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作为践初心争当城市发展先锋(以青春担当守护城市灯火)

担当作为践初心争当城市发展先锋(以青春担当守护城市灯火)(1)

最美丝路青年系列访谈和传播 · “电”亮信仰之光 践行青春使命

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 陈晰

编辑 | 张惠清

他是“活地图”,工作10年来,用双脚丈量徐州市区所有高压电缆通道及周边地区输电线路,对每一条线路都了然于胸。他是“急先锋”,先后参建省市重大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建设、科教文卫园区等重大项目,牵头完成苏北地区首个智慧电缆隧道建设,成为广为人知的技术能手,解决一个又一个抢修难题。他也是“青创客”,作为江苏省电力公司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与安全评估技术科技攻关团队骨干成员、徐州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带领团队完成创新项目2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把青春智慧绽放在工作一线。他就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徐州供电分公司电缆运检室职工、高级工程师段庆权。

担当作为践初心争当城市发展先锋(以青春担当守护城市灯火)(2)

段庆权和同事进行绝缘子更换

从2012年进入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在输电运检工区成为一名普通的线路工人至今,段庆权始终扎根一线,用奉献诠释责任。10年时间,他攀登杆塔1000余座、井下作业2000余次,巡视总长度达1.28万公里,见证了光影变迁中的“中国速度”,也努力践行着国家电网人的使命和担当。

一线是最好的课堂

7月的徐州,连日高温。临近中午,户外热浪滚滚。地下数米的管廊内,段庆权和同事正在对彭九、彭商线电缆隧道进行日常巡检。这段长680米的电缆隧道,担负着徐州中心商圈,以及鼓楼区70%以上住宅区域的供电任务。这里的每一条电缆,段庆权都了然于胸。参加工作以来,他用脚步丈量徐州市区几乎所有电缆通道,走过里程计算下来有5000多公里,相当于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距离。

2012年,刚刚进入输电运检工区带电作业班工作时,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段庆权对自己的专业基础信心满满,可是没想到第一次出现场,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当时要对缠绕在导线上的风筝进行带电清理,自己不懂验收作业指导卡,不懂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更不懂技术规范。看着两位老师傅像蜘蛛侠一样爬到几十米的铁塔上敲敲打打,自己只能在下面拽绳子。”那时的段庆权暗下决心:总有一天也要像他们一样,站在几十米的铁塔上体会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这次经历也让段庆权明白,光有学历和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在一线多看多学。

随后的日子里,段庆权翻阅了班里书柜上几乎所有专业书籍,查看了近两年的班组工作日志。无论是茶余饭后,还是前往现场的途中,他都积极向老师傅们请教。倒扣背扣猪蹄扣的打法、钢丝绳插编索扣制作、导线压接、带电作业的注意事项……他一点点记在心上。每次去现场,他都积极主动,在车上就把安全帽、腰带、钳套等穿戴整齐,随时准备着。

段庆权还记得第一次跟着师傅爬上三十米的高塔,天气很冷,风也大。爬到一半的他感到一阵眩晕,手在发抖,双手紧紧抱着主材,上不敢上,下不敢下。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爬塔的“窘态”,段庆权笑了起来。得益于他在农村长大,从小爬树、掏鸟蛋,身体素质很好,很快就克服了恐高,度过了不适期。补加塔材、更换绝缘子、线路验收、带电清理异物等……在老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段庆权很快就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班组重要工作。师傅们总说他悟性高、上手快,但他们不知道,每次干活之前,段庆权总会提前熟悉现场作业指导书,翻阅相关规程规范,并在脑子里反复模拟现场作业的情况,现场危险点、带电作业距离、安全注意事项……直至烂熟于心。从10kV、35kV到110kV、220kV、500kV,从水泥杆到角钢塔、钢管塔,从猫头塔、酒杯塔到拉V塔、门型塔,从直线塔、耐张塔到转角塔、终端塔……他爬过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材质、不同形状、不同功能的杆塔近千次。带电作业危险重重,对安全距离、动作幅度都有严格要求,“一边操作这个动作,头脑要预想下一步怎么做”,精神一直处在紧张状态。长时间高空带电作业,段庆权常常不能按时吃饭,有几次因为低血糖头晕,情况十分危险,现在他养成了随身携带糖块的习惯。

回忆起在带电班工作的日子,段庆权觉得那是自己职业生涯中充实、快乐的一段时光。他坚信,一线是年轻人最好的课堂。虽然现在身体素质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好,但每当有急难险重的任务,段庆权仍然冲在一线。他说,刚接触现场作业的年轻人,总有很多对于未知的恐惧,怕高、怕黑、怕有害气体……自己在前面带着他们,让他们放下心来,慢慢经验多了,就不害怕了。

