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驾崩之后)

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仿佛是为了庆贺刘弗陵登基,益州(含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等地)二十四个夷人村寨三万余人高举反旗,杀官造反,随后被水衡都尉吕辟胡率军平定,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驾崩之后)

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仿佛是为了庆贺刘弗陵登基,益州(含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等地)二十四个夷人村寨三万余人高举反旗,杀官造反,随后被水衡都尉吕辟胡率军平定。

燕王刘旦也想造反。

孝武皇帝的儿子不算多,刘旦在其中排名老三。所以,原本他并不觊觎太子之位,而是潜心于星象、数术等杂学,喜好倡优以及射猎之事。并且,燕国地处北境,紧邻匈奴,民风凶悍,所以刘旦没事会招揽一些游侠武士为己所用,当然,这些所谓的游侠武士中也不乏作奸犯科的亡命之徒。

如果没有意外,史称“广有谋略”的刘旦应该是一个合格的藩王,死后被冠上一个不错的谥号,在史书上留下简单的几笔。但意外硬是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先是二哥刘闳早夭,然后一场铺天盖地的巫蛊案,身为太子的大哥刘据作乱被杀。命运之神向他露出了迷人的微笑,太子的宝座在他面前熠熠生辉。

他好不容易才按捺住激动的心,用颤抖的手给父皇写了一封信,请求到京城随王伴驾。但他没想到,他老爹竟然二话不说就大发雷霆之怒,将他的使者斩于皇宫北门,又以他庇护作奸犯科之徒为由,夺去他三县之地。

一年之后,他接到诏书:父皇驾崩,他最小的弟弟刘弗陵即位。

凭什么?还讲不讲道理?才八岁的刘弗陵凭哪样能当皇帝?论排行,论母妃的地位,论年龄,论声望,随便论哪样,他凭什么当皇帝?

刘旦快疯了。他以诏书印封过小为由不肯奉诏,然后派出臣属到长安以询问祭悼礼仪为借口刺探朝中动向。最后,他们从一个执金吾处打听到消息:皇帝驾崩,众将军拥立新皇,约八九岁。并且先皇下葬时,新皇没有出来吊唁。

无论刘旦是否想造反,这个模糊不清的消息足以刺激他本就敏感的神经。

之后,可能是为了安抚他,朝庭再次下诏,奖励他三十万钱,增加其封国人口一万三千户。刘旦更生气了:本来就该我做皇帝,还用得着你来赏赐我?

欲望之花一旦盛开,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于是,刘旦开始与中山哀王之子刘长、齐孝王之孙刘泽密谋造反。

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山哀王一般指刘竟,但刘竟是汉宣帝刘询的第五个儿子,而刘询现在的名字还叫刘病已,是卫太子刘据的孙子,时年六岁,去年刚从郡邸狱被放出来,目前正被廷尉监丙吉抚养。所以,这里所记载的所谓中山哀王不可能是他的儿子刘竟。也就是说,这个与淮南王同名的刘长应该是个不知所出的皇室宗亲。

同时,齐孝王一般指参与过七王之乱的刘将闾,刘将闾倒是有不少儿子,并且还都有封侯,所以刘泽是他的孙子这个关系倒是成立。但问题是,刘将闾的大孙子刘次昌因与胞姐通奸而被主父偃告发之后,齐国就被除国了。直到后来刘旦的二哥刘闳受封齐王,才又重新立国。到二十多年前,刘闳去世,因为他没有儿子,所以齐国再次被除国,齐国旧地归现在的青州所辖。也就是说,这个刘泽就算是真是刘将闾的孙子,也只是空有宗亲的名头,没有任何势力。

之所以把这两个龙套解释的这么清楚,是因为大汉帝国的皇室宗亲从开国繁衍到现在,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旁枝散叶。在这个时代,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能在分家的时候领点食邑,保个一辈子吃喝不愁;但再往后去,他们连食邑都混不上了,只能自谋生路,最后泯然众人,沦为百姓。

但是,在数十年后,他们将成为帝国最后的续命稻草。

不管怎么样,刘长这就算是拉拢了皇室宗亲为臂助。然后开始厉兵秣马,整顿军备。

看着刘旦的造反大业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他的郎中成轸比他还急,跳出来对他说:大王失去的皇位,干坐是夺不回来的,你得行动起来。只要起兵,燕国之内,就连妇女也会奋臂追随。

当然也不是没有明白人,郎中韩义等人多次谏阻,但已经被欲望冲昏头脑的刘旦根本听不进去,诛杀韩义等十五人。之后,他和刘泽开始加紧了行动计划。

他们先是印制传单到各郡发放,宣称当今的小皇帝不是孝武皇帝的儿子,而是由朝中不轨的大臣拥立的,天下人应当共同讨伐。希望以此来制造谣言,混淆视听。

然后,刘泽返回临淄,希望能杀死青州刺史隽不疑,夺得青州各郡兵权,起兵与刘旦响应。

但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到这个时候,经过削藩策、七国之乱、推恩令等一系列操作,藩王对地方的控制权早就大不如从前。更何况目前的齐国已经被瓜分成青州各郡,刘泽一个不入流的宗亲就算回到临淄,又能有什么作为?

