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迁徙记载(洪洞迁民的传说)

《西岗村志》第三十章 村内传说

执笔主编 黄超

二、洪洞迁民的传说

关于移民的传说有两种版本:

1、当时在山西负责移民的官员张贴告示,凡是三晋(山西)境内一家弟兄有两人以上者,除留一人在原郡,其余必须全部外迁。因洪洞广济寺主持护驾有功,曾向圣上奏请,万岁恩准,唯洪洞一县不外迁民。这样一来,凡是弟兄两人以上者均都往洪洞潜逃。不足三日,大槐树下集结了数十万之众。这时,大批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围了个严严实实,官府人员宣布:“大明皇帝敕(chì)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为怕民众逃跑,一家一户,背手而捆,绳绳相拴,由官兵捆绑押送迁往外地。数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含泪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洪洞县迁徙记载(洪洞迁民的传说)(1)

2、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树身数围,阴遮数亩。明朝初年,洪洞县人满为患,也正闹饥荒。灾民们每天成群结队来到老槐树下拾槐连豆。说起来也怪,无论每天来多少人,无论早晚,每人每天都能拾到一碗槐连豆,所以每天来大槐树下拾槐连豆的饥民成千上万。

就在这时,洪洞知县萧九成接到朝廷旨意:从洪洞往外迁民。萧知县立即张贴告示,并通知各村里正。告示上把迁入地描述得像天堂一般,可故土难离,谁愿意外迁呀?告示贴了好几天,连一个报名的也没有。这可难坏了萧知县,朝廷旨意难违,限期一过,肯定乌纱帽难保。既然没有自愿迁去的,只好采取强迫措施了。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一面买通当地神汉巫婆,到各村散布:“广济寺槐仙显灵,后天凡到树下者每人恩赐槐豆一斗,今后永不再赐。”一面呈文上司,说明情况并请求派军队前来支援。

到了那天,果然不出萧知县所料。洪洞各村乡民,几乎倾家出动。一时间大槐树下熙熙攘攘,热闹非常。挎篮子的、拿口袋的,大槐树周围约有数百亩的地方,人群黑压压跪在地下一片,单等槐仙赐豆。就在这时,跑来一队军士,个个像似凶神恶煞,手执长枪短刀,把人们围了个严严实实。饥民看到这般情景,个个面面相觑(qū),孩子们啼哭乱叫。这时萧知县骑在马上宣读迁民告示……

此时,灾民彻底明白了真相,大家哭作一团,明知上当,但也无可奈何。倾刻,人们被列队于树下,清点户口,登记造册,然后被捆绑起来,携儿拽女,由官兵押送,往东走去。走啊走啊,翻山越岭,过沟趟河,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许多人将小脚拇趾甲碰伤了,成了两半。这种特征传给了后代,至今在中原一带凡是小脚拇趾甲是两瓣的,都被认为是移民的后裔。

以上传说无证可靠,只是杜撰而已。据史书记载,明初真正迁民的原因是:

元末明初,中原腹地(河北 、河南、山东、安徽)是元、明两军争夺的主战场。元朝灭亡,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再加上连年灾荒和瘟疫,当地百姓十亡八九,几成无人之地。可是山西,在蒙古贵族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下,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元朝灭亡后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先后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当时明朝政府在洪洞城北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寺前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的集聚之地。所以明初全国很多移民都说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一直流传至今。

洪洞县迁徙记载(洪洞迁民的传说)(2)

三、“解手”一词的来历

在冀、鲁、豫一带代代相传,大迁民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撒尿或拉屎。”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口干舌燥的移民,便将这种口头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洪洞县迁徙记载(洪洞迁民的传说)(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