守护城市光明

作为一名电缆运维工作者,段庆权的日常工作就是穿梭在地下数米深的电缆管沟内,对273公里的电缆设备以及通道进行维护,守护这座城市的电力大动脉。“每当从井口上来时,看到城市灯火通明,街道上车水马龙,作为守护城市光明的参与者,我都会感到特别满足,特别自豪 。”段庆权说。

担当作为践初心争当城市发展先锋(以青春担当守护城市灯火)(3)

“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是电力人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段庆权作为一名党员一直坚守的宗旨。

2018年12月13日2点,徐州地区某两条220kV线路同时发生故障跳闸。接到故障通知后,段庆权立即带领班组成员连夜赶往现场,快速找到故障点,冒着零下4℃的低温,攀爬至220kV电缆终端上进行取样,协助省电科院专家进行原因分析,连续奋战二十多个小时,直至最终抢修方案制定。在整个抢修工作期间,他不畏现场条件艰苦、不惧任务繁重,带领班组成员始终坚守一线,为确保电缆终端制作满足工艺要求,每天在塔上进行绝缘处理、尾管封铅等技术监督和指导6个小时以上。当时,铁塔上到处都是因爆炸喷出的绝缘油,再加上天气寒冷造成结冻,又冷又滑,寸步难行。

“现在回想起来确实觉得有些危险,但是当时顾不上害怕。”段庆权回忆。这一次抢修,经过20多次上下攀爬、120小时连续奋战,终于完成抢修并顺利送电,确保“电力主动脉”安全稳定运行。

2021年4月23日15时左右,某220kV电缆线路发生故障跳闸。为保障中心城区可靠供电,尽快确定故障位置,段庆权和同事连夜开展排查和试验,上塔下井,从傍晚开始通宵工作到第二天早上6点,才确定了故障段。段庆权回到车里稍作休息,又和同事一起继续投入抢修。后来领导担心他太过劳累,“命令”他回家休息。两天一夜基本没休息的段庆权,以为自己能倒头就睡,没想到回到家里,却翻来覆去睡不着,还是回到了现场。

“问题没有解决,心里放不下,还是回来觉得踏实一些。”段庆权说。

这一次抢修工作,创造了国网徐州供电公司电缆线路抢修工作中的“三宗最”:一是电缆抢修施工规模最大,首次对220kV电缆本体、附件及通道进行整体抢修施工;二是难度最高,该电缆通道位于一级铁路保护区红线范围内,某空军后勤院校围墙南侧;三是抢修物资总量最多,更换2500mm2截面的电缆178米,制作中间接头2个。

5月1日凌晨2时,经过7个日夜的连续奋战,他们圆满完成故障电缆线路的抢修工作,确保“五一”期间徐州城区电力大动脉重新畅通。

近年来,段庆权主持或参与的大型故障抢修10余起、停电消缺20余起。他已经习惯了没有正常双休日、节假日的生活,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在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他始终冲锋在最前线。

创新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

“发明不是发明家的专利,而是爱岗敬业的副产品”,这是段庆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刚参加工作时,他的师傅经常带着他们这些年轻人研究一些小改进、小发明、小创造,之后找人生产出来,再拿去现场运用,往往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对段庆权影响很大。“原来一个很小的东西,也可以写成一个专利。后期,我的很多发明成果都得益于当时养成的善于发现、总结、改进的意识。”段庆权说。

段庆权边思考边总结,逐渐有了很多创新成果。从事带电作业期间,他在师傅的带领下,努力钻研、注重提炼,参与研究出耐张绝缘子串单改双工器具“双侧挂钩拖瓶架”,使“两次起吊”变为“一次更换”,作业效率提升了近30%。这项成果还获得徐州市十大发明创新奖。

在2016年的一次老旧电缆工程隐患治理中,段庆权发现,很多电缆没有按照要求固定在支架上,且大部分管沟为输、配共用,不同电压等级之间的电缆层层叠叠,相互缠绕,给后期电缆支架的安装带来诸多困难,安全隐患很大。“现有电缆支架大多为固定结构,即电缆支架的高度、宽度固定,灵活性较低。尤其是110kV及以上高压单芯电缆在敷设固定或后期改造固定过程中,电缆支架的安装,常常需要施工人员根据现场条件对支架进行人为加工改动,耗时耗力,额外增加施工成本,拖慢施工进度。”段庆权说。为解决这个问题,他苦苦思索。孩子玩的积木给他带来了启发。他花了3个月的时间自学了3Dmax画图软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图纸设计,经过多次现场联调试验,最终研制出一种“积木式可调电缆支架”。这种电缆支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灵活,可以根据需要在宽度方面和高度方面进行调节,既适用于新建电缆工程电缆的固定,也适用于老旧电缆管沟中电缆的固定。