刘泽回到临淄后,他的的计划很快就被另一个叫刘成的皇室宗亲所知晓——我估计是刘泽为了拉拢刘成,主动把计划告诉他的——结果刘成回过头直接就把刘泽卖给了隽不疑。

后面的事就简单了,隽不疑将刘泽逮捕,交由朝廷。刘泽二话不说,又把刘旦给卖了。然后,朝庭以燕王为至亲为由,不予追究,而刘泽等人全部处死。举告有功的刘成被封为缾(通“瓶”)侯;隽不疑调任京兆尹,负责京城治安。

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反大业,还没有来得及掀起一丝波澜,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但刘旦不是一无所得,通过这次失败的造反行动,他应该能够发现,真正代表朝廷发诏、封赏以及赦免他的,不是那个八九岁的小皇帝,而是站在小皇帝背后的三个人:霍光、金日磾、上官桀。

霍光,冠军侯霍去病的异母弟,曾任奉车都尉兼光禄大夫二十余年,孝武皇帝临终时为托孤三大臣之一,受封大司马、大将军,统领朝政、军政。

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随浑邪王降汉,曾任附马都尉,孝武皇帝临终时为托孤三大臣之一,受封车骑将军,位次大将军,执掌京师兵卫及皇宫内卫。

上官桀,先为羽林期门郎,后任侍中,再至太仆,孝武皇帝临终时为托孤三大臣之一,受封左将军,位次车骑将军,执掌边军。

正如刘旦想不明白皇位继承人为什么是刘弗陵的一样,我相信朝中的大臣也想不明白辅政之人为什么会是这三位。

论官位,奉车都尉、驸马都尉只是区区比二千石秩俸,上面还有一堆真二千石和中二千石秩俸的人;论资历,这三个人武没打过仗,文没治过事;论背景,霍光虽和霍去病同父异母,但霍去病死得太早,没能形成自己的家世背景。至于金日磾是匈奴降王之子,上官桀不过是期门郎出身。

所以,凭什么是他们三位?

前面说过,大汉帝国上层的权力斗争主要集中在皇帝、丞相、外戚和藩王这四方势力之间。这四方势力相互之间或分或合,始终维持着权力的平衡不被打破。一直到汉武帝登基后,皇帝和丞相联合向外戚发起进攻,结果一败涂地。无奈之下,汉武帝任用了一堆闲人在身边,比如东方朔为侍郎,司马相如为常侍等,构成了内朝的前身。

此后,汉武帝一直在扩充内朝的势力,一直到卫青被封为大将军,加官大司马,掌尚书台后,内朝的职能机构开始成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决策班子,彻底地掌握了朝政大局。

这个班子成员包括了大将军、骠骑将军、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左右曹、散骑诸吏、给事中、符节令、黄门令、中书令等等;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丞相自下的行政官吏构成的外朝。也由此形成了“内朝决策,外朝干活”的政务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使他的托孤对象不可能是丞相,也不可能是其它外朝官吏。但在内朝中,自从卫青去世之后,将军之位就完全空置。其它的,要么是地位卑微的内侍宦官,要么是职位低下的大夫郎官。于是,在这个体系中,他可选择的对象并不多。然后再把最重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给考虑进去,那这几个人就呼之欲出了。

奉车都尉,元鼎二年设置的三都尉之一,负责皇帝出行时乘坐的车驾。

光禄大夫,隶属光䘵勋,负责皇帝的顾问应对。相当于皇帝的幕僚。

驸马都尉,三都尉之一,负责皇帝出行时随行车驾。

太仆,九卿之一,负责皇帝车驾管理及天下马政。

顺便提一句,元鼎二年设置的三都尉还有一个骑都尉,皇帝出行时,负责随行的骑兵。

也就是说,如果说内朝的其它人是皇帝的近臣,那这几个人就是皇帝的贴身之臣,能够与皇帝朝夕相处、进出随行的。

霍光,任奉车都尉兼光䘵大夫二十余年;金日磾曾任侍中、驸马都尉十余年;上官桀是从汉武帝的私人卫队期门郎一步步爬升上来的,也在皇帝身边待了几十年。

能与皇帝朝夕相处几十年不出事,最基本的信任度就有了。如果再在日常小时中时不时的表表忠心,甚至干点舍身救驾的事出来,那忠诚度就可以打满分了。

所以,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个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一步登天了。

汉武帝驾崩的时候,他已经用推恩令干掉了藩王势力,用尚书台夺取了丞相势力,用巫蛊案清除了外戚势力,在这场权利的游戏中,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他随即就把权力送给了“行尚书事”的大司马,这个权力此后辗转又分别到了外戚和宦官手中,但就是再也没有还给皇帝。

金日磾享受不到这份荣光了。这一年九月初一,辅政才一年多的他病情越发严重起来。

霍光上奏,说孝武皇帝临终时,曾封我们三人为侯,但金日磾因为陛下年纪小,不敢受封,我们也不敢接受。现在金日磾病重,建议封他为侯,以全其名。

于是,刘弗陵下旨,遵照先帝遗诏,封金日磾为秺侯,并赐印绶。

九月初二,金日磾病逝,终年四十九岁。其长子金赏任奉车都尉,继承其父爵位,所以可佩双绶;其次子金建任驸马都尉。

刘弗陵有意封金建为侯,但被霍光以有功方可封侯为由阻止,只得作罢。

次年,刘弗陵下旨,封霍光为博陆侯,上官桀为安阳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