二度创作,文稿达到15万字,丰富到原来的三倍,各方面都更完备了,把缺失与遗憾尽可能减少到最小。这本被称作“关于富顺风情的小百科全书”的新版《富顺方言》也应了松乔老师“在纯文学之外尽可能有更多部类的成就与贡献”的期许。松乔老师点赞之余,还把我们介绍给正在运作中的《泸州方言研究》主创团队,希望彼此分享心得。泸州、富顺两地文化人因此还成就了沱江之滨一段经典的“桂客留”雅聚。“川南文化人密切交往,形成合力,是复兴川南文化的关键所在。”难得松乔老师的良苦用心与抬爱。
(蜀南竹海墨溪入口处,对联为伍松乔撰写的“眼里有竹方君子,胸中无海不丈夫”)
尺牍之间写乡愁
作为富顺人,读完厚厚的《十字岭,识字岭》,其中刻骨铭心的,总绕不开“乡愁”一词。这是松乔老师这部散文的一大特色,而这种乡愁又是以悲天悯人打底的。“所谓乡愁,于县为大(伍松乔语)。”从《矮丘陵侧记》开始,不论撰写刘光第、宋育仁,还是编写《老照片》《文化的“落地”》,总有一份浓得化不开的富顺愁绪萦绕在字里行间。
正是与人为善、扶弱济困的本色,成全了松乔老师悲天悯人的大情怀。有着“四川张海迪”之称的著名残疾诗人赖雨,是松乔老师关注极多的富顺本土作家,从1984年结识至2010年赖雨因车祸去世的25年间,无论富顺、自贡还是成都,松乔老师关注的目光始终没有远离过。松乔老师亲自为赖雨第一本诗集《群山之上》作序《赖雨的翅膀》,“多少岁月的煎熬,造就了赖雨这个特殊的文学苦行僧;才子之乡富顺厚重的人文传统,玉成了赖雨的灵气才性。”在《留住赖雨》里,“她是神圣的忍者,坚韧不拔;她是美丽的天使,洒向人间都是爱。赖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气场,润物无声地改造与提升着一座卤气弥漫的城市人心。”赖雨走了,松乔老师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赖雨或许慢慢就被淡忘、遗忘了,因此提出“留住赖雨”的三点建议:为赖雨树立一座雕像,作为当代自贡精神最优秀的一位表现者与形象代表,赖雨当之无愧;尽快整理出版赖雨众多未曾面世的遗著手稿,尤其是让人震撼的数十本原生态《赖雨日记》;在赖雨离开五周年的日子,应该有一个以赖雨为主题的聚会。为弱势者疾呼,方显正常社会的良知高度。松乔老师一直在这么践行着。
在回忆文章《十字岭,识字岭》里,松乔老师重点追忆了他高中的两位恩师。“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们富于个性的敬业精神和知识魅力,这构成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气场,吸引学生的强磁性。他们是十字岭坚实的脊梁,实实在在地维系着富顺二中远播的声名,盛装着十字岭上为人称道的风景”。一位是“沧桑岁月画作浑身大智若愚的成熟幽默”的林孝可老师,“(文革)他被‘掀’出来之初,立正低头请罪时,我们班坐在会场前边,我发现他的腿老在颤动,仔细一看,竟是用脚尖在地上画三角形和圆形。”另一位是富顺二中高材生、高中毕业便教高中的“代课”老师钟贞伟,后被清退,靠拉板板车为生。“有一回,全校师生在大操场上集合,他拉着板板车来了,光天化日,众目睽睽,学生们神情各异。钟老师似乎踌躇了一下,随即埋下头,匆匆加快了脚步。这几分光阴在我的生物钟里漫长难熬得可怕。自己被一种难以表述的复杂情感冲击,不愿看,抬头时,他已隐没在马路远处的曲折坎坷之中……钟老师中年不幸:一日翻车,千斤条石卸下了他的苦难……”松乔老师的文字总是这样厚重凝练,我感受到其间无处不在的悲悯情怀。再看看《天上人间》里记载的一件事,当时松乔老师正在富顺二中读初中。“一位农民因为偷了学校农场的蔬菜,被守夜人逮住,捆绑在黄葛树干上,闻讯赶来的学生们摩拳擦掌,一夜毒打。这农民,听说很快就死了。黄葛树下的疯狂,出现在文质彬彬的莘莘学子身上,使我产生了一种想要呕吐的感觉。”少年心事当拿云,可少年松乔体会到的却是人性中残忍的一面。心地善良与多愁善感,于此可见一斑。
