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气式原理精度(导气式原理)
导气式原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枪管通向导气管的导气孔,2为活塞头,3为活塞杆,4为枪机,5为枪机框,6为复进簧和导杆
短活塞行程活塞和枪机框是分离的,活塞在火药气体下只运动一小段距离推动枪机框,枪机框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后坐带动枪机开锁,抛出弹壳。采用这种原理的武器因为活塞和枪机框枪机组件分离,活塞轴线和枪机导轨的平行度要求不高,生产装配比较容易,射击精度也较好,因此很多自动步枪、班用机枪都采用这样的原理,例如德国G36枪族和HK433、俄国的SKS半自动步枪(中国的56式半自动步枪),中国的81式枪族等。
长活塞行程
它的活塞和枪机框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共同运动。这种原理的武器结构简单,分解擦拭容易,可以将枪机框和活塞一并取出,但是活塞轴线和枪机框导轨的平行要求就比较高,而且因为后坐复进的零件总质量较大,运动质心与枪管轴线的偏离也较大,所以后坐力对射击精度的影响也较大。苏联的AK系列枪族、郭留洛夫SG-43重机枪、美国的M60通用机枪等武器采用这样的动作原理。
【俄制AK 74射击工作原理】
ak103射击原理
以上两种又统称为活塞式,活塞式原理还有一个变种,那就是活塞筒式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武器没有其他导气式自动武器都有的导气管和导气活塞,而是在枪管外有一个环形的活塞筒,枪弹发射后火药气体进入这个环形的活塞筒,推动环形活塞后坐。这种原理和其他活塞式导气结构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将与枪管平行的活塞改成了环绕枪管的,但这种结构活塞筒容易变形损坏,所以很少有武器采用。使用过这种结构的武器有德国二战时期少量生产的瓦尔特G41半自动步枪和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VZ52/57半自动步枪。
导气管式
它没有活塞组件,只有一个导气管,枪弹发射后火药气体不是通过活塞,而是通过导气管直接吹入机匣气室,推动枪机后坐开锁。使用导气管式原理最典型的武器就是美国的AR-15系列步枪。导气管式结构最大的问题就是火药气体直接进入机匣,容易在机匣内积碳,还会造成机匣内产生锈蚀,因此导气管式结构的可靠性要逊色一些。在越南战争时期,由于M16自动步枪刚刚投入使用,一些设计和生产中的问题没有解决,热带丛林环境又相当恶劣,加上配用的弹药发射药被更改(AR-15步枪原本配用的民用的.223英寸步枪弹装的是火药残渣很少,燃速较高的发射药,而选为制式后,枪弹改用原本配用于7.62x51北约弹的发射药,改用的发射药火药残渣较多),一度造成故障频发。虽然后期通过一系列改进AR-15系列步枪的可靠性已经大大提高,但一般还是认为可靠性不如使用活塞式导气结构的自动武器。
美制M4突击步枪射击工作原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