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五大高僧在哪里(宝光寺历代高僧)

龙泉寺五大高僧在哪里(宝光寺历代高僧)(1)

悟达国师传

悟达国师(809—882),名知玄,字后觉,唐代眉州洪雅人。俗姓陈,十一岁出家,随师父到唐兴邑四安寺,苦钻佛典,十三岁即大有成就。当时,宰相杜元颖镇蜀,便请知玄到成都大慈寺普贤阁讲经,听经僧俗达万余人。从此,人们都叫他“陈菩萨”。十九岁时,知玄于海众寺辩贞律师处受戒,又下三峡,历襄阳抵于京城长安资圣寺。此寺为四海信众聚集之处,知玄讲经,轰动长安。唐文宗李昂得知后,宣知玄入宫中顾问,甚受恩宠。唐武宗李炎临朝改信道教,独诏知玄至麟德殿与道门辩论。知玄力阐神仙之术非王者所宜,大忤武宗旨意,然嘉其胆识,不予追究。知玄亦离开长安,扁舟人湖湘间。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食道士丹药致病驾崩。唐宣宗李忱登基,重兴佛教,知玄被请回长安宝应寺,并赐赠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宣宗又以他过去的王府改造为法乾寺,诏知玄住持此间。宰相裴休、诗人李商隐等钦崇佛法,与知玄交往颇深,李商隐还对知玄执弟子之礼。大中八年(854年),知玄乞归彭州九陇山。

881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仓皇逃往西蜀,即派郭尊泰捧其玺书,用肩舆把知玄接来驾前随行。甚获僖宗的信任。军容使田令孜等也常向知玄问道。僖宗欲封知玄为国师,诸位学士所取的名字都不为僖宗满意,僖宗说:“朕以开示悟人法华之宗旨也。”乃挥御笔亲自赐名日“悟达”。

相传,僖宗驻跸在新都城北的宝光寺中,一夜,僖宗忽见宝光塔废墟上霞光进射,遂问悟达国师是怎么回事,悟达回答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土中发现一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颗,晶莹剔透,光彩照人。后来,僖宗命悟达重建宝塔,重修寺庙,仍名为宝光塔和宝光寺。因此,悟达国师受命任住持,被尊为宝光寺唐代的开山祖师。

后悟达年迈,乞归九陇山。他持戒甚严,过午不食,只穿布褐,常卧蒿秆,行道坐禅,至老不渝。中和元年(882年),悟达圆寂,世寿七十有三,僧腊五十有四,建墓塔于九陇山三昧水,俗称“国师坟”,今犹在。后来,宝光寺弟子们又将悟达圆寂后所获坚固子六十粒,供奉于宝光寺舍利塔顶之复钵中。悟达著述甚多,有《礼忏文》六卷等,通计三十万字。

圆悟国师传

圆悟(1063—1135),字克勤,号佛果,宋代彭州崇宁(今四川郫都区唐昌镇)人。本姓骆,出身于书香门第,儿时博闻强记。偶游妙寂寺,见佛书而悟,遂依自省和尚剃度出家,随文照师学讲说,随敏行师学楞严。出蜀后,遍访玉泉承皓、黄龙祖心等高僧大德。祖心曾对他说:“将来的临济一派属于你了。”后来,又到蕲州五祖山参拜临济宗杨岐派杨岐方会的弟子法演,尽领其奥旨。

宋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圆悟还蜀,受到四众迎拜。成都知府郭知章请他开法于六祖寺,后更名为昭觉寺。大观三年(1109年),圆悟住持新都宝光寺,大力扩展寺院的规模,并请宋徽宗敕赐宝光寺名为“大觉寺”。据清道光王果撰《宝光禅院创建重修端末记》说:“宋则圆悟禅师修持说法,接众数千。”开创了宋代宝光寺的极盛时期。以后,宝光寺祖堂直供奉着圆悟国师牌位,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罗汉堂为其塑像。