1969年初,松乔老师一行六位知青下乡到张湾公社新兴一队,结庐在蔡山,邻居就是甘二娘。在蔡山的悲喜岁月都有甘二娘作见证:甘二娘帮忙修知青屋,甘二娘招待知青豆花饭,甘二娘亲戚来信请知青朗读,甘二娘谈起嫁到蔡山与甘二爷“回门”时的别扭,甘二娘俨然半边主人听知青们放声高歌,甘二娘被邀一道去县城看《卖花姑娘》时晕车、晕桥。在蔡山,苦日子,穷欢乐,甘二娘就是知青集体户在张湾在蔡山不折不扣的亲人。所以,甘二娘时不时走入知青们的梦里来,尤其是松乔老师在四川大学读书时。后来,松乔老师去蔡山祭拜,一下认出甘二娘的坟,众人惊讶。“甘二娘的坟,就埋在知青屋旁几步远,一如这位集体户的干妈当年和我们朝夕相处(《右边那坟》)。”善良的本性,才是最温柔最本质的乡愁,尤其是在你彷徨的年代。我坚信,是甘二娘的善良本性感染着松乔老师一行,才让他们如此念念不忘。2002年起,我在沙罗学校任校长,无数次到新兴村小督促检查工作,无数次从蔡山下面竹林里穿过,因无缘认识松乔老师,也就无法知晓那些与知青们相关的生动故事。据甘二娘孙辈、我的一位学生讲,2003年秋,松乔老师一行还回过一趟蔡山,并亲手栽下了一棵黄葛树,这棵被当地农民称为“知青树”的黄葛树早已蓊蓊郁郁,如伞如盖,而甘二娘的村长儿子、一直呵护“知青树”的甘跃明已于2008年作古了,一并消逝了的还有承载过知青们喜怒哀乐的知青屋。 松乔老师想到或是没想到,当年蔡山的炊烟,如今已不复袅袅,农宅里不是蜂窝煤、天然气就是电磁炉,偶尔可见滚滚浓烟,那是村民们在焚烧废弃的秸秆或稻草。乡愁所系,已经彻底变幻了模样。
松乔老师存念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在尺牍之间化为密密乡愁,温润着一个个在城市里在键盘上跳动不安的文字。松乔老师说道1999年端午诗会的《富顺有群苦吟派》,一一数来:丝厂女工陈岚、农家女周仁聪、残疾奇女子赖雨、普通农民赵嗣永、打工诗人印子君、山城棒棒军作家刘晓箫……对家乡苦吟作家的惦念与关切溢于言表。以善为媒,何愁身边不是好人如云?
在那篇写于25年前、曾被职工们纷纷复印传阅、反响强烈的《迷茫晨光》里,昔日繁华转瞬荒芜,松乔老师对这个三线大厂的心情复杂到无以复加:“这一次却怀有和它依依惜别的心情。什么时候再踏上这片土地,这座将近而立之年的化工城或许已经随风飘散。昔日雄姿或许会消失在沱江之滨……带着众多的问号,我向晨光告别,向我的青春蜜月、老朋友、二三十年的火样年华告别,向这座长江上游、沱江之滨错位建成的化工城告别。”多情的松乔老师对晨光厂爱恨交加,多么渴盼它重展雄姿啊,就像在渴盼重返自己的青春年代。十字岭上,我的一大帮来自晨光厂的同学多数成绩优异,已经纷纷远走高飞了。
在《有一种文火叫张新泉》里,我读到了松乔老师骨子里流淌出来的那种把握命运的坚韧与乐观所特有的生动写照:“我们六位知青集体户所在的永年区张湾公社蔡山,是县内外知青相聚的一大‘会所’,图书、诗与歌成为当时‘致青春’的三大非物质力量。新泉常来常往,他的男中音是专业的。月朗星稀的院坝里,大家放声歌唱,唱得天翻地覆、热泪盈眶。”“文火功夫或许是新泉作品丰厚、纯正、醇香的秘方……多灾多难、最有理由永远悲愤的新泉,三千烦恼丝早已被他化作了人生的绕指柔。”这是松乔老师与新泉老师高山流水的相知相惜,如斯年代,富顺的非常散文与特殊诗歌在这里无缝对接、亲密无间,这样的高山流水、扑不灭的青春火焰,真是让人神往!
