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单元教学目标(三线统整读写融和)

三线统整,读写融和

——谈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

潘锋雷(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

夏江萍(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特殊单元,它采用嵌入式结构,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分解穿插安排在选文教学中,这是一种教材编排上的创新,它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本质:是语文的一种学习方式,是由听说读写整合而成的言语实践活动,与听说读写的关系是统领融合的关系。

一、从单元意图建构“平行目标体系”

“传统文化”“语文要素”“综合性学习”是本单元的三根主线,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错,彼此融合。因此,单元编排的主要意图呈现出以“综合性学习”为主、三线平行的样态。在考虑本单元目标时,要能同时兼顾,形成“三线统整”的目标体系。

1. 传统文化目标体系。

“传统文化”是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古诗三首》表现的是中华传统节日,《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分别类属科技、建筑、艺术成就。学习这样的单元,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这些典型的传统文化符号,并受到优秀文化的感染和激励,从而产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从这个层面而言,其目标体系如下: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单元教学目标(三线统整读写融和)(1)

2. 语文要素目标体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单元意图是在教学《赵州桥》时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这种构段的方式及其特点,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印证这种方法,“交流平台”是梳理、总结方法,“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是运用这种方法,培养语文能力。其目标体系如下: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单元教学目标(三线统整读写融和)(2)

3. 综合性学习目标体系。

综合性学习在本单元采用穿插编排的形式,共分四次进行。第一次出现在导语,第二次、第三次都是以“活动提示”的形式穿插在课文之后,最后一次才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出现。其目标体系如下: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单元教学目标(三线统整读写融和)(3)

二、从文本功能定位“目标传动链”

对“文选型”语文教材而言,确认“选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发挥方式,对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是极为重要的。

《古诗三首》选录的是三首经典古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主要功能是“学习经典的丰厚意蕴”。它在传统文化目标体系达成中起主导作用,在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符号,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时,对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后边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积淀了素材。

《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主要功能是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知识,感知、梳理、总结语文知识,在达成语文要素目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对传统文化目标体系中的目标达成是一种补充,为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提供了例子。

《纸的发明》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发展,并培养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和结合课文语句形成解释的能力。其中,仿照图表,按照时序概括段意,涵盖着一定的篇章知识,对综合性学习中“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从单元整体而言,每一篇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存在。对文本类型进行定位,是为了更好地在“传统文化”“语文要素”“综合性学习”三线之间构建传动链,以达到彼此融合、相互促进的效果。

三、以“读写融和”统整单元学习活动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其核心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在展开教学时,可围绕核心目标设计“基于真实交际情境的读写任务群”,开展结构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我眼中的传统节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同时,学习语文要素,感受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学习读写,在读中学写,在写中阅读,实现读写融和发展,实现言语交际能力、研究能力与文化精神的同生共长。

(一)起——诵读想象,了解“诗歌中”的传统节日

1. 查找摘录资料,感知文化符号。本单元古诗中蕴含着许多经典的文学意象,它们的背后都包含着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如《元日》中的爆竹、屠苏、桃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登高、茱萸等,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同伴交流等形式,充分了解这些传统文化。

2. 想象节日情境,建构文化意义。带领学生在节日情境的想象与描述中,充分感受并认同存在于意象背后的民族情怀,完成对传统文化“意义”的自主建构。如在教学古诗《元日》时,先指导学生梳理事件: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再联系生活展开联想“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春节习俗;然后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三个事件而不写其他,了解作者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二)承——选题合作,研究“我眼中”的传统节日

围绕“我眼中的中华传统节日”大课题,小组合作讨论:一是选择确定小课题——研究哪一个传统节日;二是研究的方式,通过采访调查、查找资料、实践操作等;三是研究的内容,民间传说故事、习俗活动类型、描写节日的文章作品、诗歌、书画作品、传统工艺制作、家乡古老的习俗等;四是记录资料的方式,表格、文字、录音、拍照等;五是具体分工,搜集资料,时间为 3 天左右。

(三)转——阅读文本,学习“围绕中心表达”的言语图式

学习《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是依据文本了解这些古代文化成就,二是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表达策略,运用图式学习介绍。

1. 在阅读中学习介绍。教学《纸的发明》,首先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图表形式(课文后习题一)梳理“纸的发明历程”,并学习说明性介绍;细读第 4 自然段,指导学生用连续动作“剪—浸—捣—捞—晒”介绍蔡伦造纸的过程,学习运用文中信息说清楚“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的原因”。

2.在比较中建构“图式”。将《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 3 自然段,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共通的结构“图式”:围绕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通过从多个方面、列举多种表现来进行具体介绍,都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 借助“图式”学习表达。指导学生运用“图式”说一说或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并通过实践运用进一步稳固言语图式。

(四)合——实践运用,展示“我眼中”的传统节日

1. 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小组内相互交流,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对材料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资料袋。根据获取的资料信息,从中选择最适合的内容作为成果展示的内容,商议成果展示的形式。讲述传说故事、灯谜竞猜、诗歌诵读、写春联、手工制作、手抄报展示、书画作品介绍、歌舞表演、微信美篇传播……在介绍时,注意“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准备时间为 3 天。

最后,分组展示成果,小组内成员相互补充,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补充,开展师生互动性评价。

2. 完成习作,誊写发表。

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围绕所选话题,搭建图表式提纲,运用前面学习的言语图式策略进行具体写作。记录过节的过程,要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几个主要事件,每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记叙节日里的一个故事,要围绕一个主题,对节日中的场景与人物行为表现展开具体描写,准确表达。写完后,组内相互评改,完成誊写;最后发表习作,班内组织评比。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9年3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