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方言(泌阳常用方言初探)
作者:白林密
恁大绷子
绷子,绣绷。刺绣时候用于抻平布面的工具,多为圆形,用竹篾制成,一套两个,一大一小,小绷子的外径与大绷子的内径相等。刺绣的时候,把素面的绣布平铺在大绷子上,然后把小绷子按压到大绷子的内径里,大小绷子合力,挤紧、抻平绣布,然后,绣女就可以联络五色彩丝,飞针走线了。
绣花是个细致活儿,消耗时间,磨练耐性。性急、手脚笨拙的人干不了。刺绣总体给人的感觉是短时间内出不了活儿,每一幅绣品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刺绣耗时,绷布是第一工序,也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因而绷子成了这项工作里的关键工具。“绷子”“刺绣”“耗时”,三者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们有意无意的将三个概念置换,久而久之,“绷子”成了耗费时间的代名词。人们又在绷子前面加上表程度的副词“恁”和表夸张的形容词“大”,更加重了“绷子”耗时长久的含义。
流传至今的豫南泌阳方言“恁大绷子”,含义是“这么长时间”。语言习惯里,一种情况是行为人做某个动作所用的时间,超出了说话人的预期,带有责怪和怨气。如 “你咋走恁慢?!叫我等你恁大绷子!”“你忙啥哩?喊你恁大绷子你都不答应!”另一种是表“好长时间”的陈述句。比如“他走了,走恁大绷子了。”这句式里的“恁”可以换成“好”。
随着民间刺绣女红的消失,刺绣用的绷子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方言中,人们保留了用“绷子”表较长一段时间的说法。普通话的逐步推广普及及城镇化发展,并没有影响包括“恁大绷子”在内的诸多方言的传承,人们的代代薪火传续中,泌阳人常用的口头语,生机盎然,精神抖擞。
门儿上
“门儿上”,门旁边儿,院门之外,村子以内的所有空间。“门儿”指的是院门,也就是大门。我们平常所说的看门儿,看的实际上就是院门。上,旁边儿。在这里,上读为古韵shǎng 。上字“旁边儿,边”的含义最早是指水边。《诗经·鄘风·桑中》:“送我乎淇之上矣。”意思就是送我到淇水边。《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上。”是说孔子死后葬在了泗水边。现在上海的行业名人,仍被称为“海上名家”。泌阳方言借用了上字的这一含义,用“门儿上”表示院门旁边儿的所有空间,但这个空间限于村子之内。孩子们在屋里呆久了,憋屈心烦,相互吆喝一声:“上门儿上玩去!”呼啦啦都跑到院子外面去了。
城里人说的“街上”跟“门儿上”一个意思。许慎《说文解字》:“街,四通道也。”也就是说,最初人类居住地附近,院落以外的道路区域都叫街。后来,农村保留了更远古、人间烟火味儿浓郁、看得见摸得着的“门儿上”,把“街”让给了城市。
漫墒地里
在豫南泌阳,村子以外的所有空间都被称为“漫墒地里”。漫字的原义是水涨或落地的水四散流淌。后被引申为“无边无际”“广阔无边”。明代辞书《字汇》:“墒,新耕地也。”泌阳方言“漫墒地里”的墒,包括村子以外耕过和没耕的所有土地,也就是现代汉语里的“野外”。
打卯
某人到某地,短暂停留即离开,在泌阳方言里就叫“打个卯”。
这说法源于古代署衙或行伍的考勤制度——点卯。即现在的点名签到。古代签到一般在卯时,就是早上五点到七点,因而公务人员点名签到被称为点卯。点卯完毕,众人当即离开点卯地点,各自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因此点卯有了短暂停留、打个照面就走的义项。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别位大人先生,就是发帖子请他光临,来虽来,不过同点卯应名一般,一来就走。”豫南方言里的“打个卯”取的就是点卯“一来就走”的这一义项。比如“没啥当紧事儿,我到那儿打了个卯就回来了。”
嘎谷垃
嘎字的义项之一是指人调皮捣蛋,说话办事儿不庄重,没个正形,有点儿小坏。谷,五谷。嘎谷垃指五谷里的瘪谷、虫咬或挤压破裂后霉变的谷粒、草籽以及混杂在谷物里的土块石子等杂物。这些东西,完全没用,又影响粮食的成色,是乡亲们收获粮食时候必然要清理丢弃的东西。毫无用处又影响粮食成色的嘎谷垃,人们弃之犹恐不及,但嘎谷垃又是粮食收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附带,因而很叫人头疼闹心。
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为害社会的人,常被老辈人责骂:“这货,真是个嘎谷垃!”嘎谷垃最早是洛阳、南阳一带中原语系的方言,泌阳原属南阳,风俗习惯、语言习惯都与洛阳、南阳接近,因而口语中有“嘎谷垃”的说法,泌阳的东邻,楚语语系的确山县,人们则不知道嘎谷垃是个什么东西。
弥缝儿
弥缝是个建筑工程术语,墙壁垒砌完成之后,建筑工人们往往会用灰膏把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再填充一下,以使其整齐美观,这个工序就叫“弥缝”。当然,早期的建筑土木结构为主,多是用泥来弥缝土坯。墙壁因为地基沉降等原因出现了轻微裂缝,建筑工人用混凝土灰浆来灌充修复的工序也叫“弥缝”。人们在生活用语中,借用了这一术语,指代调和人们因冲突或误会引起的关系不和。两个人因矛盾或误会关系变得紧张,甚至出现了裂痕,知情的第三方往往会劝喻比较活络的一方:“多年的交情了,哪能因为这点儿事儿就不来往了?我把他一块儿叫上,喝一杯,弥弥缝儿!”