还不能不说说松乔老师在《屋檐水滴滴答答》里追忆父母的文字,于我心有戚戚。“丧事毕,重返富顺旧居交房,开门不闻爹娘声……此时此刻,父母不在,地面枝桠犹未枯尽,睹物思亲,不禁放声大哭。”这是年近半百的松乔老师1997年的大痛,让人刻骨铭心。2002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我也经此大痛,父亲的离世(母亲便随了弟妹辗转于成都重庆之间)让我陷入极大悲痛之中。每当返乡推开老家的房门,空荡荡的屋子,一种无法言说的悲伤便重重袭来,打得我泪眼婆娑。笔触至此,我的平静又被松乔老师近20年前的“放声大哭”给打败了,泪水盈盈,心绪难平。
姓伍名松乔
《十字岭,识字岭》,这本以富顺为题材数十年一路写来的散文随笔,开篇就是《矮丘陵侧记》,充满了松乔老师对家乡富顺的隐忧和期冀。这是他离开两年后,重新找到一个审视家乡的角度时的感悟:“矮丘陵拔高不得,便容不了他山的崛起。这种体现为嫉妒、排他,视变化和新潮为异端……”一语击中痛处。富顺人几乎都是背井离乡才有所作为的,不少人早已不是等闲之辈,却终究难以在家乡脱颖而出,这才有了“离开富顺你才是个人才”的戏谑。故此,松乔老师在《如何是好》里又有警语:“当别人把你当回事的时候,你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当别人不把你当回事的时候,你真得把自己当回事。”在今天这个熙熙攘攘的自媒体时代,松乔老师的警语尤其振聋发聩。
读过《姓甚名谁》,免不了会心一笑。办理户口迁移时,“桥”字多一木还是少一木的啼笑皆非,令松乔老师把自己的笔名直接取作了“多一木”。我也有过如此遭遇,平时为文多用“徐玉才”,而身份证上是“徐玉财”,这直接导致我兑取稿酬的诸多麻烦,两三次直接撕毁汇款单了事。更为麻烦的是,结婚证上的名字也是“徐玉才”,这个可不敢一撕了之。在《姓甚名谁》结尾,被折腾惨了之后,发现《辞海》上居然白纸黑字写着“桥通乔”时,一向儒雅、极少愠怒的松乔老师,也禁不住在心里骂了句莽点的:“通个屁!”这算是君子之怒了吧,要放在我辈身上,早就脏字横飞了。
著名书法家曾来德先生书赠松乔老师:“松柏有本性,乔木自成林。”松、乔,皆为素雅、高洁的正直之木,远别于矮丘之草木也。泸州书法名家陈天啸先生也有过“松称乔木堪为伍”的联句,与松、乔为伍,即“伍松乔”。有缘得与松乔老师几次同行,幸甚!
众说伍松乔
此处文字多见于《富顺文学》2008年《媒体与文化·伍松乔作品研讨会》特刊。多年以后,各种评说依然新鲜如昨。
松乔老师的班主任古开国(我读富顺二中时任校长)著文《文如其人人如水晶》:“松乔主动拿出自己的细粮与农村同学换红苕吃,以此克己助人。我本人也曾在遭到不公正待遇时,得到过他的无私援助,这种扶弱助人的品质,是一种追求社会公正、主张人权平等的精神体现。这些人格品质,使他像水晶般透明,像磁铁般诱人。”
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读《记者行吟》后用了“与人为善”作标题来点评。“凡是人群聚居之地,免不了良莠并存,鱼龙混杂。因此,既有富顺君子、富顺好人,也有富顺痞子、富顺小人。君子有成人之美,小人有害人之心。伍松乔踏踏实实致力于文化建设,与捣乱营私的文化破坏者形成鲜明对照。一卷《记者行吟》,正是巍峨文化大厦的一砖一瓦。”
旅美作家程宝林在《具大胸怀 写大文章》里这样评说:“以本质性的善良和真诚为根基,伍松乔透过他大量的散文作品,特别是以随笔集《记者行吟》为代表的大量思考社会问题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伍松乔更具有话语价值的那一面——这是一个具有极大的思想深度与极强的现代意识的崭新中国人。坦率地说,笔者在他手下供职的十年里,虽然也知道他读书甚广、涉猎颇杂,但绝没有想到,在我去国之后他才开始写作的《记者行吟》中,几乎篇篇都洋溢着浓烈的现代意识。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呼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索、对四川偏处一隅保守落后意识的抨击,构成了这部独特著作贯通全书的经脉。”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富顺籍著名诗人张新泉在给松乔老师的通信里这样说:“读你的文字如读其人,生活中的你机智、敏捷,善于鼓动,常有妙语、谐语惹人捧腹,而事关宏旨时,你的忧国忧民和警时警世又气度不凡,风物壮丽。”
四川大学教授欧阳宏生用了十个字点评松乔老师:“脱俗的境界、入世的精神。”并依此认为,“无论是致力于哪一个行当,松乔都没有脱离自己的文化坚守和梦想追寻,他是搭建在社会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也是道穿架在媒体与文化之中的彩虹。”