一直以来,在日常工井巡检过程中,高压电缆所处地下通道环境极其复杂,通常伴随有积水、淤泥,甚至可能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以及蛇虫蚊蚁等。传统电缆设备巡检方法需要巡视人员进入到工井内,不但有安全隐患,拍摄的照片清晰度与辨识度也不高。为此,段庆权查阅相关资料,并联系厂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历时两年,研制出电缆工井全景智能巡检装备,在人员不下井的情况下即可实现井下3D构建,有效解决电缆管沟内的设备巡查、数据测量、断面排查等难题,确保人身安全和高效作业。

现在,作为江苏省电力公司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与安全评估技术科技攻关团队骨干成员、徐州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段庆权也注重通过实际行动影响周围年轻人,鼓励他们立足岗位、围绕自身专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他很注重培养年轻同事的创新兴趣,鼓励团队成员敢于挑战,大胆探索,不断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运用在生产实践中。近年来,团队主持创新项目25项,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发表论文10余篇。

谈起自己的创新成果,段庆权认为,首先得益于现场的历练,要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发现问题。第二是要思考,发现问题,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解决过程就是创新过程。第三是要坚持,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资金缺乏、试验失败等等,坚持下去,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要接地气,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创新是源于生产服务生产的,只有真正实现提质增效,创新才有意义。”

从“被动验收”到主动提供优质服务

近年来,随着城市电网不断完善,输电电缆线路数量快速增长,对设备运维要求也随之提高。

“传统电缆运检主要是负责电缆的运行和检修工作。对电缆工程前期关注度不够,对于一些新建的电缆工程,通常都是在竣工验收的时候才正式介入,每次都发现有大量的隐患或缺陷存在,对于这些‘胎带’的毛病,后期整改难度非常大。比如,丁牵隧道是目前徐州地区唯一一条一级电缆隧道,由于前期建设标准较低,土建时未做任何防水措施,导致投运后里面产生1米多深的水,人员下不去,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巡视工作。”段庆权介绍说,为避免这种情况持续发生,他提出“优生优育”口号。优生,即抓源头管控,加强电缆投运前的管理,对于基建、迁改等新建电缆工程,和建设部、项目管理中心、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主动对接,做好优质技术支持,发现缺陷立即整改,这也给电缆运检工作人员提出更高要求。“我们的眼光不能仅局限于运行跟检修,还要参与到前端,对于可研、初设、施工等各个环节提出来自运维一线的意见和建议。”

从以前被动验收,到现在主动服务,岗位赋予段庆权更多责任,也促使他不断学习。电缆有关方面的规程规范,国标、行标、企标等有上百个,这些全都要学习熟悉。“现在技术更新很快,需要不断学习,消化吸收后结合现场经验,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自从开始抓源头管控,很少再出现因为验收中发现不符合要求而推迟送电的情况。段庆权说,印象很深的是去年一次验收会,他只提出几个不是很关键的小问题。领导问,以前都能提出几十条问题,这次怎么没有问题了?段庆权笑着说,因为前期已经按照他们的要求去整改了。

工作十年,段庆权收获很多荣誉:“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输电电缆专业管理先进个人”“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徐州市劳动模范”“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技术能手”“江苏省文明职工”“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工匠” “江苏青年五四奖章”……并作为党代表参加中共江苏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有人问他,为什么能一如既往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他说,是因为自己始终把责任两个字放在心上。“国家电网的企业宗旨是‘人民电业为人民’。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的工作内容或许变了,但是‘为人民’的初心没有变。无论是用脚步丈量隧道,学习新技术,还是科研攻关,都是为了把我们的设备运维好。”

担当作为践初心争当城市发展先锋(以青春担当守护城市灯火)(4)

段庆权(右)与同事进行隧道巡检

段庆权多次参加宣讲活动,和年轻人分享自己在成长、工作中的心得。他说,在和年轻人交流过程中,看到一张张朝气蓬勃、青春向上的面孔,自己也感到很受鼓舞。

通过参与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作,段庆权感到收获满满:“我更加坚定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更应该有一代人的担当。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青年人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青年技术骨干,我将坚定理想信念,勇担青春使命,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的忧患意识,通过持续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来‘浇灌’自己,不断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努力成为学有所长、业有所专、技有所精的栋梁之才。同时,立足岗位、围绕自身专业领域,砥砺奋斗,创新攻坚,努力在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中攻关突破,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2年第7期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