矛盾出现之后,弥缝劝喻的角色相当关键,必须心态平和,在人群中有威信,善于和事儿,不然的话,可能适得其反。被委派的弥缝人如果不善于和事儿,知道他底细的人则会说“别指望他!这货说话不弥缝儿!”
弥缝作为“补救、调和”用于口语或诗文,最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而且已经成为熟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随后人们写诗作文的时候使用得更加频繁。白居易《问刘十九》:“犹恐中有间,以酒弥缝之。”宋代陈鹄《耆旧续闻》:“已而不合,虽子华极力弥缝,亦不乐。”
撅奓(zhǎ)和鬼摆
鸟类宣誓领地,或者发情求偶,或者相互争斗的时候,都会翘起翎毛,奓开翅膀“秀肌肉”,展示强壮。它们这样做,多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引起异性的注意,或者是要威吓警告竞争者。是一种自我炫耀。泌阳方言里的“撅奓”,就很形象的展现了鸟类翎毛翘起、翅膀奓开的姿态。这话用来形容某些乐于自我炫耀,乐于臭显摆的人。
跟“撅奓”同一个意思的另一个泌阳方言是“鬼摆”。我们知道,鬼最早的含义不是妖魔鬼怪,是指先祖的亡灵或神灵。《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巫师主导祭祀,借与神灵沟通之名,常常化奇妆,穿异服,口中念念有词或阴阳怪气,为的就是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引人注意。泌阳人把巫师祭祀时候的夸张举动,浓缩为“鬼摆”两个字,语言习惯里,鬼摆也就成了“高调炫耀”的代名词。“撅奓”和“鬼摆”一道,在泌阳方言里承担起了“自我炫耀,吸人眼球”的责任。
打渣子
在泌阳方言里,“打渣子”的意思是开玩笑,有时候是指过头的玩笑。“打渣子”的说法存在于整个河南方言区,含义相同。这说法最早可能源于婚俗和新年习俗。结了婚的男子被岳父母家称为“客”,结婚第一年春节登门给岳父母拜年的客,叫做“新客”。乡下的风俗,新客会受到岳父村子里年轻人的戏耍调笑,称为“闹新客”。年轻人一闹,必定引来乡亲们围观,新客也就在这戏耍调笑中被众人认识了。
闹新客的程序之一,也是最热闹的程序,那就是给新客打花脸。这时候,有人会用草木灰或锅烟灰加水和成灰泥,涂抹到新客的脸上。如果碰巧这家同时有其他年份已经被闹过的女婿在场,人们则会连他一起再戏耍一遍。
在乡下,干物质加水和成的糊儿,豫南人叫做“渣子”。就现在,建筑工地上用水泥、石子、河沙加水搅拌混凝土,仍然被人们称为“和渣子”。戏耍新客的灰糊儿,也是渣子的一种,很有可能,历史中的某个时期,用锅烟灰渣子给新客打花脸,就被人们说成了“打渣子”。
用锅烟灰渣子给新客打花脸,是对新客的戏耍调笑,因而口语里的“打渣子”也多指开玩笑。某人吊儿郎当,把本该庄重办理的事情当成儿戏,也会被委托人责备:“你别给我打渣子啦!”
称女婿为客,古已有之。宋代黄庭坚《次韵子瞻和王子立风雨败书屋有感》:“妇翁不可挝,王郎非娇客。”任渊《山谷诗集注》:“今俗间以婿为娇客。”
《水浒传》第五回,周通想强娶桃花村刘太公的女儿。迎亲当晚,人马到了桃花村,小喽啰们高叫“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衣衫窄窄,今夜做个娇客!”
由这两句顺口溜能看到三个信息:第一,客即女婿。第二,上句光、郎押韵,下句窄、客押韵,可见当时客读为kǎi。现在河南人读客为kǎi,显然是汉语古韵。第三,从周通当晚的穿戴看,那时候民间新郎迎亲可能已经被亲朋戏耍。“帽儿光光”,周通没戴帽子。庄重场合,古人必戴帽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与石乞等人格斗,“死而冠不免”;“衣衫窄窄”,衣服必然不合身。古人礼服崇尚宽袍广袖。周通迎亲当晚衣冠不整,很可能是众人按风俗故意戏弄,“娇客”周通被众人戏耍玩笑,给“打渣子”了。
作者:白林密
简介:河南泌阳人,农民,1972年10月生。1991年起在《中学生阅读》《驻马店日报》《中国钢笔书法》《中国教育报》《咬文嚼字》《文学自由谈》《东方散文》等报刊发表随笔散论及文字文化考证类文章二十余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