《四川文学》原副主编高虹在《总是人间情怀》里说,“松乔就是以社会为经,以现实为纬,以真为骨,以善为本,以人间哀乐为怀,织成了自己的锦绣文章,同时也织成了连接文人精英与普罗大众的纽带。”在《一个迟到的发言》里评述说,“如果没有伍松乔,四川的文化阵地就少了三分田,四川的文坛就少了一个记者写作的品种,四川的文学就少了一分对现实的关注。”
得到过松乔老师扶助的诗人印子君,曾有过五年北漂打工经历,在他的《好人伍松乔》里说:“松乔老师语重心长告诫我,出门在外,尤其到了京城,除了解决好自己的生存问题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文化中心’的优势,有计划地加强学习,提高文学修养,不断开阔视野,以不枉北漂一回。”不负松乔老师嘱托,印子君果然成长为京城一名气象不俗、掀起波澜的诗人。印子君认为,在当前世故市侩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松乔老师的文人风范和君子气度几成“绝响”。
作家蒋涌擅长文学评论,在阅读《十字岭,识字岭》后,写出了洋洋洒洒的《书生入世乃大观》,其点评很得体:“伍松乔的散文兼具‘大众书写’和‘小众读物’两大特色。所谓‘大众书写’,是指他从不卖弄辞藻,文句简练结实,行文晓畅易懂;所谓‘小众读物’,在于他功底深厚,见识深透,经得起专家学者推敲、挑剔。二者兼备,自然不乏雅俗共赏的阅读群体。”
与我几乎同时转身文化宣传系统的刘安龙固守本土笔耕不辍,对松乔老师的《十字岭,识字岭》一样爱不释手,倾心关注,用《风过富顺带墨香》为题写就一篇读后感,对该书的文化高度与文化自觉进行了细致解读,颇与我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妙:“如今,他身处民间,却一如既往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以自己睿智犀利的眼光看世界,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竭力发挥除他之外无人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乡有幸,桑梓有幸!”
权作结语
松乔老师勉励后来的文学爱好者应胸怀宽广,主动作为,多走出书斋,关心时事,积极向上。1993年,松乔老师在《炒炒文学股》里颇有先见之明:“当粗俗、庸俗、俗不可耐,当卑鄙侵犯着崇高,支离侵犯着凝聚,假丑恶搏杀着真善美,精神主食的营养不良危及社会的健康与平衡时,为人忽略的缪斯之神被声声呼唤和重新供奉。”二十年后,国家层面的反对三俗、发展文化软实力及践行核心价值观等民族复兴举措被高高张扬,我们的时代正经历着一个物质层面的大动迁,文化的力量一定会更加凸显。
2015年之秋,在纪念“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成立四十周年活动现场,松乔老师因故没能参加,特地为大家送来了祝福——一张非常精美的贺卡和一首抒情诗,那首诗就取材于他的散文《有戏》。因为文化馆工作关系,我受邀到了场,便把活动的照片与视频转发给松乔老师,他看后颇为感动。活动现场,两名队员深情款款地朗诵起来,所有队员随着松乔老师的娓娓诗意,逐一重返现场:
有——戏——
……
我们住在区公所,
这里是全镇最高点,
倦了推窗,
揽进一轮好圆的月亮。
望下去,
脚底山坳是尚在高潮中的剧场。
丝竹管弦,
隐隐入耳,
五彩灯光,
把我的同事们辉映成天上人间的绝妙佳人、
一代天骄。
这如诗如画的景象使我久久入神,
大为感动。
——此时,
所有的嘈杂,
所有的喧哗,
都全然化解在这如梦如幻、
有声有色、
仙境般的乡戏之中了。
“仰望苍空,尘世多渺茫(歌德)。”这是松乔老师在十字岭上多次重复的诗句,也必将是我辈终其一生的迷茫。那么,就让我们俯首大地吧,坚守富顺这方故土,一草一木总关情。诚如松乔老师在《十字岭,识字岭》“后记”里所说:“富顺对我而言,具有地域文本与乡愁所系的双重意义。”
2008年,我所在的高1988级在十字岭母校举行了20年同学会。这一年,松乔老师60岁,我40岁。2010年,我女儿也开始了十字岭的青葱岁月,并于2013年顺利考入了松乔老师曾经就读的四川大学。富顺二中的光阴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在十字岭代代相传,繁茂出一个响当当的百年名校。时光荏苒,再隔两年,我将步入知天命之年,松乔老师也将步入古稀之年……可是,我们一直在场从无缺席,我们仍执着地坚信:
每一个生命依然“有戏”!
(2016年10月10日完稿于松云轩)
更多阅读分享,请添加微信公众号grb2015111,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投稿邮箱QQ314977521,并请实名添加微信grb5324,以便发稿酬。
我们只要好文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