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发源于商丘的什么地区(天下亳姓源于商85)

亳姓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据《姓氏考略》载,亳氏望出河南,以地名为氏据《帝王世纪》载,帝喾高辛氏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今商丘南)《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宋州谷熟西南,南亳古城”西汉刘向著《列女传·契母简狄》说:“尧使(契)为司徒,封之于亳,其后世世居亳,至殷汤兴为天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姓氏发源于商丘的什么地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姓氏发源于商丘的什么地区(天下亳姓源于商85)

姓氏发源于商丘的什么地区

亳姓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据《姓氏考略》载,亳氏望出河南,以地名为氏。据《帝王世纪》载,帝喾高辛氏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今商丘南)。《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宋州谷熟西南,南亳古城。”西汉刘向著《列女传·契母简狄》说:“尧使(契)为司徒,封之于亳,其后世世居亳,至殷汤兴为天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先生在其《释亳——破解亳字之谜》一文中解释说:据《史记·五帝纪》所载,最早都亳的是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殷商始祖契的父亲,所以说“汤居亳”是“从先王居”。“亳”作为帝喾、成汤两代帝王所都,应该解释为上面的“高”字是从高辛氏的高,而不是高地的高,下面的“乇”不是“宅”,而是古代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是上古时期用来覆盖房顶上的重要建筑材料。据此,亳字可以解释为:亳是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商成汤两代帝王的建都所在。象形的“亳”字是由“高”和“乇”组成的。“亳”字的含义是巍巍帝王之都,用乇草覆盖的高大的宫殿,是天下之望,四海景仰,万民尊崇的地方。

商汤建立商朝都亳后,有多次迁徙。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读史札记》说:“《史记》曰:‘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其后仲丁迁于隞,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史记·殷本记》记载:“帝盘庚之时,殷(上古时殷、商并称)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治亳,行汤之政”。吕思勉《读史札记》说:“武乙立,复去亳徙河北。历代都邑迁徙,盖无如殷之数也。”说明商第二十位之王盘庚之后,又经过多位君王,到武乙才自亳迁于河北,直至帝辛(纣)灭亡。

吕思勉《读史札记》又说:“都邑可以迁徙,而今世之所谓国名者,不容数变。于是最近新邑仍以旧都之名名之……商代之毫,盖亦如此。”

在商族的多次迁都中,只要是商族居住过的地方都有亳字的痕迹。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丁山先生考证说:凡是殷商民族居留过的地方,总要留下一个“亳”名,可见“亳”字最初涵义应是共名,非别名也。他又在《商周史料考证》说:《春秋左传》所见的薄、博或蒲的地名,所在皆是,虽不尽是成汤故居,但我认为至少是成汤子孙殷商民族所留下来的“亳社”的遗迹。

最早的亳为远古时期的一个地名和都城名,在现在的商丘地面上。《括地志》载:“宋州(商丘)谷熟县西南三十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天一阁藏《嘉靖归德志》载:“州东南四十里(旧志),归德境,商之故都。自帝喾都亳后世皆居焉。此则三亳之一,见《尚书》,又见《史记》。三亳者,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汤始迁于京兆杜县亳亭,再迁于帝喾之故都,故曰徙先王居,且所谓伐夏归亳诸侯率职来朝正南亳也。书(《尚书》)曰王归自兖,夏至于亳,诞告万方。亳,汤所都,即是县也。晋隋唐宋金皆置县,元罢县置巡检司。国朝洪武初废巡检司为镇。旧县城:城东南四十五里,谷熟之南,即古亳故墟,建置不知其世,正德中基址犹存,今淤。”从这一记载来看,陕西之毫起初不过是成汤(商汤)后来所迁的地方。

从史籍记载和众家对“亳”的解释来看,最早的亳就是帝喾高辛氏建都的地方,后来又是帝喾的儿子契建立商国的都城、商汤建立商朝的都城。商汤及后来的商王迁都,每迁一个地方,那里也称亳。有亳地的商之后裔以地名为姓者,姓氏合一后又称亳氏。《姓氏考略》认为亳姓渊源单一:源于地名亳,出自商王朝之都城亳邑住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亳,亦称薄。其实,当时的亳地很早就有以居邑名称亳为姓氏者,称亳氏,亦称薄氏,多为子姓族人,流传至今。亳姓皆尊奉商汤为得姓始祖。

商丘之毫是商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亳姓的发源地。亳的变迁史证明了商文化的广泛传播。(23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