政和年间(111—1117年),圆悟出游荆州,住碧岩。宋徽宗诏他住金陵蒋山,学者云集。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又移镇江金山寺,并在扬州谒见宋高宗,高宗赐号“圆悟禅师”。最后仍归成都昭觉寺。绍兴五年(1135年)八月,圆悟国师在昭觉寺病逝,遂建塔墓于寺中。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又谥封圆悟禅师为“明宗真觉禅师”,次年重修塔墓。“文化大革命”中,圆悟国师塔墓被破坏,1986年再度重修。

圆悟国师著述宏丰,以《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碧岩集》十卷最有名,对禅宗产生了很大影响。圆悟法派有七十五人,其中以大慧宗杲、虎丘绍隆为代表,传承绵绵不断。

笑宗禅师传

笑宗(1609—1683),字印密,巴东(今重庆市)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冬月初一辰时,父蹇铉,母傅氏,梦僧人携禅杖投宿而生。自幼懒读儒书,酷爱佛典,十八岁父母俱亡,二十岁从湖广回龙寺瑞林禅师披剃,二十八岁受具足戒后云游四方。后来参拜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县)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更字印密。

笑宗住双桂堂,时因修造,随众苦行,卧病一年,死而复苏。他随破山海明禅师十余年,屡呈见解,深得信任,请职堂主。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应夔州知府王琦德之请,住夔州回龙院,后住保宁府(今四川阆中市)隐圣庵。

清康熙九年(1670年),笑宗应新都知县毕成英及地方缙绅之请,来到战乱后的宝光寺。笑宗带领僧俗大众剪荆伐棘,重兴道场,经过十多年的辛劳,使宝光寺初具规模,故笑宗被尊为清代宝光寺中兴第—代老和尚。他后来又振兴成都府广集寺和邛州宝林禅院。

笑宗善禅机,好诗文,留下很多诗偈。如《成都广集禅院门人设茶庆生》《寿长铭》。

笑宗七十三岁尚在世,圆寂后建骨塔和衣钵冢于宝光寺。1947年,妙轮和尚为笑宗培修塔墓,新建宝光寺祖堂,在祖堂正中塑笑宗法像,并重印《笑宗印密禅师语录》。1993年,遍能和尚培修宝光舍利塔,将笑宗的诗偈“殿前圣塔辉今古,槛外青峰拥画屏”作为对联刻在塔墓勾栏石柱上。

恢彰禅师传

恢彰禅师(1696--1751),字实阔,俗姓王,云南南宁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15岁时依寻甸县音吼应聪禅师剃度。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辞别师父,来到成都,参礼文殊院恳慈老人受具足戒。两年后行脚云游,明心见性。康熙六十年(1721年),恢彰又参拜北京潭柘寺从芝明念老人。得法而后,于雍正六年(1728年)奉师父之命,带着募化到的银两回新都宝光寺,为其师祖尔生超能修建灵骨塔第,二年灵骨塔建成。当时,宝光寺仅初具规模,许多佛寺设施还待健全。恢彰禅师又赶到北京,与师父从芝明念禅师继续为宝光寺筹集资金。

乾隆元年(1736年),恢彰禅师带着募化的银两回宝光寺。新都缁素仰其高风,乾隆二年(1737年),新都知县陈恬、僧会司圣竺及宝光寺僧众等,一致请恢彰禅师主持宝光寺法席,遂成为清初笑宗禅师中兴宝光寺道场后的第四代方丈。恢彰升座后,开堂接众,弘扬佛法,提掣后学,从而宗风远播,丛林顿振。他身体力行,农禅并重,冬天打七参禅,夏天安居演教,与寺内僧众同甘共苦。他体无完衣,厨无善味,躬亲耕作,口沫手胼。第一年添置了钟鼓法器,第二年修建了禅室经堂,第三年增塑观音、韦驮、伽蓝、监斋等菩萨像。乾隆五年(1740年),曾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送来“觉悟群生”匾,这是宝光寺现存最早的一块匾额。

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二月初十日,恢彰禅师翩然归西,世寿五十五岁。他的同参好友觉微禅师,作有《恢彰禅师行实》。他在宝光寺二十多年,禅学精深,有法徒三十多人,得戒弟子三百多人。著有《宝光寺恢彰阔禅师语录》三卷,书版存宝光寺藏经阁。

来源:新都区地志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