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布票去什么地方兑换(粮票布票油票)
作者:洪欣
网上购物、扫码消费现在买东西就是动动手指的事儿。
粮票、布票、油票,肥皂票、手纸票、火柴票……对于如今足不出户便可以在网络上将心仪的宝贝领回家的人们来说,几乎是外星语。频喊“剁手”却不停“买买买”,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知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存在过一个特殊的“票证时代”。
视票证为“命根子”从1953年我国发布《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命令开始,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门的票证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在物资紧缺的年代,小小一张票、一本证是人人定量有份的保证,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证,日子都没法过,老百姓们将票证视为“命根子”。
△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发放布票问题的通知
在合肥市档案馆提供的这份《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关于1959年度布票发放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在布票发放过程中必须核实人口,层层清点布票数字”,“不漏发、不重发、不少发、不错发,不得徇私舞弊”。
因为必须在1959年1月10日前将布票发放情况汇总列表报送安徽省商业厅,这份1958年11月27日拟就的通知文件还特别以急件的形式发放到各级相关机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群众在红旗百货商店购物
计划经济时代,逢年过节,商店、供销社门前就会簇拥着一大批买东西的人。人们抄着袖筒、跺着脚,在冷风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经常是天不亮就起来排队。
“那时候,合肥人购物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合肥百货大楼、红旗百货商店。”年近八旬的合肥市民何先生至今还记得,女儿刚出生那年,自己从单位领了肥皂票、找同事借了一张火柴票,兴冲冲地前往合肥百货大楼,可是,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何先生最终只买到了半块团结洗衣皂和一盒火柴。
工作关系,何先生经常全国各地出差,而省、市级地方粮票只能在各自省、市内流通,每次出差前,何先生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持单位证明去粮食部门换取一定数额的全国粮票,“否则,有钱也买不到饭吃。”
票证是“身份”象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票证不但是购物必须的“硬通货”,还是居民身份的象征。
△合肥市人民委员会关于若干商品实行凭票凭证供应的通知
档案显示,合肥市商业局第一业务科所拟、1960年12月30日正式发文的《合肥市人民委员会关于若干商品实行凭票凭证供应的通知》中即指出,“棉布、棉毛衫裤、床单、奶糕等,分别凭布票、粮票和居民购货证购买”,“实行证证结合供应的商品,既凭居民购货证,又凭本市所在单位工作证件登记供应”。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民用定量布票和有关商品供应票的通知
1982年11月13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发放一九八三年度民用定量布票和有关商品供应票的通知》文件,第三项第一条仍旧明确,“没有我市正式户口的人员一律不发票”,“有我市户口,但本人已调往外地工作,或长期居住在外地有一年以上者,必须取得该地发票单位证明,确未在该地领票证的,方准予在我市领取”。
△合肥市民洪玉珍收藏的粮油票证
今年70岁的洪玉珍精心收藏了一摞安徽省和合肥市的粮油票证,一直务农的洪玉珍当年是没有这些待遇的,她笑着说,“这些都是老伴过去发的,他是公家人。”
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经济的发展,让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生活物资日益充足,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1993年,我国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粮票和油票,也标志着票证时代的彻底终结。
老百姓告别了相依为命几十年的小纸片儿,中国也从此摆脱和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资匮乏时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安徽省棉花票
收入不断增长、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凭票定量供应的状况,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网购、移动支付,钱包渐鼓,中国人已不满足于国货,开始更多地来往于世界各地“买买买”……
五花八门的票证,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无奈之举。曾“每到月底都盼着发粮票”的老人,做梦也想不到,现在的日子能过得这么好。
而对于为未能在“双11”、“双12”秒杀到心仪商品而懊恼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形形色色的票证只是一台时光机,在物资空前丰富、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有钱买不到商品真是不可思议的。
了解了上面琳琅满目的票证,不禁感叹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物资充裕,美食众多……恰逢今天是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
端午节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吃粽子、戴香包,饮雄黄、挂艾草、划龙舟......时光静好,不负岁月绵长。祝大家端午安康吉祥,平安幸福!
- 来源:档案观止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