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汉简介(电影流浪汉一部经典的艺术之作)
《流浪者》作为一部歌颂爱情和人道主义的电影无疑是出色的,但它的价值同样也体现在犯罪学方面,其中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地方就是影片中的男主角拉兹为何会沦为犯罪者。而本片中法官拉贡纳特的答案是“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即以血缘作为犯罪的原因,认为罪犯是天生的,犯罪是基因的一部分,会通过父辈遗传给子孙后代。然而这种观点正是影片所要批判的,也是本片酿成悲剧的根源。在现实中,通过大量的研究论证,也证实了这种观点的不准确性。
而当拉兹刑满释放后理所应当地混进犯罪集团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犯罪者这个问题也值得深思。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当一个人融入集体之中就会去个性化,他的身份将变得模糊,他的性格将消失殆尽,成为不受自己意志控制与支配的玩偶,在无意识与他人情绪的传染下做出相应的行动。但当他脱离这个群体时,又会找回自己的智力和意志。因此,个人观点认为,拉兹意识到了自己是犯罪者,但这种情况并不是持续的。例如,拉兹在面对自己的母亲和心爱之人时,总心怀愧疚,一直试图隐瞒自己是个小偷,即便有时承认,又会立马改口,掩饰过去。并且之后下定决心不在盗窃,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这表明当他脱离犯罪团体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并内心煎熬;而当他回到犯罪团体中,与扎卡等人混在一起后又立马变回一个十足的犯罪者,心里想的是如何偷盗,丝毫没有挣扎,这时的他是无意识的,集体的精神左右着他。拉兹一直在痛苦自卑与麻木不仁中徘徊挣扎,所以才会以两个面孔交替出现。由此可见,犯罪团体甚至穷人阶级中的社会风气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是本片悲剧的原因之一。诸如“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工厂拒绝雇佣进过监狱的拉兹等等,都体现了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对犯罪者的排斥和嫌弃。在整体是惩罚犯罪的社会氛围下,犯罪者就很难回归社会,改过自新,只能走犯罪的老路,甚至越走越远,无法回头——就如同拉兹的悲剧一样。若是国家和社会相较于惩罚犯罪,更注重预防犯罪乃至于宽容犯罪,犯罪者的境地有所改善,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遏制累犯及一些问题的发生。但这无疑是一种艰难的挑战,包括国家对整治犯罪的思路的改变,并且投入相当的款项及各方面的研究资源,另一方面对国民痛恨犯罪、消灭犯罪这种仇恨心理的疏导和调整,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国民思想的逐步成熟,相信这种状况也将有所改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