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

不夜城绿地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1)

1949年地图中的华盛路一带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2)

不夜城地区原貌

不夜城绿地因地处不夜城地区而得名。面积3.6万平方米,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公园、上海市“四星级”公园,是一座集城市生态景观功能和民众健身休闲功能一体的社区公园。总体风格自然大气,又不失亲切雅致。园内种植乔灌木及地被植物百余种。绿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华盛路从中穿行而过,西部平地起山,山北“水树阵”和山南“开闸扬波”水景均为跌落式水池,分别种植水杉、华棕等,形成“树在水中,水在林中”的特色景观。山体与草坪间的挡土墙同时也是文化景墙,设有“继往开来”浮雕,形象地描绘了闸北地区在近现代史上的发展历程。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3)

不夜城地区规划模型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4)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5)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6)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7)

不夜城绿地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8)

不夜城绿地导览图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9)

闸北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10)

清末吴淞江(苏州河)老闸桥附近

吴淞江在历史上是太湖流域最大的河流。近代以后,吴淞江流入上海市区段俗称为苏州河。吴淞江是“潮汐河”,有明显的潮涨潮落现象,落差可达数米。涨潮时,潮水汹涌,会把下游的泥沙冲进上游;退潮时,水流平缓,无法把泥沙冲向下游。于是,古人在吴淞江筑闸拦沙,涨潮时闭闸挡沙,退潮时开闸冲沙。

1880年的老闸桥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11)

1916年建成的新闸桥铁桥

历史上,吴淞江曾经有两座闸,先建的闸在今天的福建路附近,所以福建路桥又叫做“老闸桥”;后建的闸在现在的新闸桥附近,新闸桥即以该闸而得名。闸影响了吴淞江的正常航行,闭闸时,船只必须靠岸,等待开闸放行,船民可以趁此机会上岸购置食物和生活用品,于是就在闸的两岸形成了集市,即“老闸市”和“新闸市”,而闸的北岸则统称为“闸北”。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12)

旧时闸北苏州河沿岸的竹木器行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13)

老闸市的遗迹老闸街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14)

老闸街上已拆除的闸北区公所建筑

最初,“闸北”仅指河闸以北的一小部分有集市的地方。随着苏州河北岸的发展,“闸北”所指的区域也逐渐扩大,但是并没有明确的界线。1900年,闸北商绅仿南市制度,成立闸北工程总局。这是苏州河北岸出现的第一个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其管辖的范围就是除租界以外苏州河北岸的上海县地境。闸北工程总局后曾改为沪北工巡捐局等,名称几经更改,但地境没有明显的变化。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15)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16)

1916年设立的沪北工巡捐局,该址后为上海特别市财政局市北稽征处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17)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18)

1948年起草的闸北西区计划草图和闸北西区分区使用计划图

1924年,丁文江提议推广“大上海”计划,闸北与相邻的宝山县南部建立“上宝两县自治公所”,“闸北”所指区域进一步扩大。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时期已经结束,上海市政府对上海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和重新划分,把上海市区划分为20个市区“区”,以序数字排列。翌年,改原来的第十四区为“闸北区”,改第十五区为“北站区”。1956年,撤销闸北区和北站区,合并成立新的闸北区,使“闸北”所指的区域进一步扩大。以后历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闸北区的区境不断向北拓展,“闸北”所指范围也随着闸北区的扩大而扩大。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19)

1947年时的闸北区和北站区

消失的地域(逐渐消失的地名)(20)

1956年时的闸北区

总之,作为地片地名,“闸北”在广义上指原来的闸北区全境。狭义上,则指1956年时的闸北区区境。区域范围相当于东起河南北路、宝山路、西宝兴路一线,西至彭越浦的苏州河北岸至中山北路之间,面积约7平方千米。

2015年11月,原静安区和闸北区建制撤销,建立了新的静安区。闸北区虽被撤销,但作为地名,“闸北”的称呼依然存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