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关注明星物种的人 不能只关注明星物种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赵汉斌 王祝华
大熊猫、亚洲象、海南长臂猿、藏羚羊、麋鹿、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喜提降级”,从濒危变为易危;各地罕见植物频频“现身”不断刷新着我国植物多样性记录......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成效卓著。
多样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构成了神奇的地球生命综合体。2022年5月22日是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连日来,我国各地陆续启动不同主题形式的国际生物多样日系列宣传活动,旨在逐步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不同于以往,今年,不少地区倡导人们不能只关注“明星物种”,而是将目光更多聚焦于易被忽视的物种,旨在唤醒世人对“生命共同体”的周知与关注。
青藏腹地,祁连山上有“菌子”提及菌类植物,脑海中出现的一定是“菌子大省”云南,很少有人知道,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也分布着鲜为人知的多样菌类植物。
基盘小菇。邢睿 摄
长刺马勃。邢睿 摄
而这里,生长着包括冬虫夏草在内的260种大型真菌。
冬虫夏草。邢睿 摄
5月17日起,青海省通过线上系列宣传活动全面展示该省物种多样性。宣传活动以菌类植物“首秀”拉开帷幕。
近年来,青海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许多珍稀濒危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青海省分布的野生植物约有2500多种,青海分布的许多物种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或青藏高原主要分布区域的珍稀物种。这些植物具有适应高寒、干旱、缺氧、强辐射等生理生态与生物学特征,代表种有水母雪兔子、大花红景天、福花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5月21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张毓向记者表示。
白蛋巢。邢睿 摄
蓝玉簪龙胆。张发起 摄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水母雪兔子。张发起摄
而“存在感”不高的大型真菌究竟分布如何?5月20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邢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青海大型真菌广泛分布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森林及草原生态系统中,2019 - 2021年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大型真菌调查结果,区内共发现大型真菌156种。其中草原生态系统中代表性大型真菌(分布广泛、生物量性对较大)有黄绿卷毛菇、双孢蘑菇 、冬虫夏草等,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大型真菌有云芝栓孔菌 、紫红丝膜菌等。
“真菌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从生态功能上来说,大型真菌作为菌根真菌,它们能和木本植物形成菌根结构,形成互利共生;同时能够帮助植物吸收自身很难吸收的矿质元素,从植物当中获得光合作用的产物。此外,作为大型真菌还能化身‘分解者’,在物质循环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邢睿介绍。
云岭之南,绿孔雀得以有效保护在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前夕,“云南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也正式上线。
网上博物馆将互联网技术与云南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与文化相结合,远程屏幕上,绿孔雀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优雅灵动地舒展绿色长颈,它们在林间鸣唱应和,在溪水边“照镜”翩飞。进入初夏,新出生的雀宝宝也逐渐长大,可大胆随亲鸟外出觅食。
绿孔雀。云南省林草局供图
绿孔雀,在我国被誉为“百鸟之王”“祥瑞之鸟”,是神鸟凤凰的原型,目前仅零星分布于我国云南及东南亚的局部区域。
绿孔雀。云南省林草局供图
上个世纪90年代的调查数据,我国的野生绿孔雀数量还有800到1100只。但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和人为干扰,随后十几年,绿孔雀数量急剧下降。据长期追踪研究和保护绿孔雀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晓君研究员介绍,目前,我国绿孔雀数量不足600只,是比大熊猫还稀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楚雄州双柏县是云南省乃至中国绿孔雀种群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区域。在位于双柏县的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安装了109台红外相机,还采用询问调查等方法,对绿孔雀等野生动物全天24小时监测。目前,楚雄州现存绿孔雀数量达300只左右,已接近全国总数的50%,堪称“绿孔雀之乡”。
绿孔雀。云南省林草局供图
绿孔雀。张筱蓉 摄
记者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为保护和拯救野生绿孔雀,早在2009年,云南省就将绿孔雀列入极小种群物种展开保护。“十三五”以来,在国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入1227万元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对绿孔雀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绿孔雀是最大的雉类,保护绿孔雀,也意味着相邻区域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同时得到保护。”杨晓君告诉记者,这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实践。
南海明珠,珊瑚礁覆盖率持续上升近日,海口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海洋和渔业行政执法支队将罚没的一批海洋生物制品,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玳瑁、大砗磲、鹦鹉螺、红珊瑚等,向社会公布并移交海南省博物馆进行保存。
在移交现场,该支队副支队长邹志东表示,“随着近些年人类活动和大肆开采及捕捞,这些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数量大大下降,逐渐成为濒危物种。”
南海纬度较低,具有优异的水文条件,是我国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而管辖20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的海南,是南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相对滞后于陆地和淡水。”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海南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是世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但生物多样性同样面临各种挑战,必须采取多项保护措施。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队员对搁浅海洋动物救护。受访对象供图
以被达尔文描述为“世界上最精彩的事物之一”的珊瑚,其保护、繁育、周边资源开发利用一直是社会关心和讨论的话题。
近二三十年来,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因海洋酸化、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珊瑚大面积死亡,褪成白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珊瑚白化”问题。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李秀保教授团队把“珊瑚病主治医生”当做终身事业,他带领学生在三亚坚持修复珊瑚,生态修复效果显著,珊瑚礁覆盖率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更多的民间机构在行动。其中,全国首个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民间公益社会团体——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简称蓝丝带)队员在海岸线忙碌的身影给众人留下深刻印象。“十多年来,我们累计救助海龟80余只,搁浅鲸豚120余头,2019年三亚短肢领航鲸丫丫的救援更是带动全国各地关注鲸豚救护工作……”该协会活动宣传推广总监蒲冰梅对记者说。
编辑:张爽
审核:岳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